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台 温燕霞
那天我正在开会,忽然收到一条朋友发来的短信,说是报纸上登了广播剧《重返鄱阳湖》获奖的消息,我那颗悬了月余的心终于放落下来。我像历经艰辛之后获得丰收的农民一样,乐滋滋地向台领导报告了这一喜讯:我们的广播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了!那份快意,如同考试合格的小学生。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一直处于忧虑之中。近年全国广播剧的整体创作水平大有提高,优秀剧目层出不穷,在各台纷纷进京录制,演播、音效、制作水平接近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一部广播剧脱颖而出,这事儿挺费心神。因为目前国内广播剧的竞争已经超越了早期的形式之争和演播之争。几年前也许一部戏形式新奇些、制作花哨些就能博人眼球,但现在不行了。现在的广播剧界尤如一座春天的百花园,每种植物都在开花,只是单纯的一朵花已经很难引人注目、更难博得满堂喝彩了,我们必须让花朵结出鲜艳、奇特、芬芳、甜美的果实,或者从栽种树苗的那一刻起就让它卓尔不群,否则无法冠压群芳。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已上升为文化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即创意、题材的竞争。这就给广播剧生产过程中的前端执行者——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客观情况而言,目前中国的广播剧很大一部分是编辑的艺术。与影视剧自发来稿满天飞的情况不同,广播剧没有自发来稿,作品基本上由编辑提出选题,有时甚至提出写作思路后请对路的作者执笔创作,然后请合适的导演及演员班子再进行录制。好的编辑就如同一位优秀的园丁,从广播剧的艺术种子抓起,一直到果实到手才能松一口气。每届三部戏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随着评奖届数的增多,未被开垦的题材处女地越来越少,而本土化、地域化、创新性、原创性一直是江西电台广播剧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已从以前五届的七部获奖作品中得到了印证。纪实广播剧《袁庭钰的故事》、童话剧《神羊峰》、神话剧《大禹的传说》、历史剧《正气歌》、外国题材剧《马克思的一天》、红色题材剧《铁窗英魂》、关注爱滋病患者的广播剧《三个人的学校》以及这次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重返鄱阳湖》,每一部剧在选材前我们都进行过分析比较和筛选,然后再作出判断。这一过程虽不能用披沙捡金来比喻,却也颇费琢磨。
作为“五个一工程”的项目之一,广播剧属于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看重广播剧是因为它耗资较少,而取得的荣誉与重量级的电影、电视剧等同;经济大省重视广播剧则出于“一个都不能少”的心理。所以这些年广播剧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其增长、上升的势头都可用“稳、准、狠”来形容,竞争的激烈程度出乎外人的意料。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遵循我省广播剧选材的上述几大原则的前提下开拓新题材,力争在高手如林、佳作如云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胜数,这确实是个颇有难度的挑战。自第十届五个一广播剧工程评奖后,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平常对题材也比较留意。2007年底,我买了一本有关三峡移民的书,看后夜不能寐,为移民们舍小家保大家的情怀感动,更为那些为完成移民工作而默默奉献的各级干部而感动。看上去简单的移民工程实际交织着爱与恨,浓缩着情和忧,既有小我与大我的交锋,也有卑鄙与高尚的较量,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故事的题材尤如沃土,可以栽培最奇瑰的想象之花,我当时心里一动,觉得这是一个改编广播剧的好题材。
于是,我向龚邦国台长作了汇报。在电视台工作多年,主创的理论专题片荣获过多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的龚台沉吟了一会儿说,这个选题不错,但是如果我们把笔墨放在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点上可能会更好。这是我们的本土题材、是我们的优势啊!
那一刻,我是颇为羞愧的。羞愧于我对鄱阳湖的漠然,羞愧于我对省情的无知,因为龚台的这个建议无疑比我的选择要好。江西人写江西戏,一则天经地义,二来也是我以往选材时的一贯原则,这次怎么糊涂了?
我遽然一惊,立即修正思路,开始寻找、收集有关鄱阳湖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相关材料,然后于2008年3月二次赴鄱阳湖周边地区采访。
那个春天很寒冷,鄱阳湖以一种萧瑟的姿态迎接我。我们在鄱阳县水利局、移民建镇办等地开了几次座谈会,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当我迎着刺骨的寒风深入湖区采访,置身于干涸的湖滩,目睹移民后那些废弃的村庄,走进那些倾尽农民心血、建设得牢固美观、因无人居住而日渐颓败的农舍时,我热泪盈眶,为那些迁走的农民、为这些不知人事的建筑而感叹,当然,更多的还是感动。
为了恢复鄱阳湖湖区面积,还鄱阳湖一个较为天然的面貌,1998年特大洪水后,江西省委、省政府在鄱阳湖实行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政策,短短的几年内即将鄱阳湖湖区面积恢复到880平方公里,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与水争地到大规模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更是江西省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我想,附丽于其上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应该是鲜艳夺目的奇葩。
可是,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题材,着重线性叙述的广播剧表现手段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重现湖区人民从改天换地、向湖要粮到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天人合一的历史过程及其转变与壮阔呢?为了确保剧作的质量,我们决定请全国著名剧作家瞿新华老师出任编剧。瞿老师的作品多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是个态度认真、才华横溢的作家。接到邀请后,他坚持要去湖区采访,这样我便陪他再次深入永修、鄱阳等地进行细致的采访,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剧本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由于题材宏大,时间跨度长,我们该如何创作才能既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及其带来的深刻警醒,又能生动体现党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科学发展决策,还能反映出湖区人民与鄱阳湖之间的爱恨纠葛,同时让听众获得美的艺术享受?这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技巧,还需要作者有独到的审美与恰到好处的逆向思维,否则很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如此宏大的叙述。好在瞿老师创作经验丰富、思路开阔,他决定从小人物的故事入手,通过小人物在大背景下发生的命运变化及他们的情感经历,立体、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变革与人物命运的跌宕。瞿老师巧妙地设置了“三段式”剧情结构,每集表现一个人物,通过展现爷爷白山、父亲白水和孙女白鹭三代人的命运,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湖区人民从战天斗地、围湖造田到1998年特大洪灾过后,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根治水患的指导方针,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强烈、鲜明的矛盾,丰满、鲜活的人物,跌宕、生动的情节,完成了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戏剧呈现。
为了在制作前消灭剧本中的硬伤,让一剧之本更加成熟、基础打得更加牢固,在龚台的亲自组织下,我们先后召开了二次剧本研讨会,认真地听取了各方专家的意见,又与作者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双方达成了共识。结合有关专家的审读意见,瞿新华老师几易其稿后,立意高远、结构巧妙、充满戏剧张力的广播剧剧本《重返鄱阳湖》终于诞生了。
《重返鄱阳湖》以女作家温燕燕在鄱阳湖的采访过程为主线,通过女大学生白鹭和爷爷白山、父亲白水三代人在鄱阳湖边围湖造田、建设家园、保护家园,最后反遭自然报复的故事折射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使听众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感悟到人和自然是互为依存的有机体,必须和谐相处才能保护环境,在科学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的深刻道理。整部戏脉络清晰,剧情精简得当,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丰满,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较好地诠释了适应生态规律的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主题。
剧本的最终确定,为广播剧生产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但这并不表明就一定能够生产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作品。要使作品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演播和录制工作也非常关键。为了确保《重返鄱阳湖》的艺术品质,我们启用了一流的导演、演员、一流的录制人员,在录制中对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从导演细致的案头工作,到演员的选择,从编辑与作者的沟通,都体现出这种艺术至上的精神,在录制现场,鄱阳湖区几十年的变迁浓缩在各种不同的声音里。旁白、对白、笑声、哭声、喊声、锣声,导演和演员一块儿努力,拟音和录音员共同协作,每个人都在用心地演绎着自己心目中的角色。演幼年白鹭的演员开始时老入不了戏,导演几经启发后终于找到了感觉,所有的戏一气呵成,可回放时她自己有些不满意,要求重录,认真得令人感动。旁白的演员也一样,她克服年轻演员的稚嫩,在老演员的帮带下一遍一遍地找着感觉,终于用声音塑造了一个初出茅庐,对家乡对社会有着诚挚热爱的白鹭,较好地传达了作者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男、女主演更是多次泪洒录音间,让我也跟着潸然……录音和拟音也毫不懈怠,经常主动要求返工,合成时也是如此,片头朝阳初升白鹭齐飞的一分钟戏就花了我们近一天的时间,直到语音、音效和情绪丝丝入扣了,大家才点头通过。这样一支阵容强大、责任心强的演播录制队伍,无疑为广播剧《重返鄱阳湖》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的声音艺术,需要将语言、音响和音乐等各种因素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突出地体现出广播的特点,让人们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为了使广播剧《重返鄱阳湖》的音乐与内容完美地结合,更加深刻地体现广播剧所表现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阐述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导演特别邀请了国内优秀的作曲家,专门创作了几十段适合于该剧的专题音乐。考虑到作曲家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湖区生活不熟悉,我们向作者提供了鄱阳湖采茶戏、江西民歌等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素材,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音乐中,并请乐团进行演奏,力求还原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以突出鄱阳湖浩瀚的胸怀和湖边如画的美景,凸现出人类与鄱阳湖之间的相互依存。《重返鄱阳湖》的专题音乐因为糅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江西小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深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情深处催人泪下、紧张处使人心悬,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渲染了剧情,为“台词”这朵红花添了明媚的“绿叶”。剧中为女主人公设计了“叶笛”作为传情的道具,导演和曲作者初时不知该如何去设计叶笛的音质。他们多次和我们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又与拟音一起调试了十多种效果,终于合成了一种与剧本情境贴合的叶笛音质,当剧情徐徐展开时,丝线一般贯穿其中的叶笛便时而幽怨、凄婉,时而苍凉、悲壮,时而欢快、昂扬地在我们耳边响起,让我们的心随着悠扬的叶笛、和着轻轻的涛声飘向远方,在声音营造的绝美意境中徜徉、流连,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主人翁所处的世界,与鄱阳湖同呼吸、共命运……
功夫不负苦心人,《重返鄱阳湖》2008年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六套频率播出后反响热烈,许多听众来电来信要求重播。在听评会上,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该剧,一致认为《重返鄱阳湖》主题重大,形象鲜明,制作精良,它不但浓缩了鄱阳湖40年的发展历史,在大背景下展示了三代小人物的命运,微言大义,还寓教于乐,以艺术的手法诠释了适应生态规律的科学发展观,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