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作品点评——徐国春
中广网 2016-10-10
    
  

    大家好!非常欢迎、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倾听上海台制作的广播剧!今年我们有三部作品参评专家奖,分别是4集广播连续剧《我的1945》、系列广播剧《刑警803》之《血色工厂》和微剧《宇宙》,很幸运,这三部作品都获得了金奖,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些剧在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803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微剧比较短,所以重点说一下《我的1945》,这部戏能集中反映上海台的选材特点和制作风格。

  首先,想让大家听一下《我的1945》,原剧4集,现在节选了57分钟片段。

  《我的1945》以“犹太人流亡上海”这段历史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可能知道上海这段历史,也有的不清楚,所以听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情况。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纳粹大屠杀期间,上海由于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不需要签证的城市之一,成为犹太难民的最重要的避风港,其中有超过两万名犹太人通过海路逃到上海避难,犹太难民来到上海后主要居住在上海虹口区舟山路附近一带,假如您有机会到舟山路一带走走,会发现弄堂里的居民房子后门上,至今还有以色列的大卫之星符号,那是犹太难民居住在上海的见证。1943年,日本占领军把这两万名犹太人,重新安置在上海虹口区一块面积约3/4平方英里的区域里,称为犹太难民隔离区,又叫“隔都”,它像集中营,犹太难民被封闭在里面,虽然没有铁丝网,但进出都要通行证,由于日军的刁难,绝大多数难民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走出去,成为事实上的囚犯,同时,隔离区里又混居着十万名中国人,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隔离区里。 1943-1945年冬季,可能是难民所遭遇的最严酷的冬季。日常生活用品和电力都实行定额配给,煤炭严重匮缺。19436月,国际红十字会在致信华盛顿时写道:“上海市民的处境悲惨,而且还在不停地恶化。……最糟的可能是德国犹太移民的处境,至少有6000人正处于饥饿的死亡线上……。”上海的形势日益恶化,通货膨胀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日本人有限地发放通行证,并且加强了对难民的控制,许多人失去了最后的收入来源,饿死、冻死在街头。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样糟糕的冬季开始的。现在就请听一下广播连续剧《我的1945》片段。

  播放《我的1945》片段

  接下来,我想从两个方面说一下这个戏的创作角度和创作风格。为什么要谈这两点呢?因为,戏的创作角度和编剧构想有关,创作风格和导演构思有关,可以说这两点是成败剧本的关键方面。

  一、《我的1945》的剧本创作角度。

  近十年里,“犹太人在上海”这个题材成为戏剧影视的创作热点,陆续出了很多作品,有电视剧、音乐剧,电影《魔咒钢琴》也正在投拍,创作之前,我们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度研究,发现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写作模式,不是犹太难民爱上中国女人,就是中国男性爱上犹太女人,中犹之间的爱情受到了日本人的迫害最终变成一场悲剧。这种好莱坞式的爱情传奇,更多出于市场和商业目的考虑而设计出来。而我们不想再复制这个套路,而是想做一部能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同时不想简单再现苦难的回忆,而是要着力挖掘苦难背后的人性,寻找苦难背后关于爱和希望的故事。经过多次采访和斟酌,编剧精心设计了一个上海市民帮助犹太婴儿诞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历史根据的,二战期间,有500多名犹太难民的婴儿在上海出生,被称为“上海宝贝”,这些孩子在世界各地长大以后,其中有很多人来到上海追寻父辈的足迹,很多人成了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编剧认为,孩子的诞生,就是人性真善美的胜利,没有比这更伟大的胜利,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意义!我很认同,整个故事主线就这样确定下来。

  有了故事之后,剧本的重心就在于塑造人物,如果只有情节,没有丰满的人物和动人的细节,剧本就会变成空洞的诉说。这个戏最根本的是写了一群活生生、普通的上海市民,他们是小人物,涉及当时上海社会的各个阶层,女一号是最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和家人、还有开杂货店的小老板、黄包车夫,他们在犹太难民最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英雄,但人人都是英雄,他们和苦难的命运、和战争不懈地抗争,勇敢担当,这些小人物身上有超越国籍、超越时空,令人感动的品质和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反面人物,犹太隔离区的日军总管土屋,作者没有把这个人物概念化单一化,而是参照了历史,对当时的日军真实心态作了深入研究和刻画,土屋貌似彬彬有礼,聘请索尼亚给他儿子当钢琴教师,使索尼亚一度对土屋产生了好感和错觉,土屋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也集中体现了当时日本人的“河豚鱼计划”的真实用意, 193812月5日本内阁召开著名的“五大臣会议”,就河豚鱼计划达成了一致意见。所谓“河豚鱼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日本许诺对犹太人不采取歧视政策,并给予他们一块亚洲大陆上的土地复兴犹太国,犹太人则用他们的财富帮助日本人在东北和以后被侵占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并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河豚鱼有毒,但去除了毒汁的肉是可以被很好利用的,日本人想利用犹太人的这个比喻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到剧本中去——“土屋和健二喝汤的这块戏”,同样,作者在写犹太音乐家格罗斯的时候,也巧妙地将真实和虚构融合在一起,把格罗斯写成是1935年为《义勇军进行曲》配器的俄罗斯作曲家阿普夏姆罗夫的助手,这样,人物就具有了历史的质感和厚度。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去编写人物,将真实和虚构有机地融合一体,是这个剧本塑造人物方面的特色。

  二、《我的1945》的创作风格。

  我认为,戏剧的风格是为内容服务的,也是由戏剧内容决定的。《我的1945》主人公都是小人物,所有的戏剧场景都是以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刻意铸造英雄,这就决定了整出戏的戏剧风格是平实而细腻的,非常生活的状态,要遵照历史的真实,因此在录制时候,和演员说戏时就强调了这一点,尤其所有剧本需要煽情的地方我都往下压了一拍。导演风格分为两部分,除了演播风格的准确把握之外,这个戏在音乐音响制作方面,也需要把握总体风格,《我的1945》是原创作曲,为《我的1945》作曲的是一个青年作曲家,很有才华和想法,但他是第一次为广播剧作曲,经验不足,作为导演,必须和作曲有充分的沟通,我看了剧本的音乐提示是用钢琴,但考虑全剧的主观音乐应该和客观音乐有所区别,原来剧本已经有钢琴部分的展现了,所以我提出了使用大提琴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观音乐使用的乐器,并以大提琴为主进行协奏,大提琴特有的低沉音色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出来的旋律深沉醇厚,非常契合这个戏的风格,作曲时对旋律的关键要求就是要有历史的质感、厚重和沧桑感,但并不悲伤绝望,要给人一丝黑暗中的光亮感、一丝人性的温暖感和希望,作曲完成之后,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改,考虑到广播剧的音乐是旋律为主的特点,我们在乐队录制配比上大幅度增加了弦乐的分量,同时邀请到了上海交响乐队首席大提琴为我们演奏,依靠特邀音乐编辑杨树华老师的倾力协助,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录制工作!

  这次在音响制作方面非常用心,该剧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环境,使用了一批老上海的环境音效,其中有黄浦江边的海关钟声、街道有轨电车、弄堂卖旧货叫卖声等等,这些声音虽然现在也能模拟出来,但比起老版本总还是差了些神韵,在此特别感谢杨树华老师!他把私藏多年的音响资料拿了出来,那个卖旧货的叫卖声,就是几十年前录制的绝版,和我们现场的拟音一比对,就觉得我们现场的拟音弱了些,确实少了那么几分原汁原味。另外,剧本中出现的小拟音,都需要反复确认,遵照历史之声尽量去还原,比如为了一个“隔着老屋楼板打碎一只热水瓶”的声音,制作团队花了一下午时间模拟、制作、比对,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顺便提一下,该剧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犹太历史纪念馆、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及犹太研究中心、上海剧协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剧本完成后,先后举行了两次研讨会,并于2015年119日和上海剧协联合举办了《聆听历史的声音》剧本朗读会,首次将广播剧以朗读的形式搬上舞台,邀请听众参评。今年815日,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了《我的1945》赠蝶仪式。这些尝试都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扩大了该剧的社会影响力。

  三、接下来,聊聊我自编自导的微剧《宇宙》。

  播放微剧《宇宙》。

  《宇宙》是部微剧,情节很简约,一名六岁女孩想了解“宇宙”是怎么回事?爸爸便带她去看宇宙,小女孩于是快乐地知道周围的一切原来都是宇宙,天与地,还有小草、小蜗牛,包括踩到的狗屎,但父女间这次平常的散步,是女孩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段温暖的旅程,女孩的心因此变得辽阔无垠起来……该剧捕捉的是童心对自然和宇宙的第一次探访和触摸,纯真而灵动,如同一首清新的声音小诗。

  2015年夏天,一本讲述孩子跟随父亲旅行的绘本触动了编导的灵感,有感于都市里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太少,结合了我女儿生活中的真实生活感受,于是我很快编写了这个鼓励孩子走出户外、感受自然的微剧,希望家长听了,能带孩子尽可能地去亲近自然、发现美、关爱世界。

  参加了几届微剧比赛,总体感觉参评作品绝大多数还是遵循传统广播剧的路数,主题先行的意味很重,如此微小的剧本要承载宏大、严肃的主旋律,实在觉得有点不堪重负,我以为,微剧可以是自由的听觉创作,鬼马行空一些,题材和风格应更多样化一些,如果需要主题的话,我以为,微剧最擅长的艺术特性就是记录和捕捉这个世界令人感动的心灵一瞬间!

  《刑警803》制作了多年,大家也比较熟悉了,在这里不重复以前说过的东西了,只想和大家透露一点,我们正在对日播剧进行创意改造,下回我们将携带新创意的日播剧目来和大家分享经验得失。

  总的来说,上海台制作广播剧在选材和制作上都有一些自己独有的审美价值观,我们历来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人为本,关注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下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制作了大量根据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改编创作而成的作品,《黑桃皇后》、《麦克佩斯》、《舒曼与克拉拉》、《假面》等等,几代广播剧人共同努力,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在制作上非常讲究每一处细节的制作,如果是作曲,对音乐的旋律性和配器制作要求很高。总体上,我们认为广播剧是一种独特的想象力艺术,故事只是表象,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挖掘和诗意的表达形式。

  感谢大家!

  徐国春

  2016、8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