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2022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专家评析大讲堂(第三课)黄云鹤
中广网 2023-06-30
    
 

在题材开拓与人物塑造中构建声音叙事新时空

——22届广播剧专家评析连续剧综述

黄云鹤

【摘要】广播剧创作者的视野更加敏锐,现实题材开拓更加宽广;典型人物塑造致敬了时代的精神高地,也为广播剧艺术长廊里增添了新人物画像;充分运用声音要素营造听觉叙事效果,契合了当下听众审美需求,广播剧制作更加精湛。

【关键词】广播剧;现实题材;听觉叙事

 

广播剧立足时代潮头,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现实主义精神持续高昂,新时代奋进历程正在越来越多的转化为声音叙事。好声音讲述的中国故事,展现了更多新时代的精彩。一批优秀剧作,艺术高度与精神能量得到明显提升。

 一、在题材开拓上,广播剧创作者的视野更加敏锐宽广

年度作品注重在历史进程中的史诗性表达,聚焦重要的关键历史节点,通过声音叙事彰显故事内涵和人物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品格,为广大听众奉献了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广播剧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把声音艺术创作奏响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描绘当代改革开放史重要篇章,为时代立传,重大主题气势恢宏。《南海榕》纵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跨度,以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南海榕为核心艺术意象,折射出深圳走过的改革开放进程,成为复兴之路的声音印证。建立经济特区后,建筑施工队和投资港商加入到时代的澎湃大潮中。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种下一棵榕树。主人公琼花和周连长在改革开放一线的惊涛骇浪中不断成长,在“姓资姓社”等争论中洗练着改革先行者的本色。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也种下种下一棵榕树。新一代深圳人焕发拓荒牛精神,续写崭新的春天故事。该剧以经济特区的诞生与奋斗作为切入点,从党中央运筹帷幄的决策,到一线风起云涌的改革实践,立体而多维地展现了大时代景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讴歌改革开放的年代大剧。

新变革新实践,让新创作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新鲜感扑面而来。《安妮的花海》以香港青年梁安莉在国家发展及利好政策的感召下,北上贵州扶贫、创业的故事,讲述了当代年轻人用自己独特方式投身扶贫事业、逐梦新时代。主人公在毕节创建花卉基地做芳香产业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在她创业遇到困难之时,总有人向她伸出援手,让她更真切地体会到“国家”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从而增进了对祖国的理解和认同。本剧获得了港澳地区及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粤语和普通话两个版本在港澳及全国70多家电台播出,结合条漫制作的动态漫画和广播剧预告片发布后,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是广播剧这一传统艺术形态与新媒体和动漫形式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

备战北京冬奥的奋斗在艺术化呈现中,为体育盛会增添了更多现实温暖。《追梦少年》通过冰球少年南雁西十年的成长历程,记录了经历磨难提高竞技水平、找到信心根源和崇高目标的选手,加入国家队出征冬奥赛场。剧情设计借助年轻化的语态,连接起更多青少年群体,诠释了“不破不立”的冰球运动精神。《中国赛道之盾构机长》讲述了冬奥配套工程建设中技术工人的传奇。年轻有为的“天佑号”盾构机长郑文武,克服重重困难,在北京地铁十号线夜间停开的五小时“天窗期”,带领团队惊险穿越密集地铁线、市政道路和管线动脉,歌颂了地铁建设者继承发扬詹天佑的工匠精神,在大国崛起的“赛道”上担当作为的崭新风貌。

(二)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有了新的讲述视角,人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的主题得到用力用情抒写。

《回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下熊猫主题的首部广播剧。全剧围绕三代“熊猫爸爸”在圈养还是野放的生态保护道路之间作出的抉择。剧中顾教授、张志民等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力攻坚,最终实现人工圈养种群补给野生种群大熊猫的梦想。剧作真实展现人与熊猫之间真挚深厚、和谐相惜的情感。表面上本剧讲述的是大熊猫种群繁育保护的探索过程,实质上展示的是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与道路,体现的是一个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到一条生物链的生态平衡,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永续目标。

而守护者与“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的互动传奇故事《守望黄河口》,成为年度生态保护题材的又一大亮点。该剧以救护东方白鹳为切入点,讲述了黄河口几代人不畏艰苦,为生态发展做出的贡献,辐射了黄河全流域生态治理的大背景,笔触落在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立意上。用诗意方式开掘生态题材,在生态美学与人类的思考、行动的融汇中呈现新时代新气象。

(三)红色题材和脱贫攻坚题材创作有了新开拓,在纵向深度与横向广度挖掘中,构建出一片新的声音叙事时空。

用历史映照现实、观照未来。《信念树》的故事背景是,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17位青壮年参加红军,出发前到村后祖山栽下17棵松树。结果,长征途中这批战士不幸全部壮烈牺牲。乡亲们给松树挂上刻着亲人名字的木牌,每逢清明节到这里祭拜烈士英灵。但是,主创人员没有仅仅讲述一个红色往事,而是自觉在传统叙述模式中寻求新突破。在承载厚重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广阔的时代现实敞开。以红军后代华崇山的旁白讲述为线索,表现了三代华屋村人的不懈奋斗,生动再现了老区人民把一个苦难深重的小山村,建设成为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场景,完成了对8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的提炼性和跨越性书写。

《只要祖国需要》以彭士禄从烈士遗孤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经历为主线,选取彭士禄童年时期的颠沛流离、青年时期的孜孜求学、新中国成立后殚精竭虑为国铸剑等人生片段,展现了这位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设计者和组织建造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传奇故事从他的父亲彭湃英勇牺牲后,父老乡亲们豁出性命保护红色遗孤小士禄的惊险历程说起,戏剧化地把彭士禄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家庭的、时代的、有着红色基因的深刻历史背景,生动地挖掘呈现出来,使人物的思想、情怀、作为和贡献,浑然一体。生动的反映了一位革命后代深怀感恩之情、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脱贫攻坚题材作品虽然比前两届大幅减少,但题材的高度和深度有了新的突破。《黄河水甜》讲述了西海固移民开发20多年来的巨大变迁。西海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现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数十万群众实现生态移民脱贫致富。剧中以马万喜为代表的宁夏贫困山区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移民搬迁到黄河灌区,借力闽宁帮扶致富奔小康,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麦浪滚滚的"金沙滩" 唱响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新时代主题。这部剧选取在扶贫攻坚战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在生态移民中发挥出的巨大威力,在题材内涵上具有了超越其他扶贫题材的厚重。

(四)反映普通人题材的剧作质量发生可喜变化,把崇高美和面向普通人的价值传递结合起来,体现了广播剧人的文化自觉。

《有事儿找彪哥》呈现的是基层司法干部几十年如一日法字当头、情理并举的法律援助。主人公彪哥面对的既有人命关天的大事,也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都关乎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正是有了像彪哥一样的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才保障了国家社会的团结祥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不忘记平凡岗位发光发热的普通人,记录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在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盘根错节的时期,这个选题显得十分重要也尤为必要。

《太行奶娘》从一个奶娘的角度来展现人民群众的大恩大爱。太行山革命老区妇女江留花、杨改香等,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养育八路军的孩子,用自己的母乳喂养八路军缺奶的婴儿,甚至冒着全家人被侵略者砍头的危险,关键时刻把自己的孩子奉献出去,保住了革命的后代。从一个特殊角度,歌颂了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水乳交融,用感天动地的壮举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传奇。从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因。

《玉兰花开》讲述了“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的故事。剧中主人公袁玉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未婚夫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不幸牺牲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烈士母亲的重任,出嫁后也对老人不离不弃,用深情的孝行抚平了烈士母亲的丧子之痛,展现了温良向善的人格特质和赤诚朴实的奉献精神。该剧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尊崇英雄基因以及孝老爱亲的美德,紧扣时代主旋律,用小人物折射大情怀,构建了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

《脊背》讲述了延安保育员苗族老红军杨顺清行程一万里,历经一年时间,克服千难万险,安全护送陶铸4岁的女儿陶斯亮寻父的故事。在漫漫长路上,留下的不仅是一步一步掺着汗水的艰辛足迹,更是温暖人情和践行使命的执著。这既平凡简单,也伟大而神圣。该剧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人性真实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新境界。

《高地》礼赞了烈士陵园的守护者“时代楷模”徐振明。描述了主人公在战争年代不畏牺牲、英勇战斗,转业后坚守初心、深藏荣耀、甘受清苦,执着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60年并感召儿子接班的动人故事。展示了老英雄保护革命遗迹,赓续红色血脉,对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守卫与传承。

一个个普通人的情怀,一个个普通人的良善,在平凡中闪现伟大,在质朴中凸显崇高。扎根现实生活,从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中挖掘思想和精神闪光点,聚焦了凡人善举 ,点亮了时代明灯,也照亮了广播剧创作的宽广之路。

 二、典型人物塑造契合了时代精神坐标,蕴含着家国情怀的强大感召力,为培根铸魂呈现了榜样力量

年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明显的拓展和提升。记录楷模、塑造典型、广泛传播英雄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鼓舞了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主旋律题材创作摒弃被动传授的程式化表达,新素材拓展与新细节刻画消除了人物形象的悬浮感。用最美声音礼敬典型人物,彰显了广播剧人的初心使命,也为广播剧艺术长廊里增添了新人物画像。

(一)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重大题材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听众能否真实感知剧作思想内涵的关键所在。

《梅兰芳》以人得有信仰,戏才有魂魄为主题,塑造了既是一个孜孜以求、技艺超群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一个坚持真理、不断进步的共产主义战士。梅兰芳的演艺生涯广为人知,而作为新中国艺术家,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心路历程,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尚未被充分挖掘。本剧讲述了梅兰芳出席第一届文代会、赴朝鲜战场慰问、率团赴日访问演出、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排演新戏等故事,凸显了他的人品道德、民族大义、人生信仰。剧中梅兰芳与毛泽东、周恩来谈戏剧、谈思想,坦诚交流,细节厚重而温暖,成为主人公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体的正剧,该剧富有年代特点,着意处理好了叙事与写人的关系,聚集于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灵历程,真实地、艺术地再现梅兰芳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编剧王诗畅,导演王锐,主要演员宋小川、吴俊全、曲敬国等,还专门聘请了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院的专家驰俊担任本剧的艺术顾问。严谨地、形象地刻画剧中的各类人物,注重声音辨识度和人物的个性化,用回忆的方式引出人物生活细节,塑造人物性格特点。宋小川是中国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演播梅兰芳具有专业优势,对角色的把握丝丝入扣,语音面貌与精神气质相映生辉。演员对角色细致的刻画使人物形象变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听众容易听懂人物表达背后的意义,实现剧中人物与听众的心灵沟通。

《江山——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以陈嘉庚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在开国大典的北京以及建国初期的厦门为叙事蓝本,讲述这位华侨领袖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故事。通过陈嘉庚三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深刻反映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实质。编导坚持以人带事、事中有史,运用跨越时空对话的艺术手法,以饶有情趣、起伏跌宕的情节,表现人物重要人生节点和精神风采。剧本基础厚实,在写好主角的同时,围绕他身边的一些人物,运用了故事化的讲述手段,让作品更具情节上的吸引力和可听性。著名广播剧导演权胜担纲,并与薛伟强共同编剧,由知名演员吴京安、赵岭、任杰等主演。编导演与音乐、录音等的优化组合,成就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高度,塑造的陈嘉庚既有作为教育家、实业家重仁重义的殷殷之情,也有作为华侨领袖与爱国人士追求光明、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耿耿丹心。

《袁隆平的梦》将笔墨集中在讲述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艰辛过程。全剧以“梦”巧妙架构,将“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置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里,突出表现了中国科学家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剧本创作严谨精心,角色演播细腻激情。编剧段晴特意采访了袁隆平本人,创作得到袁老的认同和其助手的帮助支持,为成功讲述故事打下坚实基础。袁隆平青年、中年时期的演播者张磊和老年时期的演播者郭政建,都参加过多部优秀影视剧广播剧演播,声音创作经验丰富,本剧中演播细腻而又充满激情,塑造了一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勇于探索又朴实求真的科学家形象,可亲可敬。袁隆平事迹早已名闻天下,但用广播剧艺术形式表现还是第一次。

《我是妈妈》以“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张桂梅为原型创作。故事描写她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呕心沥血救助贫困女童的执着追求。主创人员深入丽江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采访张桂梅老师和她身边的同事、学生,追寻张桂梅的心路历程,用独特的“妈妈”视角,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演绎出她最伟大的母爱——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学生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国家一级配音演员廖菁出演张桂梅,多次与编剧深入沟通张桂梅的故事,了解华坪女中以及云南贫困山区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反复揣摩人物性格,用细腻表达和真挚情感赋予角色以灵魂,塑造了有巾帼豪气也有慈母柔情的传奇校长张桂梅的动人形象,廖菁在本届专家奖评比中荣获听众最喜爱的女演员称号,名副其实。

(二)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把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中来塑造,使人物性格和形象更加饱满。

《达西村》讲述库尔勒达西村党支部书记萨乌尔与驻村工作队队长刘爱疆搭班工作,带领村民们共同脱贫致富。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碰到一起,开始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不断地磨合下,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达西村成了全国有名的边疆模范村,风情园步行街、观光采摘、旅游民宿搞得红红火火。该剧塑造的人物完全向现实中靠近,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矛盾。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从而丰富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猪班长”与“茶公主”》以转业军人马建、香港青年余靖雯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为主线,以主人公的爱情为副线。剧中包含了价值观、爱情观、发展观等强烈的内在冲突,不同观念的碰撞,给这部剧带来了不同凡响的轻喜剧色彩。在合乎情理的矛盾化解中,人物形象由此更加鲜活、有声有色。

(三)群像塑造围绕鲜明的主线展开,让内在思想精神一脉相承,让历史与现实交织相融,彰显作品艺术感染力。

《信念树》深情演绎了三代华屋人的奋斗精神。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华钦才,有着作为军人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作为丈夫的铁汉柔情,以及对于将出生的儿子的深切期望,立体、细腻地将这一红军战士塑造得丰满感人。妻子梅娘以及儿子华崇山、孙子华红军,在他们人生的历程中,不仅有等待和坚守,更有坚韧的奋斗。故事跨越80年的历史时空,延续着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积淀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华崇山通过旁白连接起“过去”、“现在”两段岁月,让听众在不同的时空与三代华屋人相遇。有历史的景深,也有现实的温度。双时空的表现手法既增加了戏剧张力,又很好地诠释了松树的深刻寓意,让听众从娓娓道来的剧情中感受到信仰源源不竭的力量。

《永远的二七塔》以“二七”大罢工烈士林祥谦的后代到郑州参加建党百年活动为切入点,讲述了铁路战线上的三位人物——高铁司机薛平如、中欧班列调度员孔丹丹、盾构机驾驶员黄铁的奋斗历程,三个故事单元围绕继承和发扬“二七”革命传统的一条主线,聚焦铁路工人肩负新使命,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绘就了民族复兴进程中平凡人追梦新时代的多彩画卷。

这些人物形象依靠大量的细节刻画变得立体而丰满。人物既有英雄气与崇高感,也有烟火气与亲近感。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力量与情怀,绘就了神州大地奋斗向上、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繁花似锦、光荣绽放。

(四)充分运用好人物对白、独白、旁白演绎,使之成为推进剧情、感染听众的重要方式。

《安妮的花海》中主人公的自述与独白,不仅串联剧情、衔接场景,而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作为单亲女孩与妈妈的怄气、作为从繁华香港到内地贫困山区创业的青年,许多的困惑在独白中得到恰当的表述。以人带事,以说言情,做到了情理交融,引人入胜。

梅娘在《信念树》中的一次次倾述,饱含着无尽思念和坚韧的信念。这样的独白艺术效果突出,既表现出主人公身上特有的客家女人的善良、深情、勤劳、坚韧,使梅娘成为苏区女性形象的又一典型;也巧妙地折射出生活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有效地推进了剧情,并给听众以强烈的震撼,将故事一次次推向感人至深的“泪点”。

《江山》中陈嘉庚初到延安是带着一些误解和困惑的。但是所见所闻让他发生了转变。一段对白将当时的历史氛围与内涵直抵听众心灵。他与秘书的对话发自肺腑——

陈嘉庚:(自言自语)同样是政党领袖,一个要靠邻居大娘施舍的一只鸡来招待我们,另一个居然把8万元用在了宴请上,8万元啊!

李铁民:是啊,我们在重庆,大大小小宴会,无不极尽奢华。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才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让人痛心和失望。

陈嘉庚:委员长和毛泽东,天差地别。

李铁民:重庆和延安,也是天差地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共产党人的真诚与清廉跃然而出,感人至深;陈嘉庚眼见为实,明确了自己的判断,斯言可信。作为实业家与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心态演绎的十分逼真而感人,这也证明了那句话“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追梦少年》诠释了“不破不立”的冰球运动精神。剧中主人公南雁西父子间的对话令人动容。“冰层的每一次破裂,是为了再度凝结,所谓不破不立,正是这种精神。”“什么是不破不立? 冰层如果不破裂,就没法扩张、凝结成更厚的冰层。做人、打球,都得这样。打冰球的,得向冰学习。”“有勇气不断突破、超越自己,才能成为一流的运动员!”运动员找到打球的目标、意义,才能找到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动力源泉。这样的对白来自编导对生活的观察与锤炼,深化了主题,也寓意深刻,富有启迪。

 三、充分运用声音要素营造听觉叙事效果,契合了当下听众审美需求

年度作品在制作方面更加精湛,语言、音乐、音效编织了立体的听觉叙事经纬。听觉设计照顾到所处的历史背景、地域习俗和时代情境,大量特殊环境声音、地方戏曲及民歌实景采录,让音响烘托更立体更逼真,产生了较强的沉浸感、带入感。

广播剧不像影视剧表达手段那么丰富,它就是一门纯声音的艺术。语言、音效、音乐三个要素既明了又复杂,可谓“简约不简单”。优秀编导对声音的演绎与设计,都是精益求精。尊重声音综合艺术创作规律,确保制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不掉链子”,整部剧的效果才能成为“声音大片”,铸就广播剧声音传情达意的听觉之美。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刷新视听。恰当使用戏剧戏曲、民谣民歌,地域性音乐元素成为增强剧情效果的有效手段

《梅兰芳》剧中对白与梅兰芳诸多京剧演出精彩片段相结合,在《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与戏中戏交相辉映,京腔京韵此起彼伏,构成了本剧的特色。梅兰芳的演播者宋小川作为京剧名家演绎京剧大师,本剧主题歌《梅兰霓裳》由梅派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倾情演唱,更是为全剧的京味儿表达锦上添花。

《太行奶娘》将广泛流传的太行山民歌“左权花调”贯穿全剧,使地域性的音乐元素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线索,充分发挥了声音元素的感染力、共情力,成为一部独特的“传声”作品。

《黄河水甜》以充满宁夏地域特色的花儿传承人的演唱为故事链条,在广播剧的情节与音乐结合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切合主题和剧情的花儿歌词,不仅结构剧情,还极大地增强了可听性。

(二)地方习俗和方言的恰当运用,为广播剧的生动性及感染力赋能加分。

《“猪班长”与“茶公主”》把富有南粤韵味的农民生活情趣有机地融入到剧情当中,竹管小调、茶歌、高胡演奏、饮早茶等南粤特色元素的加入,营造了浓郁的广东地方特色。

《达西村》剧中主人公讲一口的带有少数民族腔调的维族普通话,那种带着幽默的喜怒哀乐,带着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以及恰到好处的民族生活习俗细节的呈现,形成了很强的边疆风情氛围。

《有事儿找彪哥》主人公张彪的本色出演和著名演员黄晓娟的对手戏演播为该剧呈现出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主演就是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虽然不如专业演员的表演技巧,但大白话、歇后语充满了喜感与地域肌理,洋溢着细腻、真情与灵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质,也成为广播剧制作上的一个大胆探索。

(三)自然环境与特定环境中的典型音响,为声音演绎和氛围渲染增添色彩。

 随着近年来创作题材的不断开掘,许多原来很少表现的内容进入广播剧。一些特殊环境中的音响素材稀缺,有时仅仅靠传统的拟音制作难以完成,大多要在现实声场环境中去实景采录。比如港珠澳大桥水下管廊对接施工的声音,动车转向架高科技材料焊接声,盾构机机头的推进声、生态环境里珍稀动物的鸣叫声等。尤其是细腻的刻画中,需要一些特殊的音响烘托,音响师通过电脑制作、优化组接、现场采录等方法,千方百计地满足了编导设计和剧情需要。

《守望黄河口》剧组采集了各种黄河口鸟类的叫声,尤其是极具特色的东方白鹳翅膀扑棱声和鸟喙击打声,汇成一曲百鸟和鸣的交响诗画。声响在此不仅是烘托氛围,而且成为剧情推进的重要细节。

《中国赛道之盾构机长》除了盾构机在地底穿越的声音外,还在本剧的重头戏中提供了盾构机地底紧急开仓声效、前端刀盘切割金属障碍物的巨大声响。这个现代化的大国重器,让听众深受震撼,带来强大的听觉冲击力。

《追梦少年》实景采录小组多次在寒冷的环境下,采录训练场、比赛场里和户外冰场的实景音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刀冰摩擦、人声鼎沸以及冰层断裂声、水泡声等声音,让听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冬季冰雪与冰球运动的魅力,营造了逼真的声场效果。

 

                                     

 

责编:王玲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