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创作者说——晴空一鹤排云上广播连续剧《刘禹锡》创作纪实
中广网 2017-01-13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政治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兴亡而变法图强,发生在唐代中期的“永贞革新”,更因一位伟大诗人的参与而名载史册,这位伟大的诗人便是一代诗豪刘禹锡,而诗豪的得名不仅因为他震铄古今的诗句,更因他不屈不挠的人生经历……

  12月中旬,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由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六集广播连续剧《刘禹锡》在北京完成了最后的演播录制,众多语言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演播使得剧中人物与故事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一代诗豪刘禹锡的艺术形象声情并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至此,由郑州电台承担的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大爱无疆》广播剧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圆满完成。

  刘禹锡,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在很多人的阅读印象中,刘禹锡只是一个诗人,尤其是“诗豪”的名号更是让大家对他的人物形象与诗作风格有了先入为主的认识,毕竟“诗豪”这一称呼是与刘禹锡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所著的《刘白唱和集解》所首提的:“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刘禹锡的诗作,阅读相关史料传记,尤其是阅读他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刘禹锡在诗文创作上成就的取得与他的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密不可分,更与他积极参与中唐时期那场影响深广、争议不断的“永贞革新”紧密相关,这其中,既有中唐时期云波诡谲的朝政纷争,又有青年寒俊革新图强的报国情怀,更有刘禹锡、柳宗元两位当世之才的挚友情深……

  在郑州荥阳市区东南的檀山原上,有一座人文景观主题文化公园------诗豪园,园中有刘禹锡墓,刘禹锡在其文章《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曾提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如今这里作为诗豪的归葬地,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游客在此凭吊,园中沿主路建有牌坊12座,穿过荥阳坊、朗州坊、连州坊、和州坊、夔州坊、苏州坊、汝州坊、同州坊、洛阳坊等,便以时间为径串起了诗人生活的轨迹,刘禹锡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不断抗争的一生,历史上被贬谪流放的政治家有很多,有含冤忧愤投江自尽的屈原,有孤愤难平郁郁而终的贾谊,但像刘禹锡这样被贬谪在外二十三年,却依然达观豪迈、刚健雄毅者,却是少有,他对革新理想矢志不渝的坚持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念念不忘,更是启发了不少后世的改革家和文人志士。

  “永贞革新”的主要参与者,“一代诗豪”的当世之誉,“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流放之人,“功利存乎人民”的封建官员,“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孤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自信……等等这些从史料中检索出的复杂而又凌乱的形象标签,如何整理、归纳和梳理,才能在短短的六集广播剧里,通过单纯的声音刻画,为我们呈现一代诗豪的人格魅力与内在气质,进而栩栩如生呢?

  为此,在确定刘禹锡这个创作主题之后,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案头准备工作,从现代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的一系列刘禹锡研究书籍入手,翻阅《新旧唐史》,参考其他有关唐代尤其是中唐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研究资料,在作家程韬光先生《碧霄一鹤------刘禹锡》一书的基础上,逐渐勾勒起刘禹锡的生命历程,并最终确定以“永贞革新”作为讲述的开始,以再游玄都观为故事的结束,将刘禹锡政治生涯中最为绚丽也最为悲愤的二十三年时间作为故事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政治上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新理念的矢志不渝来解读刘禹锡“诗豪”得名更深一层的含义。

  历史人物传记类剧作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主人公之外,很难再有一个或是多个人物能够与主人公跟随始终,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片段里,只能由主人公一个人以时间为序来串联始终,虽然使得主人公的戏份更足,但缺乏更多侧面、甚至是反面的呼应与陪衬,不免会有一些单调,本剧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在创作时,除了柳宗元这个刘禹锡“政治上的盟友、生活中的挚友”外,我们从刘禹锡的诗文中,发现了两个人物,这两个人都只在刘禹锡的诗作中出现过一次:一个是米嘉荣,史料中有记载,其为西域米国人,与刘禹锡在长安结识,共同讨论过音乐,另一个是冯叔达,与刘禹锡颇为熟识,见证了刘禹锡在政治上的起落。我们将这两个人作为刘禹锡二十三年政治生涯的见证者,从侧面丰富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另外,又将郑絪、武元衡、俱文珍等历史人物进行了适度的戏剧化处理,从反面衬托了主人公的品行德性。如此一来,便使得刘禹锡这个人物的刻画不再是单纯的自我树立,而有了多方位的、立体式的搭建,更使得广播剧的声音呈现更加丰富和饱满。

  另外,在故事的搭建上,重点描述“永贞革新”这一政治事件中,以刘禹锡为代表的革新派与以武元衡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明争暗斗,既有朝堂上的宫廷戏,也有长安酒肆中的市井戏,通过前期认真的史料整理、录制中精彩的语言演绎以及丰富的后期效果,使得场面与节奏的控制既有张力又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故事的构成也以刘禹锡的诗文作为蓝本,还原了创作时的故事现场,如:将《昏镜词》的故事放在刘禹锡贬谪朗州路上,从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对比了刘禹锡的政治品行;通过《陋室铭》将刘禹锡贬谪前后的人物关系进行有效串联,刻画了他的人格操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把《游玄都观》与《再游玄都观》两首“桃花诗”作为故事结尾的重头戏,通过一闹一静的场景构建、一喜一悲的心理刻画,将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政治暗喻融入其中,在一前一后的对比呼应中,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内心活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此外,刘禹锡的一些经典诗句,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等,都在剧中结合剧情需要予以呈现。

  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刘禹锡的诗豪迈刚劲,时见悲凉、沉重,但从不颓废,更不失坚韧的精神。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刘禹锡在洛阳去世,葬于郑州市荥阳檀山原。一代诗豪虽已离我们远去千年,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气度和刚健雄毅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后,依然恒久地激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正能量。

  不畏浮议、不惧众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每一个辉煌时代的共同特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也希望通过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这部精心创作的六集广播连续剧,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豪的精神,进而从刘禹锡的诗文和他的故事里获得一份自信和豪迈!

  链接——

  六集广播连续剧《刘禹锡》故事梗概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老臣郑絪、卫次公与宦官俱文珍联合,意欲废除太子改立新君,太子侍读王叔文据理力争,就在千钧一发之时,刘禹锡献策与东宫诸人拥护病重在身的太子李诵突然出现在皇宫,使一场危机化险为夷。

  太子李诵(唐顺宗)继位后,重用王叔文、韦执宜、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针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乱政等政治积弊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刘禹锡深入长安城街坊里巷探访民情,结识了同样满怀抱负却不得志的米嘉荣、冯叔达,同时也感受到了宫市之害与五坊小儿的跋扈,随即上书皇帝“罢宫市”、“驱逐五坊小儿”、“弹劾京兆尹李实”,这些举措得到了长安百姓的欢迎,却触犯了宦官和权贵的利益。

  郑絪、武元衡、俱文珍等保守势力勾结起来,密谋以册立广陵王李纯为太子的方式孤立革新派,刘禹锡被窦群弹劾。保守势力与藩镇勾结以逼宫的方式使太子监国并迫使唐顺宗禅位,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持续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告结束,史称“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为远州司马,正在感叹人心不古时,米嘉荣、冯叔达二人携酒踏歌送行,刘禹锡坚定了对革新不悔的信心。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初到朗州时,遇到一位卖铜镜的货郎,货郎一番颇有心得的昏镜之说,使刘禹锡更加感怀作为一名清正耿直官吏之不易,也慨叹革新诸人命运之不公。因受排挤,刘禹锡不得不在朗州城东门外筑陋室而居,一篇《陋室铭》得以名扬天下,老友冯叔达路过朗州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可随即登门拜访的朗州刺史窦常却告诉他唐宪宗无意召还他们几人,窦常劝刘禹锡写信向武元衡承认错误以求宽恕,被刘禹锡拒绝。

  十年之后,刘禹锡重回长安,在玄都观观看桃花,因不满权贵的飞扬跋扈,写下了一首《游玄都观》的桃花诗,没想到又被人恶意解读惹怒宰相武元衡,结果旬月之间又被贬黜,柳宗元请求与刘禹锡改易牧守,百官为二人之情谊感动。被贬黜到连州后,刘禹锡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功利存乎人民”的政绩观,使连州面貌得以改善,就在此时,却接到挚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一时悲痛万分。

  被贬谪在外二十三年之后,刘禹锡再一次回到长安,与老友冯叔达来到已经百草丛生的玄都观,昔日的盟友、政敌都已不在了,不屈不挠、一生豪迈刚健的刘禹锡对当年的革新始终不渝,他感怀往事,又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的桃花诗。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剧《刘禹锡》编剧 刘阳供稿)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