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创作者说——寻找童年的梦想
中广网 2010-06-24
    

  吉林台 于亚南 

  第十一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并选送的广播剧《草原童谣》获奖。作为该剧的策划和编剧,从题材的最初选择、剧本创意到节目的最后完成,应当说,一直处于在音乐与草原、童年与梦想的交织、碰撞和追寻中。  

  这是一次草原文化的寻根之旅,这是一段关于音乐梦想的动人故事。《草原童谣》讲述了年轻的蒙古族女音乐教师乌兰学成归国后,选择到母亲献出生命那片草原——牧区偏僻的草场小学支教。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位爱岗敬业的小学校长,结识了一群家境贫困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但却有着天籁般嗓音的孩子们,在校长的支持下组建起一支草原少儿童声合唱团。 

  乌兰和这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把失学的孩子重新带回到校园,让家境贫困的孩子和自己一起吃住,在暴风雪中像母亲一样守护着学生,教会孤独的孩子融入集体的怀抱。孩子们在学习和歌声中渐渐成长,乌兰的精神和情感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她在教学和搜集民歌、童谣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选择,续写着母亲未完成的《采风日记》。虽然遇到过困难与挫折,但依然坚持心中的梦想不肯放弃。经过不懈努力,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 

  童年,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净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席慕蓉曾对自己生活过的草原童年时代这样诠释:“彷佛是一处梦土,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悠远的时光里成为一种温暖的依靠。”草原像绿色的纽带,连结着曾经在那里生活并热爱她的人,不管认识与否、经历同否,只要心中有草原童年的歌,歌声就能传递情感、传承共同的记忆。广播剧中所采用的童声歌唱都来自于“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演出。这些孩子大都从小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们的歌声,却是被山峦、草原所滋养,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古老族人的喜悦、悲伤与勇敢,表达出最鲜活的生命力。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后,动情地说:“声音一起,这些孩子立即失去了年龄。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屋宇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都在共鸣。这种首尾相衔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伦理,使稚嫩不再稚嫩,苍老不再苍老。或者说,稚嫩既是苍老,苍老即是稚嫩。”聆听这部广播剧,除了剧情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更让我们体验到来自草原深处美丽歌谣的共鸣,孩子们纯净而闪亮的声音,随着风带来草原的气息,仿佛天籁之音降落人间。 

  广播剧作为一种艺术,它是将各种相对单一的听觉素材即语言、音乐、音响等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听觉艺术。它没有视觉画面,只能通过听觉联想和视听转移来完成整体创作和欣赏的全过程,而广播剧的诱人魅力正在于此。广播剧《草原童谣》就是一曲连接稚嫩和苍老的草原童谣,是一个关于童年音乐梦想的故事。该剧通过对乌兰、娜仁高娃、特木尔、校长、其其格等一批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刻画,表现了蒙古族等草原少数民族热情勇敢、无私善良的美好品格,展示了来自草原深处天籁般母语童谣的艺术魅力。音乐和童声歌唱是本剧的一大的亮点,用纯真的童声演唱着一首首祖辈传下的歌谣,欢快的节奏让人喜悦,忧伤的吟唱令人心碎。主人公寻找音乐宝藏的过程既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抢救、挖掘和整理,也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策划、创作广播剧《草原童谣》的过程,也是我们寻找童年梦想的过程。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和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较少部落的人们扎根在呼伦贝尔草原,那里流传已久的民间音乐文化与呼伦贝尔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源、广阔的草原和绵延的沙丘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他们所从事的狩猎、捕鱼、手工艺等传统生产方式都令我们充满了无限向往。如今,当我们走进那里,在感受沁人心脾、扑面而来的草原气息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强大的多元文化和后现代文明的双重文明的立体冲击,传统文化印记已开始渐渐流失。随着社会的变迁,在草原上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童谣,现在会唱的孩子越来越少。人口本来就稀少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孩子,也渐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陌生、疏远。如果不加以扶植,不加紧进行文化保护,那么用母语唱歌的童谣,用歌声传承历史,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濒临消失的绝艺。 

  对于历史,对于流传千百年的草原文化来说,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应当是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璀璨的文化记忆碎片如果一旦被疏忽遗失,所谓的主流或者大文化基础也不可能是完整的。     

  广播剧《草原童谣》的构思正是基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它向人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流连在都市繁忙和生存压力之下的听众,找回曾被自己失落了的最朴实、最纯净的童心、童真、童趣。“故土家园的大树上,花与果尚未凋零殆尽。有意思的是,如果说这是一场寻根之旅,但是,寻根指向的却是孩子。花蕊般的孩子,民族文化的老根——这是生命的两极,是两种最富有弹性的、最有灵性的端点。”(中国民族报:郑茜《纯美》)以草原音乐、传统蒙古族文化为依托的广播剧《草原童谣》也因此具备了古老草原的天然、清澈与纯净。     

  孩子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希望通过本剧能有更多的人继续关注、关心和关爱这些可爱的孩子,扶植、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让那些在草原各民族中流传千年,却濒临消失的草原童谣继续传唱下去。

责编:李奕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