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蔚然 熊熠
金鹰955电台于4月21日启播的原创广播连续剧《长沙人家》,是近期少有的长篇声音类佳作,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更听到了时代的脉动!
家国同构: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绑结
十二集广播剧《长沙人家》通过坐落在长沙北正街一座老公馆内的三户人家,三代人,长达60年悲欢离合的故事,折射长沙这座古城的时代变化。鲜少有广播剧,用如此跨度的时间篇幅,展现一个城市长达60年的变迁。60年中,小家庭的命运跌宕,悲欢离合,紧扣时代脉搏。和平解放、工商业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政治事件与社会风云、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本剧对大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把握到位,有分寸感。那坎坷多劫、阴晴圆缺、电闪雷鸣和风和日丽,都生动流畅、有声有趣地尽情演绎着,其间无不饱含血泪喜庆和人间冷暖,由此给人以回肠荡气、万千感概。
平凡人物:真实生动接地气
此剧把人物的真实生动放在了第一位——人是寻常的人,事是平凡的事。这个基调,令剧中的三代人,每一代人物都性格鲜明地、各有缺点地真实存在着。
故事开篇,炮声隆隆,于细芳的“男友”要带她去台湾,半路杀出来的“闺蜜”聂维玉好心劝阻,聂维玉要介绍老吴给于细芳——“细芳,我这是为你好!”“为我好?你不要打着为我好的幌子做一些昧良心的事”“我昧良心?那会遭天打雷劈!”短短几句话,直来直去、将两个人的矛盾冲突,表现的生动利落。从此,于细芳和聂维玉这对“闺蜜”开始一生的纠结恩怨……
用时下的流行词来说,聂维玉是“大女人”,于细芳是“小女人。聂宅心仁厚,于患得患失;聂能屈能伸,于勇于承受。在或鲜辣或温暖的语言中,两个“闺蜜”一生的恩怨纠葛,表现得恰如其分。而老吴则是宽厚善良,性格隐忍,待于细芳几十年如一日的好。而在符合戏剧冲突的前提下,人物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女干部”邱云霞年轻时个性跋扈激烈,嗓门大,凡事爱较真,到老时云烟褪去,回归平静,形成巨大反差,留给人无限感慨。再比如剧中的第二代,王云成家的王大毛,少年时期的他略带一点痞气,文革时期权重一时,后离家多年。谁料中年的大毛再次出现,变成了一个“勤勤恳恳本本分分讨生活的人”,在南门口从摆摊卖口味虾做起,慢慢的形成新的人生格局。
三代同堂——格局各有千秋
剧中的第一代人物,聂维玉等人,是新中国第一批在百货公司成长起来的商业职工,老话讲“行商坐贾”——挑着担子吆喝做生意的叫商,而聂所在的百货公司的运营叫贾。这边厢,小贩叫卖吆喝“卖擦牙灰咯、染布啦”,华阳和聂维玉在吆喝声中培养感情;那边厢,百货公司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老吴努力工作,冲淡亲生女儿莉莉走丢的悲伤。新旧商业文明的碰撞,很好的利用了故事的进展进行勾连,自然、感动且真实还原。
每当人物与时代形成映射关系,再勾连起相关的人物命运,加上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本土文化和语言,令听者感同身受,而全剧对时代背景的抓取,极富典型。剧中的第二代,同样是在“商业战线”奋斗,却用了当代年轻人敢打敢拼的方式——改革开放,湘婷辞去顶职母亲得来的“铁饭碗”工作,下海经商,在三角花园摆地摊。“那时候长沙的中山路除了商业就是时尚和情调”。随后他们赶上又一波长沙的时代潮流,成为长沙的歌厅文化的引领者……
而第三代的华溜溜、罗娇娇、王伊伊,他们同样是长沙新时代奋斗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华溜溜用影像记录长沙即将消失的老街巷,而王伊伊则在家人反对的前提下,参加了“快乐女声”——“从小到大我都是听父母的,这回该我有点主见了!”最终,她用一曲充满湖湘味道的歌——《长沙人家》,表达新一代的长沙人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年轻人就该自己定义青春的主张。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联系着整个院子的老老少少,并由整个院子的老老少少,可见长沙人的风貌。
湖湘特色:亲切动人有情怀
情怀或融入骨血,或植入性格,或带出命运。长沙人的情怀,不管小院内三户人家的命运如何坎坷、卑微,始终人心向善,人心向上!坚毅、乐观、质朴,善良,相互帮衬,风雨面前从容以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广播剧《长沙人家》中,地名都是故事里的真实存在,除了北正街,还有天心阁、白沙井、火宫殿、三角花园等等,都是长沙人熟悉的地方;在吃的方面,辣椒、白粒元、臭豆腐、糖油粑粑等等,也都是长沙人熟悉的食物。人与环境、人情与风俗,相依相存,相映相衬,浑然一体。
在情感层面上,夫妻之间、父女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或身不由己,或主动承受,或出乎意料,或时来运转,一桩桩一件件都烙下动人情怀,融入长沙人特有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近几年,怀旧风四起,无论影视无论广播,仿佛怀旧是高回报的不二利器,逝去的岁月一但被拂去灰尘就以为焕发了新颜,但一些作品又往往只是停留在怀旧物的表面,少了情怀少了哲思。而金鹰955原创广播剧《长沙人家》质朴无华,通过小人物的三代命运与旧景象到新时代的更替,不仅味道十足、情怀满满,而且更多地表达出升华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样的主题。我们在小人物大时代里,看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不屈的进取心和不灭的未来梦想。这是本剧的高度也是本剧的深度。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