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课”大讲堂第二课今日开讲!赵德全
中广网 2020-07-02
    
 2019年广播剧专家评析


赵德全
       高级编辑,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评奖办主任。现中广联节目交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广联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中国有声阅读委员会专家团成员。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长期组织实施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新闻奖广电部分的评选工作,担任评委,连续五届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担任多项广电总局重点课题负责人,负责实施的总局重点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国电视史》获全国学术论著一等奖。负责组织完成的《中国收视率调查准则》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为国家标准。出版论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现在,跟大家交流一下广播剧中单本剧、儿童剧、微剧的基本情况。
       今年的广播剧评析分成两个组,一组是连续剧组,二组是综合组。综合组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单本剧,儿童剧,超长剧和微剧。从报送的整体情况来看,连续剧数量比较多,而其他类别则数量较少,单本剧11部,儿童剧3部,超长剧3部,微剧17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广播剧创作中的一种倾向,重视连续剧创作,对其他广播剧类型重视不够,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产生这种现象,当然是有原因的,可能连续剧更能够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意图,有更宽广的时空塑造人物形象,丰富情节,揭示矛盾,伸展逻辑,从而深刻地抒发情怀,揭示主题。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或许和评奖导向有关。这几年参加五个一的评选,参评作品基本上都是连续剧。今年五个一有八部获奖作品,其中7部是3集以上的连续剧,只有一部是上下集的单本剧。我们承认连续剧的分量。但就反映社会生活的及时性,听众收听的舒适性,播出安排的灵活性,进而市场满足的多样性来看,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单剧本、儿童剧、微剧,反而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评析程序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环节。初评组拿出初步意见,终评委对报送的全部节目仍然进行认真审听,在充分了解初评委对每个节目的意见后,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评议,最后以投票的方式,得出各类节目的奖项归属。下面,综合各位评委的评价意见以及我个人的听后感受,对各类节目谈一下想法。
       从总体上来看,参评的四类剧目,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质量相对较高,题材也算广泛,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生动鲜活;历史题材作品借古喻今,观照现实,给人以启迪。其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有机统一的佳作。
       关于单本剧:单本剧是介乎于连续剧和微剧之间的一种体裁。他最能够体现广播剧及时快速反映社会生活,演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新的思想观念,宣传先进英模人物,在用艺术形式引导舆论,实现媒体功能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单本剧短(相对于连续剧),可以几天之内就能完成一部剧的制作;同时她又不短(相对于微剧),又可以较为深刻的谋篇布局,写好人物,讲好故事。说广播剧是文艺的轻骑兵,单本广播剧更能堪当此任。鉴于单本剧的体裁特点,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做到主题单一,主要人物单一,故事线索单一,矛盾焦点单一,观念表达单一。这样听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才能够清晰明了,简洁易懂。需要强调的是,单一并不是不能达到深刻与厚重。单一因其具有个别性,具体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此,单一的深刻与厚重会更加鲜明,更为直接,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也就具有了普遍意义,这不正是文学作品所要实现的价值诉求吗?比如,我们所见到的矗立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株株白杨树,单株挺株,昂扬向天。每当看到它,人们便会想到它那不折不挠,坚毅质朴的性格。具有八百年树龄的黄山迎客一青松,穹石埋根摇日月,迎风傲雪耐霜冬。她的单一更显出雍容大度,仙身优美的姿态。所以,单本广播剧的尽可能单一,是一种计法,与文艺作品所追求的深刻与厚重并不矛盾。
       今年单本剧一共报了11部作品。有五部作品获得了一等奖,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这五部作品,不论是从主题的挖掘,彰显的精神,还是从人物的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的演绎推进,包括演播制作水平,都有鲜明的特点,有可圈可点之处。
       安徽广播电视台报送的《第一书记的网红梦》,扶贫题材。讲述了一个八零后在省委办公厅工作很严肃的机关干部,为解决贫困户产品销售难题,带领村民建起了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平台,开直播,玩抖音,以第一书记的身份为农副产品代言,成为网红界的一股清流。作品选题角度新颖,演播轻巧灵活,采用轻喜剧的风格,诙谐幽默接地气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故事笑中有泪,泪中有情,情中充满了喜悦。
       成都广播电视台报送的《天府小学》,讲述了一位在汶川地震中被老师救出来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夙愿,怀着即感恩老师的救命之举,又怀着自己的奉献之念,大学毕业从成都来到牺牲老师的家乡丹巴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的故事。主人公为贫困藏区儿童打开了观察外部世界心窗的深情对话,家访途中遇到的险情和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孩子们的内心所蕴含的对于音乐喜好的细节刻画,最后在她的精心辅导训练下,把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藏区山里的孩子,带到了北京,登上了央视歌唱的舞台等情节,都给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广播剧构思独特,细节朴实感人,风格清新,温暖,藏区的语言特色,特别是民族音乐的使用,很是增色。
       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广电传媒集团报送的《兰小草》是一部将真人真事写得十分感人,不拔高,不虚夸,用真情实感打动人,是道德模范类题材的成功之作。该剧最大特点是将悬念手法运用的很好,讲究结构,有剧作技法。蓝小草是一位温州洞头的海岛医生,坚持15年,每年向慈善机构捐款2万元,并计划准备坚持三十年。该剧以寻找蓝小草为故事线剧,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曲折感人的情节。直到最后他不幸去世,人们才得知,蓝小草就在我们的身边。整个故事曲折动人。匿名行善,大爱人间的崇高精神赫然彰显。浙江台的《格拉山上的明灯》,无锡台的《中国“芯”跳》等作品,也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获得一等奖。
       单本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题虽然明确,但干扰主题的元素太多。比如有的剧人物太多,有些人物似无必要;有的情节对深化烘托主题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是一种干扰。二是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看得不清楚。一部单本剧出现多个并列的事件和矛盾,给人一种流水账的感觉。三是情节的开展和故事推进不是很合理,不是水到渠成,有些人为编造,缺乏逻辑。四是有的作品时空混乱,结构过于跳跃,情节脱节,表现形式不统一,听起来较为吃力。五是演播制作水平有待提高,音乐使用不当。
       关于微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文艺作品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同时也是一种刚需。有人说,微剧虽微,但影响巨大,确实如此。微广播剧形式新颖,灵活机动,制作简单,便于收听,应该成为轻骑兵中的轻骑兵。
       微广播剧的容量虽然不大,但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却不容小觑。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军事,国际以及吃喝玩乐,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都可以成为它反映的内容。
       一部好的微剧,除了在制作演播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外,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表达。因为微剧容量有限,时间有限,因而对内容表达就要更加讲究。因此,好的微剧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主题鲜明,深刻。微剧虽微,但主题不能微,剧虽短,但主题要鲜明。比如获得首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微剧奖的微剧《打酱油》,讲述了母亲让儿子去打酱油,可这一打就打了几十年。原来儿子在打酱油的过程中,被国民党抓壮丁去了台湾,直到两岸恢复三通后,儿子才回到家乡,然而母亲已经故去。他跪在母亲的遗像前大声哭着说,妈妈,儿子打酱油回来了。这个故事虽短,却反映了国家分裂,骨肉分离,企盼国家统一的重大时代主题。
       二是故事讲述的要精巧,构思奇妙,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微剧本来就短,如果再按照常规思维,平铺直叙,很可能陷入到一种平庸和无趣,引不起人们的思考和兴致。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制作的系列广播微剧《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渔阳里来信》,在故事的构思上就下了一番心思。该剧并不是简单地讲述革命者年轻时候的故事,而是以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给年轻人来信的方式,精确勾勒出革命者的青春理想,艺术讲述了他的奋斗故事,把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九零后们的所思所想,理想信念来了一个跨越百年的时空对接和青春对话,把历史和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探讨并回答了不同时代年轻人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起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共鸣。剧虽短,但现实指导意义巨大。
       三是微剧要体现出一种观念上的内容,或传播一种思想,或扬弃一种现象,或倡导一种精神,或引领一种价值,或弘扬一种文化。总之,我们要在微剧的传播中,看到或体悟到一种观念的内核。比如,重庆万州区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微剧《最后的嘱托》,带给人们思想上,精神上,价值上,甚至文化上的思考和震撼就非常的丰富。在白公馆的狱中,面对死亡放声大笑的革命先辈,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把用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转交给上级组织,其中凝结成的“狱中八条”,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
       四是微剧要在创新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大胆尝试。创新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是要大开脑洞的。微剧既然是媒体融合下的产物,微剧的创新就要充分考虑我们的生产,制作,需求环境的变化。这里我提出几点微剧创新的视域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丰富题材的角度进行创新。要扩大微剧的选题范围。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大千世界的生活百态,正剧的弘扬批判,悲喜剧的温情冷暖,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细小缜密的人情世故等等,都可入微剧的法眼。目前微剧的选题还是窄了些,从本届评析报送作品看,还是扶贫的题材多,先进人物,英模人物,好人好事的多。为什么这一次全国五个一评奖把英模人物题材分成一个组,把扶贫题材分成一个组,就是这两个题材量太大,差不多有二十多部。那是一个全国性的评奖,都投其所好,尚可理解。微剧是为了播出,为了受众,为了市场,题材的自由度完全可以大一些。
       二是从领域细分的层面着眼创新。随着广播融媒体传播的不断成熟,为广播微剧开拓了传播渠道,同时,声音具有“一心二用”和 “陪伴式”特点,越来越可能实现对人们生活场景的全方位介入,据艾媒咨询的数据统计,去年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19.5%,达到4.1 6亿用户,相比较移动视频和移动阅读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就为作为广播融媒体的微剧走专业化生产,细分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比如,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郑州电台制作了20集的短音频产品《中药传奇》,通过对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的演绎,详细告诉你每一味常见中草药的来历和传奇历史,故事生动,情节有趣,把中草药的内容来个精工细作,做到了有思想,有文化,有故事,有功效,很好地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受到了市场的好评。
       三是从内容深耕上进行创新。微剧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或者一种现象。是仅仅讲述见我所见,做表面的客观记录,还是见人思魂,见事思源,见现象思本质。不同的作者是会做出不一样的微剧的。在内容的深耕上创新就是要尽可能的挖掘内容的深度和厚度,使微剧变得更有意义。湖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微剧《英雄的选择》,在创新上,就做到了既见到了人,更见到了魂。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但长期以来,这些荣誉郡不被组织所知,也不被家人所知,60年在湖北贫困山区默默奉献,直到国家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老英雄的事迹才被发现。微广播剧围绕记者要去采访而老英雄多次拒绝的故事,揭示了老英雄“一想到牺牲了的战友,我做这些事情又算得了什么”的一辈子不改初心,不改本色的崇高精神。当记者说,宣传您是组织的决定,是为了教育鼓舞更多人的时候,他才向记者讲述了过去的故事。微剧在几件事上以选择作为主线,展现了张富清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思想本色。
       四是从满足受众需求,聚焦核心用户卖点上进行创新。广播微剧更要有受众意剧,市场意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市场上确实有这样一种刚需,广播微剧值得在这上面进行深入挖掘。比如行业的形象定制,活动定制。细分领域的宣传定制,市场定制。甚至企业产品的私人定制,广播微剧都可以拓展这方面的操作空间。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走出象牙塔。
       获得广播微剧一等奖的作品一共有五部,他们是:万州台《最后的嘱托》、安徽台《一个不能少》、湖北台《英雄的选择》、上海台《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一渔阳里来信》、宁夏台《一个人两个家》。
       如果说本届评析微剧有什么不足的话,主要还是一般性的故事比较多,平平之作占大多数,缺乏精巧的创意,亮点不足。
       关于儿童剧:本次评析儿童剧报的,很少,只有三部,传媒大学报了两部,海门台报了一部。其中传媒大学制作的《我和我的小飞船》,评委认为剧的分量元素不足,制作也显得粗糙,因而被淘汰。留下的两部作品也存在一定问题,因而一等奖空缺,两部作品都为二等奖。传媒大学制作的儿童剧《越王勾践》,通过用文物来讲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儿童思维和儿童语言,勾践的人物形象也还清晰。但其它几集故事构思显得有些混事,故事的跳跃痕迹重,不是很连贯,逻辑有些混乱,听起来比较费劲。海门台的《向阳花开》,故事主题很好,展示了小主人公不惧生活艰难,年龄虽小,却勇敢的承担起照顾瘫痪妈妈的责任,比较感人。但整个剧演播痕迹比较重,缺乏生活化的语言,稍显得不真实。另外解说过于抢戏,故事经常被解说打断,解说有时急于表白故事的主题思想。
       通过这次评析,看来还要引起大家对儿童剧的关注和重视。儿童剧是很重要的广播剧题材,在前几年广播剧的生产中,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儿童剧的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他对少年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健康向上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坚定理想信念,都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之进步。我们广播剧人应该有为实现国家民族之复兴中国梦而做好儿童广播剧的责任担当。在今年五个一广播剧评审中,竞争异常激烈的八个获奖指标中,就有一部是儿童广播剧《事妈,宋小娥》。该剧编剧潘海琳,还在中宣部举行的表彰五个一获奖作品座谈会上,代表包括电影,电视剧,歌曲,戏剧等获奖作者作了经验介绍和典型发言。这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对儿童广播剧的重视。
       既然说到儿童剧,我也想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这部获得五个一奖项的儿童剧的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
       主人公宋小娥是个由农村奶奶带大的城市孩子。五岁了,在妈妈接她回城里上学后,由此生发了一系列城市与农村,真诚与虚假,清纯与世俗,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观念差异,行为碰撞及种种不适,反映了当代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及社会心理焦虑。作品通过对五岁儿童宋小娥正直,善良,单纯,热情,坚定,执着的刻画描写,树立了她的既符合传统价值观标准(如孝敬奶奶),又具有当下社会要求(如勇于担当)的儿童形象。然而,宋小娥的所作所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却处处不被大人理解,包括不被家长理解,不被邻居理解,不被社会理解,甚至遭到侮辱陷害。这种反差,揭示了当下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心理重构的矛盾和社会价值标准的撕裂,这就增强了这部儿童广播剧的深刻性和社会批判性。
       这虽然是一部儿童剧,但它所反映的主题很具有现实性,思想性和深刻性。剧中宋小娥多次发问,比如,“你们大人就是自私”,“你们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呀!",也着实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成年人在宋小娥的责问面前也不得不汗颜。
       剧中的宋小娥热情善良,执着坚定,乐于助人,这应该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包括奶奶长期纯朴善良正义的教育;书本上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的正面教育以及后来学校老师的教育,正是这一系列的教育在她幼小心灵上扎下了牢牢的根基,才有了她生活中坚定的行为基础。当她看到父母及社会上一些与她所受的教育发生分裂现象的时候,她才发出一系列的不满和反抗,甚至要逃离出走。当然,作者最后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父母,老师,邻居纷纷对小娥的行为给予赞扬,大人们对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进行道歉,说明小娥的行为并不是“事妈",这也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走向。
       这部广播剧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宋小娥正直,热情,善良,助人新的儿童形象。作品儿童特色清晰,儿童语言突出,儿童思维明显,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思考性,批判性突出的儿童广播剧作品。
 
赵德全   2019.11.20

责编:万华 来源:央广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