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坛抒怀——仰 望 星 空
中广网 2014-06-30
    

  

    

  文/南昌广播电视台 罗 兰、黄南程

  四月的江南,莺飞草长。

  广播剧《归来》(暂定名)作品的主创人员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纷纷祭拜亲人之际,来到红色故都兴国,穿越时空的长河,走进历史的隧道,寻找亲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英雄艺术原型战场的志愿军英雄艺术原型,重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英雄气慨,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搜集和提炼创作元素,捕捉灵感,积淀火热的创作情感。

  有着“苏区模范,红色故土”的江西省兴国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余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名,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战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肖华、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在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兴国儿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4月22日,我们一行来到了兴国县光荣院。可能是听说了我们的采访,一下车我们就见到了在这里颐养天年的几位志愿军老战士。俗话说“老小老小”,还果真如此。我们看到,眼前的志愿军老战士高兴得像孩子似的。这几位老战士年龄都在80岁以上。他们今天像过节一样,个个戎装整齐,人人军容严整,胸佩奖牌,英姿焕发。

  当他们听说了我们一行的意图后,便你先我后,滔滔不绝,沿着时间的河流回溯,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了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采访中,老战士们还纷纷拿出了自己当年的证件、奖牌、奖状以及在当时朝鲜、韩国的各种记念物品。

  采访时,记者曾向这些志愿军老兵问过同一个问题:当时,你们为什么要加入志愿军?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国家解放了我们,我们要保家卫国。”多么朴实,多么震撼人心的话语啊!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的采访就要告辞了,志愿军老战士们与我们一行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我们用影像记录下了这次让人终生难忘的采访。这里,我们也把他们的名字记下了:

  叶凤芳,兴国县茶园乡人、现年86岁,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61师炮兵团二营五连战士,退伍后响应党的号召,哪儿来回哪儿去,回乡务农;

  刘传淇,兴国县鼎龙乡人,现年85岁,他的父亲1933年跟随毛主席参加红军,牺牲在了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他本人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后回乡务农;

  郭义通,兴国县杰村乡白石村芋头坑人,现年85岁,1951年1月10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后回乡务农;

  黄礼辉,兴国县人,现年86岁,1950年12月1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后回乡务农。

  经当地宣传部门的介绍,有一位姓郭的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便是我们这部广播剧《归来》作品志愿军老战士原型,郭考元老人的儿子。

  郭考元,兴国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冬抗美援朝,任师政治部宣传科文化教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一次,授勋一次,获军功章两枚。1956年转业回到家乡。2012年逝世。

  正是有了郭考元老人儿子的热情帮助,我们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原来,郭考元老人生前无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还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都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转业回到家乡后,他仍笔耕不辍,尤其是对自己所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写下了许多文章,留下了多篇著作。这些文章分别编入《震撼世界一千天》、《人生难忘一瞬间》、《回顾军旅》、《战地回忆》,并著有长篇小说《云开日出》、短篇文集《云谷拾遗》等。我们在采访中曾问及郭老的儿子,《云谷拾遗》中的“云谷”有何说法,经郭老儿子的解释,我们才明白。原来,“云谷”是地名,位于朝鲜东部,高原与元山之间的山区,郭考元老人在朝鲜近三年,有一半时间驻在云谷,《云谷拾遗》便是郭老亲笔写下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实录。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的日子里,郭考元老人和部分志愿军老战士还专程来到朝鲜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扫战友陵墓。

  这一切,老人生前都留下了大量文章和照片等资料。相关文章荣获”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一等奖,毛泽东主席女儿李敏签字留念。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被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军旅专题部授予“百佳军旅功模”,并被聘为《军旅雄风壮中华》特约名誉编委,其先进事迹被载入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出版的《共和国功勋人物志》。

  上述志愿军老战士郭考元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各种资料,都由郭老的儿子提供给了我们,这也为本剧的创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宝贵素材。

  在此,我们也不应忘记追思革命先烈,缅怀重温英烈们的灵魂之美。这份美,是对革命青春的最好注解,更是对理想与信仰所描绘的

  赤诚华彩。自然万物界,不曾有过一种美是用生命之血染红的,而志愿军战士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便是这样的纯美与壮美……

  南昌广播电视台主创人员采访搜集创作素材的过程,是一个重温历史,感受英雄,净化心灵,学习英雄的历程。在人民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永存。

  志愿军御敌于国门之外,血洒三千里江山,为的是保家卫国. 60多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回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我们仍然记忆深刻,感怀不舍。星散各地的志愿军老兵是我们民族血性的缩影,是军人勇敢精神的象征。  

  举世无双、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即使时光过去了60多年,他们依然值得我们为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他们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支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我们必须记住,因为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他们与我们走在同一个民族的历史里。

  对英雄的赞颂,英雄的情怀,是广播剧艺术成长的土壤。充分调动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通过广播剧方式,还原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动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英雄形象的塑造从来都是广播剧文艺创作的闪光点和制高点。志愿军英雄一个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当代广播剧艺术有责任反映志愿军英雄们的辉煌业绩,张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以陶冶听众,感染民众,引领社会风尚。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精神家园的守望,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

  迫切。把先烈的正能量传播开来,就能廓清迷雾、激浊扬清,让“最美”人物、平凡善举更多涌现。

  清明洒泪祭先烈,德泽犹在当追思。放在心里,是最深刻的铭记;落到实处,是最深切的纪念。任何崇高的价值,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让先烈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能激发磅礴的前行力量,去实现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自强不息光辉历史的永恒记忆和象征,是支撑人们对崇高与伟大、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捷克作家伏契克在《论英雄与英雄主义》一文中说道:“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正是英雄的这种优秀品质和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唱英雄、赞英雄,把英雄人物作为广播剧文艺作品的主人公去刻画与塑造,使英雄形象成为伫立在人们心目中的一座座永远不朽的丰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崇拜的偶像,进而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促进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正能量。

  我们一行在广袤、湿润的田野上,赏看姹紫嫣红,倾听万物生长,遥望春华秋实。

  采访车穿行在赣南大地,无休无止的青山绿水像漫长的历史长廊。坐在车里往窗外看,在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的绿色视觉之中,你仿佛会产生某种幻觉,似乎看到那些在峥嵘岁月里渐渐熟悉的名字从苍翠的山色之间浮现出来,又以最为绚烂的方式铭刻进历史之中。还有更多曾经生动的面孔,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成为无数无名的英雄之一,永远未被提起;也有很多本应被铭记的名字,随着硝烟散去,而默默消逝在历史的回声中。亡灵列队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先人的义勇旷达,比照出今人的平庸唯利。我们试图以“先人”道德化的人格理想,唤回今人迷失的心魂。血肉之躯的“人”,是作品的血肉。由此,鸭绿江边盛开的金达莱、三千里江山的冰雪高洁,以强烈的象征意味、史诗般的美学气质——舒展、晶莹。那也是广播剧人的历史天空和精神原野。

  近几天,我们一直被这件事感动着,我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它使我们想把一种叫感恩的情怀,都告诉给广播剧界的听众们,这就是,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永远是我们最值得铭记的人!那就是通过中国货运航空的波音747飞机荣归故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灵。飞机荣归故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灵。

    伟大的精神,总是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志愿军遗骸归国仪式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因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举,涤荡灵魂。走近先烈,重温历史,何尝不是在仰望道德星空?志愿军英烈们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先烈们身上蕴藏的价值力量,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化育心灵的营养剂。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