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余姚市广播电视台万科达台长做主题发言
中广网 2014-07-24
    

  

    
   

  余姚广播电视台台长 万科达

  一.余姚广电与广播剧的情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余姚广播电台就开始了广播剧的制作与播出,屡次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还获得过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使得余姚广播人对广播剧情有独钟。至此以后,我们也陆续通过自己制作和联合制作的方式,生产过几部反响不错的广播单本剧和连续剧。这些广播剧的生产过程中,一直得到了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为我们培养了一支人数不多却忠诚度较高的广播剧制作队伍。这种热情一直保持着,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当然,这也与浙江省以及宁波地区的各级兄弟电台所取得的广播剧创作成就密不可分。正是有着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催促着我们不断摸索前行。

  二.余姚广电与微广播剧的结缘

  近几年来,我们在积极探索广播新样式方面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先后五次对调频FM96.6的节目和播出模式做了大的调整,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广播剧的新样式、新的传播途径。

  2013年,余姚市委宣传部跟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省广电集团合作,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下子重新点燃了余姚广播人的微广播剧创作热情。去年的大赛,我们创作的微广播剧《爸爸》获得了金奖,这部微剧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喜马拉雅”上,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和分享转发。根据喜马拉雅平台技术后台的相关人员提供的数据,《爸爸》这部微广播剧的在线分享已经达到300多万人次。这还是在未作推广的自然点击浏览的情况下得到的数据。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上级领导余姚市委宣传部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感谢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省广电集团的大力指导,正是“河姆渡杯”第二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的微广播剧有了新的认识,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转型升级有了思考的契机和抓手。

  对于一个县市级的广播来说,贴地飞行、牢牢抓住地域特征,用贴近服务、做看得见的广播,是广播走进移动人群生活并从而扩大广播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有力手段。在这方面,我们一直以省交通之声为榜样,每年都派编辑记者主持人去学习实习,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借此机会也向省交通之声表示感谢。

  去年的微剧大赛以后,我们在节目中做了播出尝试,每个整点后面,我们都安排一部微广播剧播出,根据收听率调查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听众反映很有听头,有几部微剧还经常有听众要求重播。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听众对微剧的播放都持肯定或赞赏态度。这表明,微剧在碎片化阅读(收听)的环境下,具有播放的便捷性和收听的完整性,适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广播以车载移动人群收听为主的区域特征。

  今年开始,我们以每个月推出一部原创新微剧的做法,交叉滚动播出,扩大微剧在传统广播中的覆盖面,以进一步试验微剧的市场反响,并逐步尝试跟营销结合,探索微剧制作与播出的造血功能有效途径,以期形成良性循环。当然,一个月一部,对于一天播出18小时的直播电台来讲,是杯水车薪,从试验的样本科学性角度来说,也缺乏足够量的合理数据支撑。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本次论坛的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希望通过论坛的牵线,至少在宁波地区的县市级电台,形成一个微剧制作交换机制,利用目前广播覆盖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特点,互惠互利,共担共享。当然,更希望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领导下,建立更广泛的跨地区跨省的微剧交换机制。

  三.余姚广电关于微广播剧发展策略的思考与构想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思考和构想很肤浅,也很不成熟,今天借论坛这个极好的机会,抛砖引玉,殷切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赐教,使我们的构想趋于成熟和完善。

  经过两届的微广播剧大赛,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微广播剧这种形式既是传统广播的一种新的样式,更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节目新秀,微广播剧由于篇幅的短小使得它既具有碎片化阅读的特征,又初现它特有的艺术规律。

  哲学上有个定律:量变引起质变。放在微广播剧上,我们认识到,微广播剧不止是传统广播剧的简缩版,更是带来一些质的不同。就如同纳米和米虽然是长度单位的不同,但是用纳米制成的材料,它跟普通的材料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微广播剧也如此。第一,微广播剧能够毫无技术障碍的进入手机屏幕,而手机屏幕将是今后人们与外部世界联络沟通的最迅捷的通道,千里之外近在咫尺,你和世界不会脱节,大千世界万种信息涌在眼前;第二,作为音频的微广播剧要比任何的视频传播更加流畅,资费更加节省,这使得手机用户在获取微广播剧音频上,没有更多的心理障碍;第三,这也是令我们更加充满信心的一点,微广播剧从它一诞生,一起步开始,就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核心价值观、表现人间真善美为己任,无论是第一届的大赛主题“畅想未来”,还是第二届的大赛主题“美丽中国”,直至今年第三届我们将冠名的“中国梦我的梦”大赛主题,都无不反映了微广播剧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微电影的起步,以商业广告为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领导和浙江广电集团领导高瞻远瞩的体现。这无论从我们广电媒体的社会属性还是责任担当来讲,都是值得骄傲的。在此,我向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领导和浙江广电集团领导表示深深的敬意。

  怀着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我们初步计划三个关于微广播剧发展的落地项目。

  一.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浙江广电集团的大力指导下,我们想利用重新装修并添加专业制作设备的余姚广播电台录播机房为基础,建立中国微广播剧创作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既可以作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录制交换微广播剧的平台,又可以作为研究会面向全国的培训微广播剧制作人材的基地,为此,我们还将利用计算机云技术,搭建网络传递交换微广播剧的成品库,供全国的广播剧人免费使用,共同促进微广播剧的发展。我们特此向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申请,能否在今年宁夏年会期间,授于我们中国微广播剧创作培训基地的称号。

  二.随着移动4G时代的到来,广播节目不依靠FM覆盖技术,而借助于4G网络的无边界覆盖已经成为可能,通过4G网络来传播广播节目,收听必将无极限,手机收听广播节目也将成为普遍,这给广播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微广播剧作为契机,用现有的有线广播频率和网络传播平台紧密结合,打造国内第一家融有线广播与网络广播为一体的微广播剧专业频道,盘活频率资源,拓展频率样式,推动互联网时代传统频率资源与网络广播形态的有机融合,用概念带动创新,用创新促进改革,用改革创造新机制,用机制完成历史新使命。

  三.借助两届微剧大赛冠名主办的先发优势,紧紧跟随余姚市委宣传部的前进步伐,加大对微广播剧创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微广播剧的产业途径,使微广播剧成为余姚广电在全国广播界的一个标志性亮点,结合余姚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进而使微广播剧成为余姚市形象宣传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当然,这有赖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浙江广电集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一定不辜负各位领导的希望,让微广播剧这一新的传播样式在“中国梦”的宣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