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苏兰芳》创作侧记
文/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刘朝阳
(广播剧《苏兰芳》编剧、导演)
2014年,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创作录制了广播连续剧《苏兰芳》,这是一部以戏曲老艺人“苏兰芳”人生经历为故事内容的广播剧,讲述其舞台上下的人生经历,阐扬了戏曲艺人“行低人不低”的人格操守以及他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付出的心血。
苏兰芳是河南豫剧豫西调第一批女艺人,也是在豫西调久负盛名的“三张一周”周海水的第一批女弟子,年轻时曾与常香玉一起唱红老坟岗、开封城,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流落民间,隐居山区,2012年,在郑州电台《梨园记忆》栏目主办的“寻访老艺人”活动中,她被重新发现,电台主持人记者多次登门寻访,九十岁的老人家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年学戏、演戏的种种情形,并能够清晰完整地唱出上百出即将失传的老唱段、老唱腔,被豫剧界誉为“河南豫剧豫西调的活化石”。
在与苏兰芳老师交流中,她一再提到师父周海水的一句话:“行低人不低,人低是自己混低的”。她的一生充满辛酸坎坷,但始终牢记着师父的这句教诲,坚守做人的原则,艺德双馨。
将“苏兰芳”作为广播剧创作的主人公,讲好本土人物的本土故事,记录她们为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而付出的心血,是这部广播剧创作的主旨所在。

深入采访老艺人创作剧本
从去年3月份开始,主创团队多次前往登封苏兰芳家中采访。老人家有着坎坷的身世:自幼被遗弃在郑州老坟岗,由鼓书艺人苏占奎夫妇收养,养父与周海水时有来往,后来入班学戏。
苏兰芳自幼成长的老坟岗,是老郑州有名的“曲窝子”,三教九流汇聚,五门八派林立,借着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开通的地理优势,南来北往的艺人们纷纷在这里登场亮相、卖艺求生。我们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对郑州老坟岗这个“天桥”式的老街巷进行资料整理,熟悉那个时候的市井百态及江湖杂相,反映在剧本上,就是在人物对话、语言设计上更加生活化,更有本土口语化特色。而由青帮把持下的老坟岗,在许多老艺人的回忆中,发生过许多让人愤慨的人间悲剧,这些都在剧本创作中成为我们可用的素材,也成为冲突与剧情进展的主要构成。另外,整个故事都主要发生在戏班、戏院内,为此,我们也寻访了一些老专家、查阅史籍,对戏班里的班法班规、习惯风俗、行话俚语以及外界评价等做了了解,适当地运用到人物上,一下子使人物生动起来,并具备强烈的可识别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播剧声音识别的模糊性。
苏兰芳名字中的“兰”,是其拜师后,师父周海水给改的,取“幽兰高洁”之意,与她同一批的女弟子名字中都有一个“兰”字,如:汤兰香、周兰凤。第一批女弟子唱红豫剧舞台后,周海水将太乙新班再收的女弟子都以“兰”为辈序,其中以崔兰田为代表的弟子们更以“十八兰”享誉中原。所以,这个“兰”字,也成为我们在刻画苏兰芳人物形象时的一个着力点,将其与“行低人不低”结合起来,剧中关键时刻反复出现周海水解读“兰”字含义、满院栽植兰花等,以物寄情,以字寓意。
在整个剧本主线上,我们以苏兰芳“学艺”、“演艺”、“隐艺”为脉络,描述老坟岗市井百态,构筑故事讲述场景,综合众多老艺人艺术生涯中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设置了“拜师”、“救场”、“逼迫做小”、“西征长安”、“逃匿深山”等几幕冲突,故事内容生动且符合生活真实。
结合“花园口决堤”、“抗战”等大时代背景深入刻画“小人物”命运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总是身不由己。除非刻意解读,其实本无悲、喜剧,大多数因为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埋没随百草。只是,再卑微的人生里,也有对永远超越时代之上的关于品行品性的执拗地坚守,阅尽千帆之后,有了最朴实的人生的圆满。
苏兰芳“学艺”、“演艺”、“隐艺”的过程,恰恰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频仍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作为中原腹地的郑州、开封,成为日寇意欲侵占的战略要地。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似乎并不显得多么重要,但每个人的归宿与选择却是真真切切地被时代所裹挟。只有了解这段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所以在剧本中,我们又通过大量的对话介绍了“开封沦陷”、“西安事变”、“花园口决堤”等历史事件,将其融入到故事构成中,既作为背景介绍,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故事发展的走向。
在此时代大背景下,河南豫剧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构成了本部剧的主要篇章:周海水老坟岗开设太乙班、闯开封促进豫西调与祥符调的碰撞融合、西征长安将豫剧艺术传播至西北。这些事件中,苏兰芳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见证并推动了现代豫剧的融合发展,在剧情不断推向高潮,主人公舞台生涯越来越好时,因为时代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人物的命运选择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终“隐居山区”,故事发展陡转直下,使人在唏嘘之时,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途之多舛,也更深化了“兰”字之下“行低人不低”的故事前提。
在演播及音乐、音效制作上,大量运用戏曲元素,展现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坟岗戏窝子”豫剧舞台上下的众生相
为使剧中主要人物更加生动且符合生活真实,在广播剧录制前期,我们提前采制了大量苏兰芳老人的戏曲唱段,以及剧团演出和排练的一些声音场景,通过大量戏曲元素的配合,既丰富了声音构成的层次,又充分体现了故事发生和人物生活的真实性。
本剧年代跨度较大,空间转换较多,前后共31场戏,相关出场人物达到三十多个。前期剧本磨合时,通过删减组合,语言对话上,力争使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个性与声音个性,做到“人物众多但不杂乱,对话密集但有重点”。
在演员演播上,我们邀请了河南省话剧院的年轻演员邓凯丽饰演苏兰芳一角,邓凯丽自幼学戏,对戏曲演员的学艺生活很了解,在角色把握上能够驾轻就熟,另外宋丹平、于同云、呼建国等语言表演艺术家的加入,使得整个剧在表演上张力十足且流畅自然,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年轻主持人在经过近几年《杨华民》、《焦裕禄》等广播剧的锻炼后日渐成熟,在剧中饰演大量角色,丰富了整部戏的声音构成。同时,在现场录制当中,学习和借鉴兄弟电台的经验,采取同期拟音的方式进行音效的采制配合,使演播现场更加生动。
一部广播剧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团队不断磨合、学习、成长的过程。从前期的剧本创作到演播录制以及后期制作,我们的团队始终保持创作上的互通联络,一场戏如何写、写出来如何演、效果如何体现、制作如何出彩等等,在创作的每一步,各个环节都保持沟通。在这部戏的创作中,团队的每个人都常常沉浸在剧本营造出的那个时代氛围中,也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牵挂,更为主人公苏兰芳及其师父周海水等老戏曲艺人们“行低人不低”的人格操守而感动。
2014年12月30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筹建的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正式开馆,多年来,搜集整理了大量即将失传的老唱腔、老唱段,寻找到数十位散落民间的老艺人。
留下他们的声音,是对那个逝去的时代最好的回味!

链接——
广播剧《苏兰芳》故事梗概
20世纪30年代,郑县(现郑州)老坟岗一带成为三教九流汇集的“戏窝子”,豫西调著名艺人周海水在此演出并开办太乙戏班,他教授出豫西调第一批成规模的女弟子,并带领她们闯荡开封西安等地,促进了豫西调与祥符调的相互融合,将豫剧艺术传播至西北,推动了现代豫剧的发展。
苏兰芳是周海水的第一批女弟子,在学艺演出的过程中,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那个时代里豫剧舞台上风光一时的名角,她们在师傅周海水的教诲下,坚持正直做人做戏的信念,在乱世污浊中,如兰花般绽放着艺术与人格的冰清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