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 郑慧敏
这就是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今年双12,我们齐聚在浙江余姚,聊起了“微剧”。我们听了好多好多的好作品,聊了很多的方式,学了很多的理念,接触了很多行业内的泰斗……用“受益匪浅”来形容,都已经显得太低“微”了。我想,做微剧,不就是要见“微”知著吗?就是要向受众呈现一个“微”缩的美丽人生。让人带着“微”笑面对生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绝非“微”不足道。
广播于我来讲,其实是启蒙老师。年少时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初陪伴我的就是收音机。当然,很多广播节目随着年月的消逝也逐渐的湮没在我的记忆中,唯独一档叫“一盏灯一个故事”广播节目至今依然深刻脑海。每晚一个10分钟的广播剧、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首难忘的歌曲……就是我豆蔻年华中最私密的伴侣。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个节目就是非常典型的“微剧”。虽然内容大多都是《读者》里面的情感小品,或者直接就是心灵鸡汤而已。但是,那确确实实就极大的影响了我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爸爸妈妈有教育我要如何成为一个努力学习、诚实勇敢、孝顺父母的人,但,却没有教育我怎么去爱,爱人,爱这个世界。就是这每晚“一盏灯一个故事”让我坚定的相信人生是美好的,人大多是善良的,世界是绚烂的……
长大以后进入广播的行当,也干过很多岗位,但是其实最想干的还是广播剧。哪怕因为碍于市场、上层设计等等缘由,电台里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播出过成气候的广播剧,但我依然兼职着做,寻着缝隙来播。
直到从业11年后,我才有幸系统的接触广播剧的制作知识。这次的微剧演播制作培训班更是就微剧的创作、演播、制作……算是进行了全流程的培训。我才发现,我从未入门。
胡培奋老师跟我们谈广播剧导演的技巧,如何选取合适的微剧题材,大主题如何用小切口进入。谈到做戏,该如何吃透本子,又如何指导演员放下本子,如何把握戏的节奏,如何用声音来描绘一幅音画,为何要重视声音的对比,重视剧里的转场等等。这些已经让我感到广播剧的门道一点不比其他戏剧类型少。而胡老师穷尽一辈子在广播剧田地中默默耕耘,无数奖项加身却依然保留着真挚和初心,让人膜拜!
阿宝老师更关照微剧的实战,甚至还列出了微剧制作的公式和流程,这让广播剧的一线生产者见识了更接地气更短兵相接的战术。“让链接发声”是微剧人对于未来的最美好畅想。确实,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消失的就是频道的概念,“台”可能只剩下一个行政级别的概念,制作团队可能就要取代频道的概念,而“微剧”团队概念的社会效应就可以凸显出来了。确实时不我待。
王波老师的授课更加实战,我们现场做起了剧本分析、现场演绎现场分析。比起庙堂之上的理论讲授,这对于“造剧人”而言,真是名副其实的“武功秘籍”。
听权胜老师的讲述,则更是“走心”。作为录音师出身的专家,关于所有声音元素的综合运用自然如数家珍,但最入我心的还是那几句振聋发聩的提醒和教诲:“声音是有画面的,有层次,有厚度”、“录音师比到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文化”、“不好听,就是因为越改越重视手段,而忘却了最初的创作动机”……这些都几乎回答了我此前在广播剧试水历程中的种种困惑。再重听权胜老师在喜马拉雅中上传的经典作品,不禁痴了,我仿佛又回到20年前中学年代的我,静静钻在被窝里,抱着硕大的收音机,耳朵贴着大喇叭,那纹丝细碎的声音,汩汩暖流潜行入心。
归根结底,4天微剧节让我更加坚信,声音在传达个体心灵体验上,确实有着特殊的优势,广播的手段是有局限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才成就了广播的最大的魅力。“枰然心动”的东西是最合适用广播的手段来表现的。所以,我更加坚信当年的痴绝不是由于爸爸的“禁电视令”。在今天纷繁的媒体圈、喧嚣的资讯场里,人们终归需要这种更纯粹的关注灵魂关注内心的艺术形式。只要有情怀,总有志同道合的“同志”在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