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坛简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召开大型电视纪录片《声生不息——广播剧口述史》拍摄研讨会
中广网 2016-05-30
    
  

    由长春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拍摄的大型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声·生不息——广播剧口述史》拍摄研讨会于518日在北京召开。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执行副会长高坦主持。

  广播剧是广播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是最具广播特色的艺术形式,是广播文艺形式中的高端节目样态。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诞生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建国后第一部广播剧诞生迄今也有66年的历史。在广播历史上,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曾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对社会和人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新中国广播剧无论在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还是为人民提供优秀的文化精神产品,提升人民的审美趣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方面都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今天,广播剧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越来越为业界和学界所重视。随着老一代广播剧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甚至离开人世,回顾和梳理新中国广播剧的艰苦创业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记录和铭记广播剧人的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抢救和整理广播剧发展重要的历史资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长春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决定联合拍摄大型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声·生不息——广播剧口述史》。

  该片从个人化的角度反映广播剧的历史,从广播剧的历史反映个人的命运,将如实记录下一个个亲历者亲历和了解的关于广播剧的鲜活生动的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回忆、一桩桩事件、一段段情感。大型口述历史文献记录片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口述历史+再现+资料。再现部分会选取广播剧历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历史悠久的、无声音资料留存、但有文字剧本留存的)重新编配(片段),以影像的方式艺术地再现声音的艺术。口述历史部分重点记叙广播剧人亲身经历过的历史细节和生动故事。而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艺术表现,将为口述历史提供真实、详实的证言。该片拟定于2016年底之前完成成片工作。

  近些年来,虽然陆续有作者写过关于新中国广播剧的历史,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也曾专门立项推进广播剧史的写作工作,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目前尚无一部系统的、全面的,特别是详实的广播剧史诞生,至于以影像的方式对广播剧当事人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影视作品更是一个空白。该片的拍摄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特别是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将个人与历史结合起来,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大的历史事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个人的命运,更会使刚刚过去的历史不失鲜活和生动。因此,研讨会上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对此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拍摄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对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特别对采访拍摄内容如何做到更加规范、更为科学的问题展开了热议。大家一致认为,广播剧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新中国广播事业66年的辉煌和坎坷,与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因此,记录广播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记录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更可以为新中国声音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视觉资料。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广播电视人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 

  熊生民先生建议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广播剧研究专家研究成果。他说,在座的朱宝贺先生虽不能说是研究广播剧的第一人,但也算是最早的,朱先生是59届第一批广院毕业生,毕业后就投身到广播剧的研究中,在江苏台工作了几年调回北京后就一直在北广作教学研究,出版了很多广播剧的相关著作。他提议将来对朱先生的采访是否不要限制时间,只要他的精力够,就可以多讲讲,尽可能多介绍。另外他还建议把广东台列入采访当中,尽可能的抢救遗产发掘人才,广东台用粤语做过广播剧,而且是中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的诞生地。

  朱宝贺先生表示,要为广播剧出最后一份力。他建议在纪录片中要把曹禺先生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当年曹禺先生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有多少魅力,广播剧就有多少魅力。他还为中国广播剧刊物题了字。关于曹禺先生和广播剧的故事要重点谈谈,要把广播剧的艺术价值体现出来。另外他建议要突出表现广播剧的原创性诞生这段历史,我国的广播剧曾一度受苏联影响,只是一味地改编,广播电台也只是一个传播的工作。然而一个剧种能不能生存,关键看有没有自己创作的剧目。后来,很多编剧不满足改编,就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刘康达,上海的瞿新华。广播剧进入五个一工程以后二十年来,一批广播剧业内的编剧涌现了出来。提醒长春台要分阶段重点采访。

  孙以森先生说,能够下这么大决心办这个事情很不容易,搞史就像个硬骨头很难肯,很佩服长春台的勇气,也佩服长春台对广播剧的热爱。搞广播剧口述历史有点儿难。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他建议拍摄方案要准备得更加细致入微,还应该加上建国前广播剧历史的简介。因为历史不能割断,要实事求是。同时他对广播剧历史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时间成为众专家、学者热议关注的焦点。

  何善昭先生建议不必纠结分期,可以分几个阶段来展现。另外,纪录片要有史的概念,但不要掉在史的“坑”里,因为现在要写一部广播剧史,仅靠口述还不行。如果史的部分强调过重,反而会锁住手脚。他还提出,所谓的拍摄口述历史不如讲一讲大家为广播剧做过什么。建议此作品叫“史话”。这个“话”是两层意思,一语双关,要使节目具有史的价值又有话的特点,减少史的沉重多一些话的生动。研讨会上他还建议说,在采访人员上要做到精而少,重点人物要重点采访。

  刘新风先生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后面肯定会有很多困难,可能做出来以后漏洞也会很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最需要的就是埋头先做起来,时间拖得越长越疲惫,要有紧迫感。老先生们的年纪都大了,有的身体不太好,提醒大家要有抢救的意识。他建议先从年纪大的开始拍摄,操作上要灵活不要受限制。另外他强调修史对总结现在状况面对未来都有很大意义,所以谨慎还是很有必要的。不求完美,但求真实,要为历史负责。这部作品做起来,把握好客观性、趣味性和历史的现场感基本上就成功了。在资料搜集上越多越好,这些资料必将会成为研究会的珍藏。

  该纪录片项目的负责人、长春广播电视台的刘国君表示,第一代广播剧人为新中国广播剧的创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第二代、第三代以至于今天年轻一代的广播剧人更是以自己的奋斗、奉献和坚持创造了广播剧的辉煌。正是由于他们的孜孜追求,才创作出了无以计数的优秀广播剧作品。他们是活的历史,是新中国广播剧人精神的体现者。在对历史的记叙中所要记录的更是一个个广播剧人的心路历程、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他们的精神对于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在党中央、习总书记的文艺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创文艺创作辉煌的新局面无疑是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在广播剧研究会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台的鼎力协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做好这部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研讨会在热烈、轻松的气氛中结束。我们期待这部大型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声·生不息——广播剧口述史》早日完成与听众、观众见面。

                                    (长春广播电视台供稿)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