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黎介寿》听后
文/炎语
听罢广播连续剧《大医黎介寿》,正是静静的春夜,从莺飞草长两岸到桃红柳绿江南不过一夜间,广播里的新闻说“国际小行星中心日前(4月25日)将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黎介寿星”。这颗行星属狮子星座,距地球约2.21亿公里,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2007年3月首次发现。黎介寿是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因此他成为我国首位获得小行星命名的医学专家。”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神秘的星空很通人性。无线电波传送的这部广播剧似和星空遥相呼应。南京电台早些时候便有灵感,他们用声音艺术记录了黎介寿院士平凡而传奇的人生。套句时兴词“来自星星的你”与我们近得“秀”色可闻;美声可馨。
时代感和历史“秀”
《大医黎介寿》的“秀场”是那么恢宏——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天空,以90分钟声音刻度浓缩90年的个体故事,这场“秀”难度系数很大。从哪儿开始,在哪儿“穿越”?3集容量怎么“摆渡”……,本剧编导用慧心巧思在“现在时”和“过去式”间切换;并且在每集都有着力点。我给3集分别做了定义,比如第1集“选择”,两个时间截点,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是随国民党去台湾,还是留下来迎接新时代,在“去”与“留”之间,一介书生黎介寿选择把自己与祖国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朝鲜战争,随医疗队奔赴前线,他被志愿军、共产党人的英勇作为所感动,火线参军;从此坚定了他的政治信仰。在第2集“坚守”,“文革”前后20年,他被下放改造靠边站,但仍坚持潜心科研,成功攻克了小肠移植难题,成为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70岁以后进入“超越”模式,第3集里,我们看到一位名医仍在医疗第一线为病人救死扶伤,他为人师表桃李天下;他甘为人梯淡泊名利,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名单上把自己放在最后;甚至宝刀不老帮助国际同行解困救急……,70年,这位“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生命不息,敬业不止。这部剧最好听的就是这些故事,不是概念化地强加在你的耳边,时代感和历史感揉合在富有典型特质的音效、歌曲、音乐以及人物的对话之中。让人觉得还原了那个时代、那些事和“这一个”人。
陌生化和典型“秀”
医生是人们熟悉的职业,也是人们接触最多的人。因为熟悉,人们对医生有了一些中性定义,比如认真、冷静、果断;当然也有一组贬义词比如,冷漠、刻板、无情。医患纠纷、恶性伤医事件等医患矛盾特别突出,以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门诊挂号处是医院人最多的地方,这也是广播剧《大医黎介寿》给我们的第一个场景:这天,一位患者家属紧张的央求要挂黎院士的号,她孩子被别的医院判了“死刑”。护士长说黎教授才出差回来,一个上午已经看到快12点该歇歇了。这时,一个温柔敦厚的声音出现了,“给她挂个号,病人大老远的来的,不容易”。这个声音就像定神针,也似春风拂面。《大医黎介寿》的开场戏、黎介寿说的第一次话后又有他的第一组动作。在门诊室他为病人作检查。病人母亲问“你,你搓手做啥”?黎介寿说“我手凉,怕冰着病人肚子,先搓搓热”。病人母亲又很奇怪,黎教授看病不戴口罩?对此,黎介寿回答,“戴上口罩,你会觉得我怕脏怕臭,跟我就隔着一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戴上口罩闻什么”?两处熟悉的场景,一组镜头有对话有动作,让人感到温暖和意外——这是人们理想中的好医生——和蔼可亲值得信赖;医术高明又平易近人。与生活中一些居高临下、冷漠蛮横的职业面孔截然不同。这种温暖是艺术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情。这样的开头以小博大抓住人心,这样的设置在全剧中多处出现,比如,黎老因年轻助手的疏忽,严罚科室医生和他一起做“憋气”训练,他用数据说明正常人和病人的差异,并且严肃地说“耽误黄金救治时间就是失职”。他对有的医生为图省事手术前给病人插导尿管非常气愤“我恨不得给你们也插个导尿管,让你们尝尝那是什么滋味”。在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说的话要合适。合适其身份其职业及性格,这番话不仅是现身说法的职业教育,更有将心比心的人情关怀,让人在亲近中更多份敬重。好剧要让人听的顺耳入心,关键在让人说人话,接地气,有温度。《大医黎介寿》做到了顺着人物的性格走,使听众在“陌生化”的体验中,向主人公的人生境界致敬。
戏剧性和“轻重感”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它的戏剧性表现也有轻重把握。比如再现历史画面时,它可以通过声音(音效)弥补“看不到”的局限,进而又增添别样的想象力。比如,这部剧的主题曲《苍生大医》非常大气磅礴抒情唯美;比如,开场戏门诊部黎介寿果断接诊一位危重病人并且准备手术与尾声呼应——在飞机坠落的巨大声响中,黎介寿的同事们通过对讲机在报告阿拉斯加、俄罗斯、首尔等地名,黎老说“准备手术”。戏的开场小,接得住;结尾动静大,落得稳。再说,戏剧高潮的第3集,为抢救几度垂危的湖南小伙,八十七岁的黎院士站在院门口等病人,在手术台站了八个多小时,却对等在手术室门的病人未婚妻小李说“小姑娘,别哭,别哭,我还想喝你们的喜酒呢”……,这些讲究正是广播剧的“轻功”。厚重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性水乳交融,人物命运与细微表达有机结合,作为主旋律作品,《大医黎介寿》让人听后感动温暖,充满正能量。
身处这样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广播剧这项“慢热”产品需要市场的关注;需要更多的受众听到进而得到一些精神滋养。广播连续剧《大医黎介寿》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认识一位高尚而纯粹的大写的“人”,他集军人、医生、院士、科学家于一身;集可亲可近可爱可敬于一体;他因为敬重生命而赢得世人的敬重。
身处这样一个生态多样的社会,“活法”选择与消费多变,人们需要各种样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高调和理论与空洞的口号,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意愿和道德情感,有的是每天发生的凡人善举;也有人如茫茫人海中一盏航标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路,比如新时期英模榜样,比如黎介寿院士,他的“精神之核心”就是“视人民为恩人、视病人为亲人”,他做到了爱国、敬业、立德、立行。
宇宙苍穹,星光灿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像“黎介寿星”和他那样活得纯粹活出大爱的人生;就像永不消失的电波和创造声音艺术的广播人的追求;《大医黎介寿》让我们获得了心灵感动和精神陶冶,让我们获得了实现中国梦的壮阔与力量。这样的广播佳作,灵魂会得以净化;星汉不远,梦想可及。
链接——
2011年5月6日,李长春批示:黎介寿院士事迹突出,无论是从医德医术的角度,还是从科技成果的角度都应宣传。特别是其爱国情怀、对党的感情更令人感动。
2011年5月7日,李源潮批示:黎介寿院士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国知识分子,是终身选择和追求党的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应该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广泛宣传和积极弘扬。
2013年4月29日,中央军委许其亮副主席批示:黎介寿院士的宣传可考虑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配合搞好宣传。
2013年1月,经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批准,由黎介寿院士领导的普通外科荣膺“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2014年4月25日,为了表彰和弘扬黎介寿院士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中国科学院和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正式任命为黎介寿星,成为该天体的永久姓名。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