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出微言 使巧劲 述大义——微广播剧《神秘电波》创作谈
中广网 2013-01-07
    

  

兰州生活文艺广播   赵刚

  有人说,时下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从微博、微电影再到微小说的大红大火,在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微”词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不断地加快,人们似乎开始接受并习惯于享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快餐。微广播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众多广播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宁波鄞州杯”首届全国微广播剧大赛在今年7月顺利开赛。作为一名年轻的广播人,我也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神秘电波》这部微剧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中创作而出,能够获得金奖,着实令人振奋。以下就我的创作过程谈一些体会:

  一、“微广播剧”VS“广播微剧”——为“微剧”正名

  “微剧”,算是一个新鲜事物,每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伴随着人们的关注讨论、意见不一、观点冲突、支持与反对等等,“微剧”也不例外。首先从名称上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有人叫它“微广播剧”,有人叫它“广播微剧”,其实我个人观点更倾向于叫作“微广播剧”。理由有四:

  首先,广播剧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了,经历了它的产生、发展、辉煌期,应该说,它已经有别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而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一席之地,只不过近些年开始走“下坡”,而一个“微”字,正在试图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它是广播剧领域的新探索,所以自当属于广播剧的范畴,也理应秉承广播剧的独特魅力。

  其次,若称“广播微剧”,其实强调了“广播”二字,试图将其与其它“微型剧”相区别,貌似属于“微型剧”的一个分支。而“微型剧”又是什么呢?本身就是一个新概念,而且在大众中,“微电影”或者“微电视剧”的概念已然抢先登陆,撑起了“微剧”的门面,这样一来,所谓“广播微剧”就只能被粗暴的理解为“去画面版”的“微电影”或者“微电视剧”,而这二者本身又是现代电影电视剧的新支,这样一来,我们的“广播微剧”似乎就成为了简化版或声音版的电影电视剧衍生品,丢失了自己的性格,也就容易迷失方向。

  其三,若从“微剧”未来推广发展与宣传的角度,“微广播剧”的提法也与“微小说”、“微电影”等新兴时尚词汇格式相同,容易形成特色鲜明的横向竞争,易于宣传,吸引关注。

  第四,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我们通常习惯用舞台剧、电视剧、电影这些有画面的(以下简称“声画剧”)戏剧表现形式与广播剧进行比较。失去视觉手段诚然是广播剧的弱点,但是,广播剧也有自身的生存之道。比如在展开情节时可以获得更大的时空自由,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听众和创作者一起参与创造,从中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我把它称之为“剧内想象”。同样的文字剧情,文字之外的东西,都要靠我们的想象去填充和还原,而“声画剧”做了什么呢?就是根据导演的意图、演员的理解和后期的制作从声音到画面对想象进行了“合理具象化”,这种“合理”看似客观,实则主观,所以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看完某部电影或电视剧之后觉得还是原著小说比较好看。广播剧其实也要经历表演制作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广播剧的位置又在哪里呢?我有一个自认为比较形象的比喻:我把文字剧情比作“象形文字”;把广播剧比作中国水墨画;把“声画剧”比作西方古典油画。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朋友都应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象形文字,由图形演变而来,高度概括,极致简化,易于记载思想,但识取过程单一,久之,易显单调乏味,同时对识取者知识、素养等要求较高,这正像我们的单纯文字描写;西方古典油画形象逼真,比例协调,色彩到位,神态具体,逻辑性强,令观赏者印象深刻,易于描述,但由于画内元素过于写实,逻辑结构过于严密,致使观赏者想象空间多限于画外,这正像是我们的影视作品描写;再回观中国水墨画,为何历久弥香?正因为其虚实结合,重在写意,构图松畅,讲究留白,既消除了单纯文字的乏味感和高门槛,又为观赏者在画内画外施展创造性想象留足了空间,加之中国水墨画通常诗画结合,更能激发观赏者在画内想象的主动性,而这“画中诗”正如广播剧中之“旁白”,功能独特,富有魅力。这种创造“剧内想象”的能力是广播剧的真正利器,自然也是微广播剧创作中所追逐的目标。

  二、微剧创作要出微言,使巧劲,述大义

  有了对“微剧”大赛概念的理解,接下来的创作就有的放矢了,此次大赛设定了主题——畅想未来,这正是广播剧创作的理想题材,时空自由,充满想象……但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微”到底如何体现呢?仅仅是3-8分钟的时长限制吗?显然不是。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手段传播而冠以的潮名吗?也不尽然。那到底是什么?首先,“微”应该突出四个字——微言大义。是对广播剧独特魅力——“剧内想象”的进一步放大,进一步扩充想象留白的空间,用我之前的比喻,如果说广播剧是中国水墨画,那么微广播剧就应该是水墨画中的大写意。理清了这个思路,我开始下笔了。

  我采用了时下一些国产汽车生产企业惯用的一种研发方式,叫做“逆向开发”,先设定好一句符合这次大赛要求的“大义微言”。在这样一个主题下,什么样的“微言”既具有批判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同时又不失建设性的意见呢?经过了几天的思考、借鉴与筛选,我最终确定了“你们不可以改变历史,但可以创造它”这句话,作为我剧本创作的中心思想,这句话后来也就成为了《神秘电波》剧中的最后一句台词。前半句有警示,警示人类当下的不当行为,后半句为指引,鼓舞剧中畅想内容相对于未来必定会实现。

  剧本中心思想确定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畅想,畅想什么,怎样让畅想内容“合理化”,不至于成为空想。

  在如何畅想未来的问题上,常用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思想穿越,即通过合理推断直接想象;二是行为穿越。第一种显然不具有戏剧性。而行为穿越是时下比较火的,不过也分为两种情况:前者是“从现在穿越到未来”,后者是“从未来穿越回现在”,而我选择了后者,是为了配合之前的“微言”表达——“你们不可以改变历史,但可以创造它”,这句话应当具有一定的旁观姿态。

  确定了穿越方式,那么通过什么形式畅想呢?我想起了《中国之声》的一句宣传语:用声音记录历史。没错!既然是微广播剧,就以“广播节目记录未来历史”的方式来表现最好不过,同时也能表达广播在未来世界生命力常青的愿景,美哉美哉!既然是电波方式,如何接收到未来的电波呢?我想到了太空中响起的《东方红》乐曲,想到了时间旅行、宇宙黑洞、平行空间……对!天宫一号!恰逢6月底天宫一号发射并对接成功,给“神秘电波”提供了绝佳的出场机会,也为穿越内容提供了准确的时空线索。

  畅想的形式确定了,内容什么呢?看来接下来需要天马行空了。还好这是我的特长,只需要在平时的胡思乱想中搞个“海选”即可,挑选的原则就是:要有全人类关注的话题,比如爱、健康、粮食、环境、新能源等;要有咱国人期待的内容,比如足球世界杯;当然也要兼顾我自己喜欢的话题,比如音乐、汽车……这些在《神秘电波》中都一一亮相。

  如何使畅想内容合理化,其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涉及到对自然和社会学科知识的储备与认知,需要为畅想的内容找到尽可能多的论据,填充进去。其实就是在“天马行空”中依然要强调语言基本逻辑性的问题。

  有了畅想的内容,怎样将这些内容进行巧妙衔接,最后又如何落脚呢?问题接踵而至。创作中,我的体会就是,微广播剧真的是一个需要头脑风暴的艺术体裁,有时按部就班,有时就是一念火花。短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戏剧效果,那么在剧情推进上就不大适合烘托与营造,而适合推翻与颠覆。我听了一些选手的参赛作品,其中有试图通过一个完整故事的讲述而表明大意的作品,最后不得不由于时间所限,进行忍痛删减,结果是被“微”所累,实属可惜,如果把“微”字去掉,或许会成为一件广播剧精品。所以微广播剧决不能被“微”所累,要将“微”为我所用,用九个字来概括——出微言,使巧劲,述大义。所以,在《神秘电波》创作过程中,我没有将那些已经构思好的“未来广播节目片段”进行简单堆砌,也没有选择诸如“巧遇神人”、“黑匣子坠落”“收音机失灵”等等需要大篇幅描述前因后果的线索与动机,而是直截了当地以“一场国家安全部门组织的绝密会议”及专家们的讨论作为线索,将畅想内容贯穿其中,最后抓住“破译”二字,在剧情结尾处峰回路转,将“杂音”转变为全剧主题,把音频剪辑、音效处理等这些我们广播人的“家常便饭”与科幻进行衔接,既便于剧情最终落脚,也降低了后期制作成本。

  三、“微剧”——“物美价廉”的文化快餐

  广播剧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制作周期相对于常态化播出的滞后,所以渐成为各台参评的工具,而此次微广播剧大赛的举办,正是为广播剧探索新路的过程,并寄望于“微广播剧”能够在迎合广播剧常态化播出方面做出贡献。成本低、播出时段局限小、制作周期短、剧情融入快……这些迎合电台节目碎片化发展趋势的特点必须在微广播剧生产流程中得以体现,这样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文化快餐,以巧妙的菜式搭配走上普通群众的文化餐桌,而不仅仅是评委席。

  《神秘电波》整部剧从前期策划、剧本创作到演员录制、后期剪辑,总共花了一周时间,应该说在生产上也体现了一个“微”字,在这次参赛的来自全国各地总共95件作品中,《神秘电波》是第一批最早上传网络的作品,作品按时间顺序编号12号。这一点在评委点评中也得以体现,也是综合考量的标准之一。所以“微广播剧”这一新鲜艺术形式的诞生,应该说,完全有能力为广播剧增添“短、平、快”的新优势。

  以上是我在微广播剧《神秘电波》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所感所想,当然,微广播剧也和其他剧目形式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该剧在制作过程中依然留下了一些遗憾,暴露出我们的许多不足,不过也正是这些遗憾与不足,才是我们微广播剧创作者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给我这个机会畅谈,感谢比赛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探索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也感谢评委老师们辛勤的点评,感谢我的同事们为《神秘电波》录制付出的努力。谢谢你们!

  期待和预祝下一届全国微广播剧大赛顺利举办,期待更好的作品诞生,也期待微广播剧找到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