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台 山丹
说心里话,第一次见到那个戴着耳机的蓝色小吉祥物,我把它错认成勤劳的小蜜蜂了。心想,这倒是挺符合我们广播人的特性,辛辛苦苦采花酿蜜,把甜蜜的心血奉献给大家。细看宝哥高大上的解释,才恍然大悟,这原来是只小甲壳虫。在古埃及,这小虫子象征着“上帝在天空中滚着太阳行走”,是赋予地球生命的圣甲虫,心下顿时对此虫生出些敬仰。可是不管怎么看,老觉得那眯着的眼睛和咧着嘴的笑怎么就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和小得意呢?不管这小东西在古埃及是不是生命繁衍的吉祥物,至少,现在,微剧与它,都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于是,随着“中国微广播剧”微信公众平台的一篇又一篇极具广告效应的推介文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它,走进“首届中国微剧节”,怀着几许期盼和“这是我们的节”的自豪,亲手拉开了大幕,置身其中,聆听和感悟,记录并体验,喜悦与收获……
此次赴会的经历也像微剧的架构,有波折,有高潮,有惊喜,有满意的结局。
第一年,得到首届微广播剧大赛的通知时,内蒙古台跃跃欲试的人只有我一个。可是我当年忙于十八大的事儿(山丹是党的十八大代表——编者注),又是参会又是报道,分身乏术,结果失之交臂。
第二年,万不能再错过机会了。于是某天,饭后和先生散步,夏天的呼市凉爽宜人,惬意漫步之时,先生哼唱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雕花的马鞍》,心下一动,以此为题,有了内蒙古台第一部微广播剧。虽然只是提名奖,但是有朵小花已经在心田一隅灿然开放。算上初为人母的编辑席森,这一次,并肩作战的有两个人了。
今年,我们的队伍壮大了。两部作品双双入围,其中一部还得了银奖。当我带着我们这支由70、80、90三个年代的人员组成的庞大的娘子军团浩浩荡荡开往余姚的时候,很多朵各色小花已经灿烂成一片小花园了。
虽然,由于我们的娘子军团中有两个同名的山丹(珊丹),在机场办登机手续时,屡屡遭遇各种“磨难”,比如一个珊丹名下出了两张票,一个山丹名下没有票什么的奇葩事。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一心向南的执着和快乐的心境。
真是像极了三年来我们参与微广播剧创作的过程。
心花怒放,一路向南,在小甲壳虫的引领下,从草原来到文献之邦余姚,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小微剧的大能量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创新,还有高师传教的丰硕收获和广播剧人一家亲的融融情意。娘子军团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和不同的感悟。
微剧得奖,于我,与其说得了奖高兴,不如说更为身边的妹妹们欣喜。这对于我们的广播剧团队来说,是肯定,更是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尤其我们的团队里还有90后的女孩。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父母家人的鼓励和爱,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颁奖当天,即将揭晓奖项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席森紧张地面颊潮红,手心出汗。她问我这是什么感觉,我告诉她,这是恋爱的感觉。的确,每个对作品投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这是你全身心爱着的“恋人”。这个长笛专业毕业的年轻妈妈,从孕育到收获,微广播剧和她的女儿一起成长。
首次接触广播剧的年轻编辑晓旻写的微剧《最美的月亮》得了银奖,剧情背景就来自当年远赴深圳参加建设的父亲的经历和感受。如今获奖,爸爸比女儿更高兴!爸爸当天发给晓旻一段获奖感言:“三十年变迁,八千里婵娟。心血交融的深圳,生命启迪的草原。民族团结奋进,续‘最美月亮’之魂”。
珊丹在内蒙古,是非常著名的广播主持人。长于演绎各种角色的她参加过多少部广播剧的录制,可能她自己都数不清了。但是以广播剧主创的身份如此近距离地参与广播剧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微剧节开幕当天恰逢她爸爸的生日,虽然没能陪在爸爸身边,但是爸爸可能更会铭记这一个生日,因为女儿的成就是最好的礼物,视频通话时爸爸喜悦激动的泪水也让我们难以自制。
还有一个惊喜居然是得到了二等奖学金,不过确实有“人多势众”之嫌。如果下次,能以成果“势众”而获认同,该是多么美好。而这也是明年新的目标和动力。
花开有时,花开有果,花开当思。
如果说,参加微剧节,聆听导师的教诲,感受前沿的风潮,是我们的莫大收获。那么真切体验在新媒体平台上微广播剧的多种形态,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无论是精心安排的扫码寻宝,还是随处可见的微剧节标识提示,以及在文山创意广场的一系列微广播剧融媒体体验,都让你置身在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前沿和浓郁的互联网思维的氛围中,感叹荔枝的网融平台,感动于荔枝人的广播情结。
除了震撼、感叹、感动之外,如何更新观念,把握机遇,做好微剧,与新媒体更好融合,恐怕是最当紧的思考课题和实践目标了。距离很近,融合不易,不过,我们相信,梦里能达到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到达。
思与花开,余姚之行,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