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都市频率广播剧团队打造跨界节目首战告捷
文/沈阳台孙阁
匆匆的2月,沈阳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在节目创新制作上又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融合广播特别节目和广播剧制作理念而打造的跨界节目100集《心灵鸡汤连连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反馈。
在策划2015春节特别节目时,沈阳都市广播的初衷是,坚持频率评书故事特色,制作一批时长3至5分钟的“小插件”式的“心灵鸡汤”小故事精品节目,灵活播出。这是借鉴了我们原创广播微剧的理念。
时长3至5分钟,方便在目前日常的大时段直播节目和格式化节目间以及全天广告时段中灵活插播。这样插播式的小节目,更能顺应现代受众希望快节奏、碎片化、伴随性的及移动收听需求,同时,其形式小巧灵活,比广播微剧制作简捷,选材较易,方便进行系列化生产,适于在不同介质以及网络播出,因此也有一定公益推广和市场推广前景。
100集“心灵鸡汤”就是100个温馨生动的精彩广播故事。为了做到质量有保证,频率提前2个月策划确定方案,组建专项创作队伍,由获得“全国广播剧最佳导演”称号的宋晓担任节目监制,然后布置选材创作,频率一多半主持人都参加了创作。在主持人们上交的近200篇作品中,精选出100篇作品确定进行二度编辑然后投入制作。
最初,安排心灵鸡汤广播故事制作任务时,频率总监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音频样式标准,要求中这样陈述:节目样式自选,但鼓励制作手法创新,可以融合多种元素展开创作。而任务下达后,到了约定的交稿日,主持人们交上来的初稿样品却让监制宋晓和总监们眼前一亮。
音频初稿《小男孩和大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真正的正直》等几乎所有的作品,从演播的调度、角色的演绎、音效的叠加、音乐的遴选、合成的精准等方面,都能听出创作者的设计心思。一个个充满温情和智慧启迪的精彩故事,配以如同广播剧般的演播制作,可带听者悦耳入境,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有的会触动你敏感的神经,思索人生大义,也或有特别的感受,格调向上,充满正能量。当然,好作品也需打磨,初稿上来后,监制逐一审听,查找细节疏漏,记录笔记,然后逐一与作者交流修改提升,更新制作。
过去的6年,沈阳都市广播的广播剧创优取得了扎实骄人的业绩,广播剧生产进入常态化,精品单本广播剧、广播系列剧、广播微剧、广播舞台剧等均有国家级大奖进账。去年凭原创广播剧《照片中的回忆》再次获得中宣部颁发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及辽宁省和沈阳市五个一工程奖。这样的历程,历练了沈阳都市广播队伍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创作创新的不竭动力。
老广播都清楚,一篇千字励志小短文,如果简单演播再合上一首休闲乐曲,总长5分钟也并不费力;但如果按照广播剧的体例,精准加入分角色对话、贴合动作展现的音效,再精当的配以衬乐,那制成的工作量就会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况且这是在正常直播录播节目以外的额外项目。沈阳都市广播团队成员自发地选择了后者,造就了一批跨界广播精品的产生,这是自发的标准提升,这更是这个团队历经广播剧创优业绩,职业素养提升后的水到渠成。
春节过后,在部门的业务例会上,沈阳都市广播组织了“春节特别节目”内部听评,对“百篇心灵鸡汤”等录播节目制作进行了总结,剖析优劣,以图再战。
沈阳都市广播总监郭志英说:“大家自加压力,将广播故事自觉做成融合微剧元素的广播跨界产品,这种小插件式的节目适应网络移动收听,是很好的探索,我们要坚持这个创作方向,总结经验,下一步,特别要配合沈阳市全民读书月活动,再集中生产一批这样的广播新产品,我们要坚持创作,不断提升,形成规模,我们的探索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