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精品工程简介
中广网 2015-11-26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管理部 

                           赵权    效海峰

  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近年来一直经受着自身发展瓶颈的限制以及网络和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同时也不断进行着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创新和变革。曾经在广播领域独领风骚的广播剧也进入了“生存危机”的拐点,创作、创新缺失,传播、营销疲态,正面临着从内容制作到传播媒介的诸多挤压和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斗中,广播剧到底是该急流勇退,退出广播的舞台,还是与新时代的广播同呼吸共命运,寻找一条更加适合的发展途径呢?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推出的广播剧精品工程,对新时期广播剧的生产、发展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广播收听主流人群逐渐分散和变化,广播的节目生产模式和收听模式、甚至是广播的运营模式,都正在进行着一场近乎革命式的变革。相对于以低成本运行、快速化传播、多渠道分发的大部分广播节目而言,传统广播剧无论从生产模式还是营运模式,都远远跟不上现代广播前行的步伐,广播剧创作数量大幅下降,创作质量今非昔比,专业创作人才和创作队伍更是青黄不接。能否正视问题并且从意识观念、内容生产流程到介质形态以及营销模式等方面来一个 “亮剑”式的突破,实现新时代广播剧真正意义上的“突围”,不仅仅关乎广播剧这一精品广播节目形态的生死,更关乎传统广播如何实现突破自我,实现从生存到发展的这一命题。

  

   近年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从节目收听到市场营销,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截止到2014年底,湖南电台8个频率在省会长沙的收听份额接近80%,在全省收听市场份额超过了50%,在省、市电台收听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台经营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电台整体形势的稳定增长,为电台业务创新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推行广播剧精品工程方面,湖南电台尝试以市场的双层需求为抓手,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敞开大门广纳贤才,在剧本内容创作方面坚持“内容为王”,在形式创新方面以市场收听为导向,在营销模式方面多头齐发,几项措施多管齐下,让广播剧这一传统的节目形式在湖南的广播市场重新焕发光彩。

   

  一、顺应市场变革,全台树立广播剧创作的精品意识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广播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广告经营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受众对广播节目的收听频次和收听忠诚度方面。网络广播的兴起,为传统广播节目提供了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为众多音频产品制作者提供了一展才华的舞台。一时间,大量特色鲜明的音乐节目、故事节目、小说、评书、微声音产品充斥网络,这一现象在为传统广播运行打开了另一番田地的同时,也影响着传统广播的节目生产。许多从业人员为了迎合网络受众的喜好,在节目生产方面,一味讲奇讲快,不求所以然;不讲究产品品质,不讲究沉淀积累,只图一时痛快。

  湖南电台在积极顺应市场变化,调整节目生产运作模式的同时,提出了精品广播节目战略,把广播剧精品的策划、生产和运行摆在了首位,坚持“内容为王”,用精致用心的作品去感染听众,坚决杜绝广播剧创作上的急功近利和粗制滥造;从广播剧人才队伍培养、创新精品广播剧市场营销模式方面进行突破。几项措施多管齐下,多纬度探索新形势下更加适合广播剧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2008年开始,湖南电台提出了每年至少打造两部以上精品广播剧节目计划,湖南电台旗下8个频率有6个频率参与了精品广播的策划与生产。从2008年的《英雄故事》、《激荡三十年》,到抗冰救灾时期推出的文艺广播剧《2008温暖铭记》、《100个抗击冰冻的感人故事》等,以及2011年推出的《毛泽东休息的七天》、《还愿》,2012年推出《美丽的红豆杉》、《夫妻村官》等等都是推行精品广播策略所带来的成果。

  湖南电台金鹰之声更是成为全台精品广播剧战略的孵化器和催生平台。继广播剧《青瓷》、《暗战》在收听市场引起热烈反响之后,2012年,金鹰之声推出精品广播剧《长沙人家》。《长沙人家》虽然讲述的是寻常老百姓的故事,却传递出十分丰富、厚重的历史信息,承载了许多长沙人的集体记忆!故事跨度长达六十多年,三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跌宕,悲欢离合,折射出古城长沙六十多年的社会变迁,映射了人与时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长沙人那种永远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守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剧中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历程和美好人性,作品主题厚重,内容通俗,形式多样。

   

  2013年,湖南电台金鹰之声推出了由电视明星主持赵子靓、YOYO等人担纲配音的国内首部聚焦80后十年青春历程的大型广播剧《三十而立》。该剧从非典肆虐的2003年开始,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从20岁到30岁,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从就业、创业、读研到结婚、生子、买房的过程,表现了这期间这群人在亲情、友情、爱情、职场上的跌宕起伏。《三十而立》提出了用电影大片的品质做声音大片的“精品坚守”,让听众对广播剧也如对电影一样充满“大片期待”。

   

  2014年开始,在借鉴电视、网络荧屏主打周播剧的概念之后,金鹰955电台再次创新广播剧模式,策划打造出湖南电台第一部广播周播剧《我爸我妈》,该剧于2015年成功播出。本剧围绕老年人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展开,如相亲、带孙、广场舞、养生等等。剧本生动的情节和接近生活细节的表达,不仅让演员落泪,更让听众流泪。

  2015年,湖南电台广播剧的生产进入了一个丰收年。截止到20156月底,仅各频道报送的广播剧选题就达15部,这其中有根据胡耀邦之兄胡耀福的故事所改编的广播剧《耀邦兄弟》;有以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在湖南研发、诞生过程为素材,以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拓者之父慈云桂为主人公的广播剧《银河之光》;有以文明旅游为主题的儿童广播《赛赛出游记》;有以反映几十年改革大背景下城市普通社区小人物命运变迁的《好大一年家》,也有歌颂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的系列微广播剧《湖南好人》。2015年,湖南电台已经有五部广播剧获得了湖南省委宣传重点扶持项目的认可,正在进行紧张的创做和制作。广播剧精品工程的推行,不仅为广大听众提供了质量上乘、经久耐听广播剧精品作品,更为广播剧在湖南广播领域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二、着眼未来,培养广播剧创作和创新新生力量,为精品创作打造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

  广播剧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和创新型创作人才的匮乏,是广播剧创作日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广播剧的主要创作人员除了年龄偏大、且已大部分退休的老编剧之外,就只有“外脑”和“全委托”可以依靠了。如果一家电台只是“投资者”,除了选择题材之外,其他的工作全部凭借“外脑”,生产过程也单纯依靠“全委托”制,不但会大大降低电台从业人员原创的积极性,也难以使广播剧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如何充分利用好本土题材的“独家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地造”?这属于重建广播剧生产流程、重建广播剧市场评估体系的重要课题。

  湖南电台在制定广播剧精品战略的同时,明确了广播剧创作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向,把通过打造精品广播剧产品作为培养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手段。广播剧精品战略的实施,在全台上下迅速形成了广播剧创作创新的良好氛围;全台对广播剧创作创新的高度重视,激发了许多员工对广播剧创作创新的热情。2015年年初,湖南电台宣传管理部面向全台发出广播剧创作人才招募令,不但各频道积极申报项目,报名参加广播剧创作的员工人也为数众多,30多人愿意参加广播剧的创意工作,40多人愿意参加广播剧的配音、编剧、导演等工作,这些员工也正在逐步成为湖南台广播剧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

   

  在营造氛围、调动热情的同时,湖南电台也没放松对广播剧创作人才的培训。首先以频道为单位组建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实地体验、分享、学习其它广播精品产品,让广播剧创作新生力量学会如何写好一个剧本,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做好一个导演。例如在《我爸我妈》的剧本创作中,为了把爸妈的故事讲好、讲生动,《我爸我妈》的创作团队“潜伏”在长沙各大社区的活动中心和麻将馆,各大医院的理疗室,和上百位嗲嗲娭毑“扯谈”,和街道干部“八卦”老年人生活,经历长达三个月的“潜伏”之后,一幅幅生动的爸妈群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创作团队的笔下:这其中有敢于追求潮流的美娭毑韩梦雪、有退休后依旧发挥光和热的老医生李湘江嗲嗲、有热衷各类养生讲座的养生达人刘建国、还有擅长做坛子菜的小超市老板王梅娭毑、社区八卦传播机刘桂香……有体验了,年轻的编辑就有了生活感,笔下的人物就更加亲切、更加真实。

  其次,电台通过聘请专家讲课、开设研讨班、开放录音棚及举办优秀作品讲座等多种途径,对包括剧本创作、配音演播以及后期制作在内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达到了提高创作水平、降低制作成本、锻炼创作队伍、培养广播剧新人的目的,使湖南电台广播剧的创作队伍在选择性承接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年轻一代的鲜活习气,从而为广播剧的创作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三、对接市场,寻求突破,广播剧精品工程打开了广播剧营销的新思路。

  广播电台的节目是做节目还是做产品,是所有广播电台面对新市场需要思考的新问题。仅就广播剧而言,湖南电台的做法是:寻求机会,主动出击,对接市场,探寻广播产品多渠道分发、多渠道营销的新突破。

  广播剧生产精品化很重要,因为不是精品的广播剧很难找得到市场,所以,广播剧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实行精品化。湖南电台近年来都以广播剧的精品化来获口碑、扩影响,力争从广播剧产品的各个环节获得广播剧生产、运营利润的最大化。早在实施广播剧精品化工程的最初阶段,湖南电台金鹰之声整合湖南广电“名嘴”打造的22集广播剧《青瓷》就开始了最初的探索:剧本录制还没有杀青,就获得了商家近50万的赞助。而大型原创广播剧《三十,而立》、《长沙、长沙》都是在剧本启动录制的同时,同步开启了招商和一系列宣传推广工作。声势浩大和卓有成效市场推广,使得剧本还没有生产出来,就在短时间内敲定了冠名商、赞助商。仅以上两部剧,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进帐。这在广播剧“只向评奖跑”的今天,这种强烈的市场认可,正是广播剧精品工程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抓住文化市场消费热点,让广播剧精品插上再次腾飞的翅膀。广播剧开拓市场的第一步应该是找到销路。我们制作广播剧不能只是简单的依靠本台播出,或是寄希望兄弟台之间的无偿交换,或者只是挂在网上简单等待听众的点击,而应该从策划、生产、分销的各个环节中主动而为,主动而变,让这一传统的广播产品变得更加适合市场,更加适应新时代文化产品消费群体“新口味”。当广播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出现的时候,只要它能满足现代听众对声音产品的消费需求,它就是成功的。任何商品在打造成产业化经营之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作为一种声音产品,广播剧当然也不能例外。

  2015年,何炅的电影处女作《栀子花开》热力上映。湖南电台敏锐捕捉到电影热映背后的广播的机会,抢先拿下了电影《栀子花开》广播剧生产、发行的独家权益。20156月份开始,由电台宣传管理部牵头组织的《桅子花开》广播剧项目正式运行,该项目独享电影同名广播剧五年的IP权。最后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以上百万的价格把《桅子花开》广播剧一年的网络发行权卖给了某知名网络公司。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湖南电台与多部热门电影、电视剧,甚至是畅销的小说的制作商、创作者签订了声音产品开发的版权。《桅子花开》项目的成功运行,对于正在新兴媒介市场中寻求突破的传统广播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大扇门,对湖南广播剧精品工程乃至其它节目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引导意义

  当然,从广播剧产品消费市场客户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能够拨开表象,开始多角度、有深度地去感知、欣赏广播剧作品所带给他们的不同精神享受时,广播剧产品的分销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广播剧精品工程方面的尝试的探索,只是所有广播产品市场化过程中一次很小的试水。要使广播剧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有赖于制作、媒体和运作等方面的通力合作与配合同时,还需要所有广播同仁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201510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