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用声音艺术向中国科学家致敬——广播剧《呦呦青蒿》获五个一工程奖
中广网 2018-01-24
    
 
文/广播连续剧《呦呦青蒿》主创团队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三集广播连续剧《呦呦青蒿》成功入选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本剧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阚平和浙江交通之声董慧临联合编剧,央广导演胡培奋和余姚台周凌宏通力执导,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吕中、洪涛、纪元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出演。广播剧《呦呦青蒿》用“沉入史料、浸出原味”的创作方式,生动再现了屠呦呦39岁时临危受命“523”项目,带领课题组从中国古老医学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最终发现、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并率先以身试药的艰苦征程。题材重大,意义深远。

  一部精品广播剧的诞生,是由好题材、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好制作这“五好”结晶而成。一切量身定制的艺术创新与一个国内顶尖的经验丰富的广播剧精品创作团队,成为了这次冲击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力保障。这部广播连续剧制作历时两年多时间,每一位主创人员都有着一段与《呦呦青蒿》不得不说的深情厚义,不忘初心的呦呦情怀是剧中主人公发现青蒿素的执着, 更给了主创团队震颤心灵的创作激情。就让我们打开剧情之外的故事,聆听故事背后的意义。

  主创团队的“大数据”

  故事是从18本与屠呦呦相关的书籍陆陆续续抵达编剧董慧临的手中开始的,从人物传记到科学人文读本直至屠呦呦唯一专著,每本书上都留下了备忘标注与阅读随感,与此同时完成了相关书籍的版权获授工作。主创团队经过各自比对、相互佐证、彼此勘误,最终从500多万字的资料素材中摘出了与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相关联的细节段落,约122段,计32900多字,再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临危受命、钻研古籍、深入疟区、激发灵感、土法提取、以身试药、科学萃取、临床救人等剧中的主要情节,为剧本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首席编剧阚平构思全剧以屠呦呦先生在诺奖颁奖典礼上的精彩演讲为起合,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世界的一份礼物作为主题,并尝试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让古人穿越而来广播剧《呦呦青蒿》剧情的空间就具有了千年的场景转换,剧情的时间跨度也是长达半个世纪,剧情发展的地域跨度,遍及天南地北,这更需要我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尽可能模拟还原剧情发生地的相对应声场音效。全剧共有各类音效189组。其中,需要拟音师模拟制作的音效132组,实物被动发声采录的音效15组,人员实际动作发声采录的音效42组。这一组枯燥的数据生动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而这一个好听的中国故事巧妙结合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戏剧性,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幕由剧中延伸至剧外的“穿越”。

  “穿越”,大道至简,只为遇见!

  在《时代的号角》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电视专题系列片的《呦呦青蒿》这一节中,观众通过荧屏看到了吕中饰演的屠呦呦与东晋葛洪同时出现的剧情画面,为了剧中的这一次遇见与对话,主创团队从查证葛洪的出生地、炼丹处入手,还搜索出留存遗迹和后裔聚居等大量史料,经过编剧阚平精妙的剧情设计与台词推敲,出现了这一幕“穿越”千年的相遇,葛洪向屠呦呦道出了“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如醍醐灌顶,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这不仅是艺术表达上浪漫的神来之笔,更是让青蒿素研究出现生机的解困之方。其实剧中主人公陷入僵局之处也是编剧被困之时,科学研究与探索是深奥的,但是广播剧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却是有限的,在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揭示主题、彰显价值的过程中,它只有一个手段:依靠声音。如何冲破这艺术的“局限”,也是创作中的困扰,当阚平听董慧临说起杭州的葛岭上有个抱朴道院,就非常想去实地寻访,犹如屠先生从葛洪古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一般,无奈始终没有时间可以成行。但是没成想就在剧本完成后竟然有了一次抵达的机会,两位南北编剧在杭州相邀成行,并在葛岭上惊喜地觅到了葛洪的炼丹古井,当他们在古井的一左一右合影留念时,董慧临笑称“这真叫左右逢源,葛洪的炼丹古井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靠屠呦呦”。阚平也深深感叹:“炼丹古井一直都在,中药古方一直都在,医者的大慈恻隐之心一直都在。我们去寻访古井 就是对葛洪对屠呦呦对所有医者表达的敬仰和感念之心。”

  “穿越”,只为遇见!广播剧也是一种“大道至简”的艺术,《呦呦青蒿》的创作成功,让我们又一次理解了这句至理名言的奥妙与深刻。

  海南昌江,疯狂打call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昌江县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后多次因防治疟疾工作回到海南。海南作为《呦呦青蒿》的剧情发生地,需要大量的创作素材,于是编剧董慧临深入海南昌江,找到了当年屠呦呦到达的一个橡胶林场,他看到那些船型屋作为文物保留在原地,想到了雨打茅草屋顶的音效应该是如何动静;他听到了靠在村口古树下的老人述说的四十多年前疟疾肆虐的记忆和正在古树下举行婚礼的幸福新人的笑声,不禁感触如果没有青蒿素,疟疾依然会肆虐,哪能有这份老有所倚与迎娶繁衍的祥和景象。他还走进了昌江最原始的黎族寨子,找到了年龄跟剧中人相仿的女孩、男孩和中年男子,让他们看着剧本中相应的台词,用他们的黎族方言说一遍,录下来,供演员录音时模仿,就在录制方言时,黎族伙伴还互相争论起发音的准确度,乐得董慧临只能以两个“凡是”为标准做裁判:“凡是我一个字都没听懂的,就是准的,凡是能听出其中一个字或二个字的,就是不准的。”为了给广播剧的音乐作曲提供一些原始的黎族音乐参考,在录制语言的同时,还邀请了当地的文化馆同志哼唱了不少黎族曲调,最后完美呈现了剧中响起的清纯亲切的黎族女孩哼唱声。

  除了亲赴海南的采风,更有电话连线的交流。这是一个发生在主创微信群的片断,大家就剧中海南女孩的弟弟应该叫什么名字,开始了搜索与问询。随着剧本的创作深入,考证考据剧情的相关时间、地点、人物、数据与事件已经成了常态,包括给人物取名字也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个个都是真姓实名。就在你问“度娘”我编名字的过程中,本剧监制王莹一个电话就打到了海南的朋友处,就这样,为了确认一个黎族小男孩的名字让央广办公室的电话跨过了琼州海峡,这也应算是为《呦呦青蒿》“疯狂打call”的节奏吧。

  一部沉浸式的广播剧让主创们也始终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与兴奋中。语言、音乐、音响构筑的声画想象空间,超越了具象的物质世界,在心灵深处引领着你的喜怒哀乐。

  戏中情,剧终曲,悟在天成!

  参加演播的每一位演员都保持着一份沉浸角色之中的投入,尽可能真实还原剧中的每一个场景,从语音到音效,从音色到情绪,都丝毫不敢马虎。剧中主演吕中老师,从看到剧本的第一眼开始,就非常渴望塑造屠呦呦这个角色。她说,能够演播屠呦呦,对于她而言就是一次学习与体验杰出科学家的机会,好几次对台词排戏时,她与演员们全情入戏,进入录音棚,更是如呦呦附体般,用心演播,或开怀欢唱,或泪目哽咽,或神情肃穆,生动刻划传神演绎了主人公屠呦呦的个性品质。

  本剧的解说旁白由央广资深的金话筒贾际演播。为了把每一段解说与每一场戏高度融合,他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重录,直到念出的“疟疾”两字带出了寒意,他才觉得满意。

  全剧在著名华人歌唱家,瑞典大剧院终生演员蔡大生激情献唱的片尾曲《我和我的祖国》中完美结束。而说起这一首片尾曲,那也是一次令全体主创犹为难忘的创作。

  在后期制作中,随着剧情的推进,結尾时屠呦呦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記者采訪时的一句话:荣誉就是責任,令剧組所有人为之动容。怎样以音乐的形式将屠呦呦历经磨难、百折不回,献身医学、造福人类的家国情怀推向高潮,剧組决定选用经典作品《我和我的祖国》。20169月,杭州G20峰会文艺晚会上,全新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精彩亮相,童声的純真与乐队的磅礴交相輝映,让世界感受东方魅力,感受中国与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的诚意与智慧!这个音樂与剧情完美契合,在晚会创作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获得了G20版《我和我的祖国》音乐独家使用授权,片尾音乐终于尘埃落定。歌唱家蔡大生专程从杭州來到北京,经历了一天的錄製,五次修改,最终: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我的祖国!唱出了劇組每一个人对科學家屠呦呦的感動和崇敬,唱出了每一个中華兒女的驕傲与自豪!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