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第一届广播剧导演成就奖获得者——刘沙
中广网 2009-12-17
    

  刘沙和她的广播剧

  水长

  见到刘沙之前,先读到了她1992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的一篇论文《独具魅力的空间——浅谈广播剧的艺术形式》,便以为她是一位学究。想不到广播剧战线藏龙卧虎,不显山不露水,竟有如此深奥之人,一篇二、三干字的文章,把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异性、规定性用辨证思维的方式阐述得很是精辟,将广播剧这片“声音的沃土”分析得颇具新意,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后来得知,她的这篇论文荣获第二届全国广播剧论文评选一等奖,有关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见到刘沙时她还很年轻,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性格开朗豪爽,似乎有着北方人的特点,记得她曾用一首歌曲的名字调侃说:“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这时我才知道,她毕业于东北的一所大学,是学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后又留校当老师,讲授台词课,但她却不是东北人。她自幼生长在军营里,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全国恢复高考后,她家正好在东北,就考取了东北的院校。后来父母回到了天津,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父母在,不远游”,她也就调回到天津工作。对于她选择到广播电台工作,我曾经很疑惑,并问过她,为什么不选择电视台?为什么不去演戏?她说:“我是搞语言艺术的,选择电台比较合适”。

  就这样,在1985年的冬天,刘沙告别了大学讲坛,来到了那时被称作“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广播剧组”的机构开始了她的广播生涯,由一名青年教师成为一名青年导演,那年她二十七岁。二十七岁的她,正值青春年华,便将—腔热血投入到了新的事业——广播剧中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的悠悠岁月,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首先是电视业的飞速发展,后来是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使广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广播剧自然也未能幸免。许多同行纷纷转向,很多地方台的广播剧组也因此而解散,但刘沙却始终坚守着这块阵地,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她说:这种艺术形式既然存在就有她的必然性。她曾在论文中写到:“广播剧是跛脚的艺术”,“广播剧恰恰因其跛脚,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于艺术世界之中”。我以为,她正是在这“独特”之中,发现了广播剧的魅力,并被这魅力所深深地吸引。她不断地努力着,寻找着,吸收其它艺术门类之长,补己之短,她所学的戏剧表演专业也使她拥有了独特的优势。广播虽然是声音的艺术,但她把可视艺术中的许多导演手段运用到了广播剧中来,让听众在她的剧中“看”到人物,“看”到场景。她按照自己的追求,导演了一部又一部的广播剧,并且从不抱残守缺。

  刘沙坚定的认为,要想生存,必须创新,广播剧必须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广播剧生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必须走市场化道路。1994年,为了寻找广播剧的生存之路,她走向了社会,与企业连手策划创作了系列广播短剧《安康的故事》。这是一部以企业为依托,以广播剧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温馨幽默为风格的新型系列广播剧,在文艺台每天清晨的《新闻纵横》节目中播出。《安康的故事》的播出,使广播剧有了新的生机,并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刘沙以她的敏锐和执着,使天津台的广播剧第一次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

  刘沙又是多才多艺的。她当过电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台出过图像,主持科技类节目,偶尔还在电视剧中客串个角色,播讲过散文、小说,给电视剧、译制片配音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参加广播剧的演播就更不在话下了。现在又重操旧业——搞教学,据说,她是一所大学戏剧影视专业的客座教授。刘沙认为,作为一个导演,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生活功底,还要从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至于大学教学也是一个总结、归纳、提高的过程,可谓教学相长嘛。

  刘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时间观念也极强,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绕弯子。但对待演员却非常的谦和,她懂得爱护演员,保护演员的创作热情,导了这么多年的戏,她和每一位演员的合作都是非常愉快的。她似乎很擅长导演儿童剧,天津台的儿童剧几乎都是由她导演的,有的还是她担任编剧。我曾就这个问题和她探讨过,问她是不是很喜欢小孩,是不是童心末泯,可她却说:“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你以为孩子戏那么好导啊,没办法,工作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为此,她就认真揣摩孩子们的心理,并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对付”孩子的办法。我想,为了让孩子们演好戏,巧克力她肯定是没少搭。她用过的最小的演员只有四岁,后来有的孩子还从事了艺术工作,来看望她时说:感谢刘老师的培养,是刘老师引导我们踏上了艺术之旅。她听了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

  刘沙是个知识女性,却很讲义气,为朋友做事两肋插刀,而且不求回报。令人欣赏的是,她把这种性格也用在了工作上,既然当初她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一如既往的干下去。十八年来,她共导演了广播剧三百余部集,还有许多剧本是她编剧,其中有五十余部集获得了中国广播剧政府奖的一、二、三等奖,有三部获得了一等奖,两部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同时她还注重理论研究,撰写了六篇学术论文,其中两篇获全国广播剧论文评选的一等奖和三等奖,另外四篇获天津广播电视学会的论文奖。

  按说,刘沙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为天津台的广播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她却比较低调,从不张扬,几乎没有听到过她讲自己取得过什么成绩,她只是默默工作着,而且是十八年如一日,这就很难得了。

  如今刘沙已过不惑之年,拥有一级导演的职称,但她并不自满。有人和她开玩笑的说:已经一级了,难道你还想评特级不成?她却认为,职称只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而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探索进取才是永恒的主题。刘沙还将在广播剧这条路上走下去。她说,她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广播剧事业,人到中年就更没有非分之想了,她愿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并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倾注自己的爱,挥洒自己的情。这里没有如雷的掌声和如海的鲜花,却有耕耘后的收获。收获之后的欣慰,那是厚重而真实的。

责编:万华 来源:央广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