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台 曾颖
刚过去的这一年,除去如何把节目做好之外,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传统媒体人怎样与时俱进?我没有想过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用想,时代的潮流自会推着你往前走,唯一不同的是,你可以选择苟且,也可以选择当一个弄潮儿。
中国微剧节就是在这种时机下跳出来的。其实微剧这个概念于我并不新鲜,有朋友参加过往年的微剧比赛,我是演播人之一;而2013年,我参与演播了某公司制作的系列微剧作品,两百多集。这家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广播媒体公司之一,他们看到了微剧的市场前景,并且迅速的付诸实施。按理说,想法很好,行动也够快,内容和制作质量也拿得出手,应该有很不错的回报吧?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剧2014年停止录制了,原因是:卖不出去!这家公司在全国都有自己的营销渠道、有客户资源,但是就是没有一个客户对这部系列微剧感兴趣!
2014年1月1日,我把自己演播和制作过的部分长篇作品传到了“喜马拉雅”上,一年了,粉丝数是13.5万,一个月一万多的增长量,而我在新浪微博注册了3年了,粉丝不到7000;这一年来,我登出的小说中,在喜马拉雅上点播量最大的一部达到340万次。而我想,如果是微剧的话,一部好的作品,点播量是不是应该更大呢?因为它更符合现代人短平快的收听习惯那?
举完这两个例子,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市场足够大,受众足够多,好作品好声音不说比比皆是也是真心不少,声音工作者应该会有更可观的收入和前途啊?但是,为什么现实却不是这样呢?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届微剧节上,荔枝的老总魏雷说过的那句话:荔枝的理想是让声音工作者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就是这句话,让我对新媒体的同仁肃然起敬!在部分传统媒体人抱着自以为是的铁饭碗不放的时候,新媒体人的格局不值得这样一些固步自封的人学习和尊敬吗?在声音这个大的载体下,在所有声音工作者和爱好者都在勤勤恳恳的为这份事业献青春献终身的时候,在让所有的声音工作者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的理想感召下,何分你我?!
作为专业的声音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提供、培养和熏陶足够多的听者的欣赏习惯和水平,而够高的格局和够长远的眼光都将决定我们能走多好走多远。一部小小的微剧,一个刚刚起步还嗷嗷待哺的微剧分会,是我们传统媒体人的一个新的尝试。特别庆幸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为中国的声音事业一点一滴的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实,我们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