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 刘飞
古人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云:“音,声也,生于心,谓之音。“闻声而知情”是广播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我这么多年来,在广播剧录制当中最大的体验和感悟。
众所周知,广播节目是声音的制作和传播,在诸多广播节目类别中,广播剧以其声音形式的多样化而独具特色。从中演变过来的微广播剧,更是集中了广播节目和广播剧中的特色和精华,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听众的耳朵,用声音还原真实的环境,除了有好的剧本之外,演播人员的配音和后期制作也同等重要。
对于广播剧,我们从来都不陌生,新闻广播部选送的广播剧《首义三杰》和《格桑花开》都荣获五个一工程大奖。如何把这种荣誉传承下去?如何让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广播剧?如何让广播剧与时代同行?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命题。去年团队第一次尝试创作短剧《永不消失的鹰》,就荣获中国广播剧协会专家奖。而微剧《军靴》也获得了银奖。这两部剧都是由我制作和参与演播的,回顾创作过程,我主要从配音和后期制作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声于心
1、用诚心影响声音
好的声音是我们每个广播人必备的工具,早已和生活密不可分,对于一位能够做好节目的主持人来说,却并不一定也拥有为广播剧配音的“功能”,因为这不仅是还原,更多的是一种模仿。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模仿是一种训练,是更好的找到自己,丰富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对于此,我也仅仅只是个初学者。当你带上耳机,站在话筒前的时候,把那些文字变成剧本中所处的环境,人物所有喜怒哀乐都和自己的生活一样,笑的时候像个孩子,哭的时候像个傻子,在狭小的录音棚中,把自己的真实变成那些高低起伏的音波。
对于配音的热爱,还要得益于我业余积累。一方面是广播广告中心制作部的王谦主任,这几年在他那里为客户录制了多种多样的广告,每条广告的特质和情绪都不同,在他耐心的引导之下,让我更加彻底的了解了声音的多变性,也为微广播剧配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娱乐吉庆街》的监制易星,她的节目中,每天都会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日播微广播剧,通过娱乐轻松的方式呈现给听众,我也成为他们系列剧的“老戏骨”。或许正是这些,让我在小小的录音棚里就体会了各种各样的人生。
2、用声音塑造人物
微广播剧的时间很短,人物的语言不是很多,所以在拿到剧本的时候,一定要吃透剧本,了解人物的历史,文化水平,气质和经历。
就拿《军靴》来说,5分钟的时间里仅仅只有6个场景,每个场景的人物语言很少,我饰演的角色是主角的哥哥,一名由于视力原因而无法参加阅兵的士兵,他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弟弟身上,让弟弟穿着垫着自己鞋垫的军靴走在天安门前。或许是因为我曾有部队阅兵的经历,所以在为角色配音的时候,入戏很快,能够去体会无法实现梦想的心酸,和一名士兵对荣誉的渴望。对着弟弟发脾气那段,我脑海里的画面感极强,那种恨铁不成钢,那种对荣誉的渴望,那种军人不服输的精神,一下子都爆发出来了。因为入戏快,最重头的这场戏只录了三遍就成功了,还算很顺利的。
在后面同样是哥哥和弟弟的一场戏,但是这场戏更内心,内心戏比咆哮的戏更难演。在不同的环境中,要做很多不同的声音处理,这些微妙的差异,组成了他立体的人格形象。每个人物的外形和内心世界都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阅历和感触去塑造的。
也许是缘分,我在《永不消失的鹰》中也饰演一名军人,一名前苏联牺牲在武汉会战中的空军,为了避免伤及无辜百姓,他选择将失控的飞机撞向山体。这一段是全剧的高潮,在牺牲的那一刻,“冲啊”要用全部的生命呐喊出来。那种呐喊不是声嘶力竭的喊,那声呐喊要喊出对妻儿的内疚,对国家的不舍,对日军的愤怒!后面紧接一句“别了我的妻儿,别了我的祖国”。我们试了很多版本,这句不能放出来说,是内心独白,是不舍却坚定的语气。我记得当时在演绎这段时,我让在场所有人都安静,在安静了1分钟之久后,我握紧双拳,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别了……”。当时所有在录音棚的人都哭了,包括我。
二、音于情
音频制作,是每一个编辑记者主持人必备的技能,当你为自己的节目制作版头或贴片的时候,会发现比单纯的剪辑采访录音要难很多,因为要加入创意,变幻花样,如果你当过广播剧的后期制作,那你一定能够体会整晚整晚熬夜之后,白天依然准点打卡的痛苦。因为你所要呈现的是情节,是情绪,是真情实感。如果你有密集恐惧症,那你一定不适合当广播剧的后期,就拿《军靴》来说,5分钟的广播剧,在制作结束的时候,一共有897段音频,当AU中6轨全是密密麻麻的时候,一定要祈祷,电脑千万不要死机。每一版的修改都会保存全部工程,因为每个轨道都是我的孩子。因为我们是用爱来写剧,用情来做剧。
1、节奏
节奏是微广播剧的灵魂,决定了情节的起伏和转变,而音响则决定了场景的转化,因为广播剧是一门音响艺术,在一部广播剧中,存在着这些声音:人物语言、音乐、环境音、音效等,这些音响的快慢长短,出现的时机,都是决定广播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签。在《永不消失的鹰》23分钟的时间里,音乐用的不是很多,主要是用环境音和音效来转场,有时人物语言中的一个气音都非常的重要,一个感觉听不到的声音,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在这部剧中有一段是空战的片段,我在做的时候,一直都在想象自己正驾驶飞机,从一端飞到一端,从上面俯冲到下面的场景,机枪,飞弹,机翼破风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声音的先后顺序是怎样,人物情绪从兴奋到惊讶再到坚定的感觉需要用什么音乐来烘托,在最后快要坠机之前,用什么音效来凸显人物性格,这一分钟的画面,用了大量的音效,我整整做了两个多小时。在制作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在跟着情节而起伏,同时也会把这段情节吸纳为我的人生经历。
2、音响
在广播剧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音响,有很多音效和音乐的素材,相信每一位做过后期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音效库和音乐库,这都是日常的积累,只要平时多听多找多保存,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会有用得到的地方。
而广播剧的录音制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要努力确保每一个声场都能真实还原。作品中的音效和现实中的音效是有差别的,往往有一些真实的声音,在录音通过话筒之后就不一定真实,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我需要人在草地上行走的声音,这种声音的音效在网络上非常的少,如果去室外录真实的场景,噪音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可能拿些草在录音棚里踩,于是我们就想办法,在家里找了一盘废旧的磁带,把里面的磁条全都抽出来,放在地上,用脚在上面走。结果就可以以假乱真,听上去,就和踩在草地上行走的声音一模一样。在制作的过程中,这是我们经常需要考虑到的,什么样的声音,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制作手法可以模拟出来。这样的拟音方式在曾经的文艺部运用的非常广泛,只可惜,老一辈的技术没能传承下来。
在音乐方面,我会尽量的少用主旋律,因为在微广播剧中,音乐只是一种搭配,要通过语言的魅力和恰当的环境音效,让听众去感悟作品。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如果把广播剧比作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那么语言就是它的身躯,而音乐和音响效果就是它两只有力的翅膀。”我们通过声音的大小、音效等元素和手段想象出广播剧要表达的情景、剧情以及在这个场景中活动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配音和制作,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去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
获奖是次要的,能够在新媒体席卷的今天,让声于心,让音于情,广播剧依然能够占得一席之地,才是每一位热爱广播剧的人,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