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坛微论——“微”创新,“剧”收获——广电+网络背景下的精品内容生产
中广网 2016-02-22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 梁延 易星

    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的多样态。广播剧,作为广播综合艺术集大成的艺术样态,也涌现出“微广播剧”这一新成员。曾连续获得两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大奖的湖北之声,近年来也开始在微广播剧领域崭露头角,先后有七部作品获得全国微剧大赛多个奖项。同时,一系列创新探索,也丰富了广播节目样态和传播方式。回顾探索的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微视角,融汇新闻富矿

    湖北之声作为新闻广播,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一是播出平台上的多种新闻信息,二是记者掌握的各类新闻线索,三是听众们提供的新闻爆料。围绕新闻富矿,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素材,选准创作视角,进行艺术再加工,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好剧选题。

    在今年5月初召开的剧作选题头脑风暴会上,我们汇集了各路战线记者、新闻栏目编辑、节目主持人。大家从日常新闻报道、湖北本地新闻事件、热点新闻现象等各个不同角度提供创作思路。有的关注一带一路、有的关注老龄社会、有的关注平凡岗位的小人物、有的关注2017年奥运会。最终,和抗战七十年有关的一段历史记忆——俄罗斯飞行员支援武汉保卫战英勇献身,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走万里茶道”,两个看似相隔万里的线索,被创作团队敏锐的捕捉,并进行了奇妙的嫁接,一个全新的故事轮廓初见雏形——77年前,武汉的上空一片喧嚣,城市沦陷。一群金发碧眼的俄罗斯空军小伙子隐姓埋名来到武汉,参加武汉会战支援抗日,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祖国。他们牺牲的时间、地点、经过,这么多年连他们的亲人都不知道。77年后,俄罗斯女孩在她的中国男友的帮助下来到武汉寻找那段丢失的故事,重走曾爷爷当年走过的路。这就是最终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十五届专家奖银奖的单本短剧《永不消失的鹰》。

    微广播剧《军靴》也不例外。今年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大阅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感人的报道层出不穷。其中一则《阅兵村外的修鞋匠》的报道,以及记者在基层部队采访时,听到的一段现场口述,激发了创作团队的灵感。“我不能参加阅兵式了,这是绣了我名字的鞋垫,替我把这双带血的鞋垫穿在你的在军靴里。你一定要带着‘我’走过天安门!”这段来自真实记录的对白,成为《军靴》中最催泪的一句话,也成为点亮全剧高潮的节点。(附第四届全国微广播剧大赛银奖作品《军靴》音频二维码)

    用微视角展现大事件,以平凡人记录大时代。新闻,给予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二、微表达,凝聚声音魅力

    微剧短则三、五分钟,长不过十分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语言、音乐和音响等要素缺一不可,制作更要精益求精。

    在角色选定上,要少而特,用鲜明的声音特色吸引耳朵。每部微剧,角色最多不过4-5个,最突出的声音也就1-2位。还是以《军靴》为例,全剧以爷孙俩的对话为主,爷爷声音宽厚慈祥,孙子声音清亮坚定。但在全剧高潮部分,又凸显的是两位战士爆发式的对白,听觉感受层次鲜明。再比如《被偷看的日记》,剧情主要围绕母女展开,所以在剧中人物的设置上选择了两位男士的做配角,进行声音的搭配。除了让听众从声音的属性和特征上直观的分辨出各个角色外,通过声音的塑造让人物不同的性格迅速立起来。在音响构建上,虚实结合,巧妙过渡。除了选择罐头音效,还截取了历史原声、电影画外音等等,力争情景再现,让听众有更多的真实画面感。

    在音乐烘托上,突出主线。在录制《永不消失的鹰》时,我们就尝试了经典旋律重新编曲的方式,将具有俄罗斯风味的经典老歌《白桦林》,《喀秋莎》进行改编。同一个主旋律,却用交响乐、手风琴、口琴、钢琴等不同的音色来表现,用合成器弹奏出忧伤、激昂、倾诉、重聚等不同的场景音乐,十分有代入感,为本剧的二度创作加分不少。

微剧的创作团队,也是少而精,可以一人身兼多职,编剧、导演、演员、录音等多种身份几合一。每个人都充分浸淫其中,也最了解剧中人物的状态和全剧的氛围,确保了各环节的高度融合。每一秒的制作,都精益求精,实现了呈现标准的高度一致。

    凝聚声音魅力的表达,可以一听再听。

    三、微剧场,坚持受众培养

    近年来,湖北之声的精品广播剧先后两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每次获奖剧目播出,都会引发收听热潮。由此可以感受到,好的广播剧作品仍旧有广泛的受众需求。但是,精品剧目生产周期长,投入到,无法做到日播。而广播栏目,只有日播,才会有影响力。

    为此,从2013年开始,湖北之声就在晚间的《娱乐吉庆街》节目常年开设《夜间微剧场》的单元,每天制作五分钟的微广播剧,将当天的新闻故事生动演绎。此栏目已经坚持了三年多从未间断。《夜间微剧场》从开播之初,就设计成开放式的窗口,让听众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成为剧本素材的提供者,也可以参与情节设计,还可以成为配音演员。1000多集微剧场的每日播出,不仅培养受众的收听习惯,也让我们更了解受众的收听需求,更收获了一批热爱广播创作和制作的粉丝。目前,我们已经有十几人的核心精英创作团队,他们年龄大都在20-40岁之间,有热情有新意,既参与过编剧,也参与过演播,有的则是我们的背景顾问。

    每晚的播出,也意味着微剧生产周期和方向、质量的“快、准、高”。由此,也锻炼我们的微剧制作队伍。现在,节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编剧、演播、后制为一体的全能手。从部门主任到节目监制,再到主持人和编辑记者,台内的一批广播剧爱好者,也自发的形成一个“微剧圈”,一有新作,立即全情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

    当然仅仅一个节目,一个频率的力量仍然有限。更广泛的受众培养需要更多的好剧作,好剧作就需要吸纳更广泛的人才来参与,微广播剧的实战才是培养广播剧创作人才的有益途径。湖北之声即将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微广播剧大赛和培训,让更多创作制作能手加入到微广播剧行列中来。

    四、微传播,借力网络平台

    我们的微剧推广和播出,从来不拘泥于传统的广播平台。互联网+的当下,多种网络载体,都是微剧传播的重要路径。

    包括湖北之声公众微信号、喜马拉雅APP、蜻蜓FM、优酷、腾讯都长期开辟专栏,推送给全国网友。如湖北之声的微信在今年开辟了晚安故事单元,每晚10点准点推送一部原创《夜间微剧场》,一些精彩好剧,粉丝们会在朋友圈里多轮传播。而原创精品剧则会在网络上重点推荐,比如《永不消失的鹰》在武汉会战纪念日当天进行全网首发,微信加上几个网站的点击率一天时间就突破80万次。第二天湖北之声微信又进行了新一轮网络宣传。事实上,微广播剧剧集时间短,剧情紧凑、矛盾集中,结尾反转,扣人心弦。这种短小的声音艺术形式尤其适合网络传播,是文艺走向网络,网络文艺创新的一种强大的表现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微广播剧在网络与广播电台的同步播出,并通过微博、微信传播、手机分享传播、二维码扫描传播等融媒体播出方式,可以使收听的人数实现几何增长,形成“蝴蝶效应”。由此给广播剧发展带来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开拓,带来了无限可能。

    目前,全国已有的微广播剧作品网络点击量总累计达亿次量级,单部作品最高点击分享量一年累计达三百万次,最低点击分享量一年累计也在二十万次左右。单从喜马拉雅APP上本届全国微广播剧网络传播排行榜中来看,湖北名列全国第一,这也和湖北之声的不断推广有着密切关系。

    20159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

    微广播剧,生逢其时,方兴未艾。湖北之声将以微广播剧为载体,为繁荣湖北文艺、传播最美湖北持续深耕。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