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新创广播剧《合璧》
元朝画家黄公望耗时三载绘成的巨幅山水画卷《富春山居图》从问世至今的离合命运极富传奇色彩,这幅山水名画的命运与现代中国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期盼合璧,期盼团聚,期盼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
“画是如此,情何以堪。”2010年3月14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提及了这幅画。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富春山居图》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众多的台湾报纸都重点报道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为例,表达他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联合报》的文章说,这寓意着温家宝期许两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一年多后2011年,分藏两地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
广播剧《合璧》以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六百年来的传奇故事为引线,以两岸同源的民族情感为背景,以沈婉和徐达宝的爱情故事为脉络,以新时代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为依托,既着墨两情相悦的细腻描述,又衬以历史史料的真实记录;既展示人物的曲折命运,又彰显中华文化的历史追求。
1948年秋,战乱中幸存的国宝画展,终于在南京博物院得以展出,年轻的研究员徐达宝与来自杭州的姑娘沈婉在《无用师卷》画作前不期而遇。他们共同的爱好兴趣以及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敬仰促使两人暗下决心:一定要寻回《富春山居图》分离的另一半《剩山图》,让佳作合璧,永不分离。然而战火纷飞,命运多舛。徐达宝为运国宝去了台湾,沈婉只身留在了大陆。岁月如梭,星移斗转,但是亲人的离散之苦,两岸的相隔之愁,依然没有泯灭他们最初的追求,于是,演绎出了一幕又一幕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
该剧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它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交代,而是巧妙构思,以画的合璧为主线,人的合璧为辅线,民族的合璧为隐线,以黄公望传奇画作《富春山居图》三百六十多年的分分合合为背景,通过对两个虚构人物沈婉和徐达宝爱情故事和曲折命运的艺术描写,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寄托了作者和两岸同胞走向统一、富强的愿望。
该剧不拘泥于画作本身的历史传奇故事,而是以画作的故事作为背景,着力描述1948年战火纷飞直至大陆改革开放这一段历史进程。以一对情侣因为战乱最后分别两岸,但他们依然为画作的合璧呕心沥血,至死不渝的真情故事触碰人们的记忆,链接历史的传承,更具现实意义。
链接——
在国画界的“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此画为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