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兼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会长刘晓龙讲话
中广网 2014-07-24
    

  

    

  (根据同期声整理)

  从广播剧到微剧,我理解呢就有点像我们传统广播网络化的概念差不多!我们传统广播节目我们各家电台都有自己的传统介质,都有自己的网站,那么从传统的节目转向网络,都形成了一个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概念还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一个是技术的发展,再有一个是大家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所以广播剧的发展到微广播剧,刚才万台也介绍了通过网络能够测出来有三百万的点击率,但是呢,我们广播现在的收听率是精确不到这种数字的,不管是尼尔森也好,索福瑞也好,这种调查在坐的各位也能了解,不能说不科学现在也是很无奈,这个数据是极为不准确的,而且还可调可控。但是呢新媒体的这种变化可以使一部微剧《爸爸》可以在网络上计算出有三百万的点击率,这个呢我有一个体会,就是说什么呢我们做广播传统业务的各位,现在面对微剧,我觉得我们要建立的三个意识,一个是融媒体的意识,一个是客户意识,一个是产品意识,这个对于我们做传统媒体的各位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什么说我们要建立一个融媒体意识呢,现在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把他们放到一个国家战略层面去考虑新媒体,所以中宣部在今年三月份开始就对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提出了要求,现在各家都在做方案。刘奇葆部长在谈到新媒体问题上是这么表述的,就是新媒体科学的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使传统媒体依然成为主流媒体。我解读的意思我们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新媒体比较,如果不融入新媒体的概念,可能我们这个传统媒体就是大家很努力但是达不到宣传效果,也实现不了宣传的目的,所以我想我们这个微广播剧啊,在探讨如何发展时,我们要树立一个新媒体融合意识。真正的作为广播我们的一个频率,虽然这个频率资源在各家电台也很奇缺,但是目前,作为传统广播的经营来讲,还是停留在这种传统的经营业务也就是广告业务为主体,但是真正从我们传统媒体电视也好广播也好,如果跟新媒体这个体量去比较,增长去比较,差的非常远。所以我想我们既然把微广播剧这个顺应这个时代脉搏顺应社会发展的这么一个项目,从一开始我觉着我们就应该给它注入新鲜的成分。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融媒体的意识,微广播剧做了并不单单是为了我们广播播出,应该还能链接出提出的其他产品,就是如何通过网络,如何通过手机推送,扩大宣传扩大影响。我想不管是什么艺术品种,可能基于三个因素,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受众,你得有一个固定的受众群体,再有一个就是你要有丰富的作品堆积,也就是量,第三个就是有一个创作团队。

  从广播剧来讲,在九十年代初这三点都具备,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在这个第一套节目,最黄金时段中午十二点,就开了一档“广播剧和小说连播时间”,广播剧和长篇小说轮流播,当时为什么可以拿出这么黄金的时间来去做广播剧和小说,是社会有需求,当时成为收听率最高的一档节目,为此中央台的一些前辈,胡培奋、蔡淑文、刘宝毅让那一代的听众都认为那是没有见过面的名人。但是为什么从九十年代初到今天,中央台第一套中国之声是为了顺应“五个一”播出,开了一档广播剧播出叫《记录中国》,在每天的凌晨两点半,一方面我想我们做广播,广播人要顺应时代发展,要自己去挣钱,这是一方面,同时也能看到这三项指标逐年在走低,现在说如果说我们能够真正找到天天在广播里找广播剧收听的人,可能很少。我参加过“五个一”评奖,政府奖评奖,也请我做过一些社会的评委,妇联的啊,教育部的,到了现场一听,人家首先说现在还有广播剧这个品种,在广播里已经很少听到了。所以我想的不是那个广播剧这门艺术不好,实际上我们通过几代人我们的广播剧发展到今天,是越来越精致化,但是呢这种传播的方式传播的理念跟今天的时代还是有脱节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面临的是大数据,面临的是云平台,所以呢我们微剧也是就这种方式从广播剧衍生成了微剧,短、小、快。

  那么我们今天既然探讨怎么发展,我想一定先竖立一个媒体融合的概念,就是我们这个产品的属性不光是广播,我觉得广播只是我们微剧在营销的概念里面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广播传播的渠道。实际我们应该重点放到新媒体,通过移动互联网通过手机来进行了大面积传播。这是我一个简单的想法,要有融媒体意识。

  再有一个就是客户的意识。我们做广播的面对的是听众,从计划经济开始就是基本听众呢就是我们想让他们听什么他们听什么,后来我们也进步了,也在研究,就是说他们希望听什么,所以我们就有了类型化广播、类型化电台,那么随着这个汽车的增多,各地又应运而生出若干交通台,现在都经营得很好。但是广播从一个叫喉舌,喉舌应该是有用的,就是说通过广播传播,他确实有实实在在的受众,你才能到达传播效果和目的,所以我讲的下一步微广播剧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户的意识。什么是客户?你看这个产品说是我们在新媒体上这个《爸爸》可以有三百万的点击量,这就能算出客户,但是真正我们广播的听众,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只能委托代理公司,索福瑞啊,尼尔森啊,去帮我们调查。按照我们的需求去调查出它这里面怎么构成的听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在网络上,这都很快可以生成,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听众变成客户。

  再一个就是产品意识。我们要把这个微广播剧的创作,不是我们的一个节目创作,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产品,刚才万台的讲话里也谈到了,希望能够把余姚作为一个微广播剧培训基地,这就太窄了。要搞基地我们也不能搞培训基地,要搞研发基地,培训听起来主要针对的是人,但是我觉得应该针对产品,我们如何制作微广播剧这种产品,来适应需求,对应我们的客户,里面是涵盖了培训的项目,但是我觉得关键是研发产品。研发产品对于每一家电台个体来讲,包括中央电台在内,都不具有研发的能力,作为广播剧研究会全国这么多家会员台,我们在从事广播剧创作的老中青三代结合起来,可能就有利于研发。同时我们要吸纳新媒体人才。我觉得这个微广播剧跟我们过去的广播剧比较起来,不是一个长短的问题,说十集以上的是多本剧,三集以上的是连续剧,完了单本剧、短剧,现在又有了微广播剧。我想微广播剧跟这个广播剧比较起来不是一个长短的概念,是一个表述方式的概念,就是说微广播剧的创作,它的表述方式、制作技巧对于我们传统广播剧来说是要有突破的。比如说现在不提倡,但事实上确实形成一个氛围,就这个网络语言,如果我们不经常上网,可能对于网络语言慢慢的就看不懂了,你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但是真正我们的未来想要寻找的客户就是这些客户,他们也在成长。那就是我们要了解他们怎么表述,他们喜欢怎么样的表述方式,来调整我们微广播剧的创作。这个网络现在非常可怕,说是前年搞了这个江南style通过网络传播,你看今年又整出一个电影插曲,倒也影响不大,但是这个网络一炒作,也是江南style的那个策划人搞的叫“小苹果”,现在在网络传播的非常广泛,但是作为我们传统媒体是没有呼应的,不管哪家音乐台包括中央台的音乐之声,我在里面也没看到“小苹果”这个歌带。我想我举小苹果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做传统媒体的人,大家都理解我们应该跟新媒体融合,但是我们要关注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真正地能够去运用新媒体来延伸我们的传播。

  基于这三点考虑,我想的也不是很成熟,作为一个个人发言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微剧的发展从定向来讲,我觉得应该改变观念,不能说我们是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接收一点新媒体信息,而是应该打碎重来,糅合起来,确实能够实现一种融合,所以我们要建立融媒体意识、客户意识和产品意识。至于下一步怎么做,我讲这个座谈会也好,论坛也好,我们讨论的话题要务实,想好了我们就去做,不能等。新媒体的发展太快了,你不做别人做,因为这个微广播剧并不是我们独家的,不是独门暗器,谁都可以做,普普通通的一个上网的人就可以,不用你广播我就挂网上去了,只要有人听,不管是通过微博也好微信也好,它的能量要远远大于我们传统广播的频率播出。所以说下一步是不是可以考虑,因为浙江微剧这几年的发展很快,是不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示范区,真正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其中可以涵盖培训,关键是如何研发微剧产品。因为新媒体从技术层面我们是应用方,我们不用去研发软件研发功能,我们研发的只是产品,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要探讨在这个宁夏会上去定,一个是搞一个基地,再一个呢,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作为一个一级协会,现在有传统广播剧项目,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微广播剧,是不是我们考虑在这个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基地上也做一个调整,成立一个分会,专门来研发微广播剧,得有具体人做。这个事情大家都认为有道理,散会了都回去了,各干各的,明年开会还研究这个事,但是就落后了,我们今天在一起探讨的事情对于未来还是先进的,明年再说这事就已经落后了,所以既然说到了,我们就把它做起来。因为传统的广播剧和微广播剧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个的创作队伍里头,微广播剧的创作里头应该更大的发挥我们中青年的力量,也就是有新媒体意识,有上网能力的,我不是说老头子不上网,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老同志对新媒体接受起来也不是很顺畅。所以我们传统的广播剧有我们的专家、老同志、老专家去研究去研发,作为微广播剧,要充分发挥我们中青年的骨干力量,把它落到实处,所以说从一个机制上我们也做一个调整,是不是可以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一个分会叫二级协会也好,真正有专人来统筹全国微广播剧的发展。微广播剧和新媒体的融合,未来我们如果进行的快,大家做的这个微广播剧,不用寄来寄去了,也不用在这个邮箱里邮来邮去了,我们建立一个云平台,大家有作品都集中在云平台。云平台全国这么些电台去做,放在这个云平台上,这个呢不是结果,是传播。如果说我们定制了手机推送也好,网络微信推送也好,如果我们一家电台一家电台的自己做,都成立一个这样的机构,有存储的,有推送的,一个是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那我们要运用好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这个平台,我们委托一家去推送,但是方案我们可以集体来讨论,怎么推送,通过什么方式,所以我想这个非常有必要成立一个微广播剧分会来研究这个事。我们一个就是怎么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大量的生产符合社会需求的微广播剧作品、微广播剧产品,同时要研究这些作品怎么来集纳、集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播、推送,最关键的我觉得呢我们除了要产生社会效益,还应该有经济效益。我们是做传统广播业务的,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这个党的喉舌,是宣传,但是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大家呢可以投入,当投入能有回报的时候,我想就是锦上添花,就更好。所以在我们这个微广播剧的整个运营模式上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才能盈利。

  就是简单的有这么一个不成熟的思考,也是供大家思考,我这属于抛砖,也不属于指导,引玉是各位。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我们对于微广播剧的理解,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咱们各抒己见,能够真正的为全国的微广播剧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