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播歌选 > 广播歌选 > 卷首语

央广网

戏如人生

2015-04-16 13:44:00 来源:

  戏如人生

  平果县委调研员  农敏坚

   到田林。走进中国壮剧之乡,走近田林壮剧,感受更多的是那些戏里戏外的“人”。

  见到壮剧第十代传承人闭克坚老人,听他说:演戏就要入戏,入戏要有演技,演技要不断练习,练习要付出心血。演戏演戏,演的是“戏”,“说”的是人生。他这几十年,也是壮剧的一个缩影。

  戏比作人生,有悲欢离合,有顺处也有逆境。作为一个源自民间的少数民族戏剧,壮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次面临传承的危机。壮剧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几百年来就历经成形期、发展期、全盛期;近几十年有“文革”冷落期,现在的恢复振兴期。引领壮剧一步步艰难前行的正是那一代接一代的台师——壮剧的传承人们。

  田林县旧州镇那度村人杨六练,乾隆三十年,是他在旧州街上搭起二丈宽的舞台,演出《一块宝铁》。他用四川的搭台戏改造当地的地台戏,从此旧州的地台戏转型搭台戏,开创了如今田林壮剧的先河。

  旧州镇央白村黄永贵,8岁开始读书,自幼热爱壮剧,23岁赴南宁应考时,为邕剧所迷,弃功名于不顾,天天看戏学戏。三年后学成,回到田林,在央白村里组织“万和班”,仿唱邕戏。因唱腔与道白与壮剧不同,演员学不好,群众听不懂粤语,为适应群众需要,他不照搬邕剧那套,只把邕剧的精华融入壮剧之中。在黄永贵之前,壮剧只有文戏没有武戏,他教会了武打。壮剧以前仅拉四把二胡,他引进了打击乐和扬琴伴奏;壮剧唱腔多是落板,他改成起板;各种行当的表演程式以及步法,经他提炼之后,技艺大为提高,特色更加明显。壮剧艺术的传承无法用语言、符号、音符表达清楚,只有师傅的言传身教,徒弟才能学到真本领。壮剧文化传承人不仅承载着壮剧文化悠久的传统,更承担着把精湛的技艺传给后人的历史责任。说到历史责任,还不仅是戏里人之事。

  岑毓英,当地人不说他封疆大使的正事,也不说他“琼林宴会君先到”的轶事,只说他在家乡举办滇、黔、桂数十台土戏会演的实事。当年的这一盛事,一直认为是百年壮剧发展不可逾越的全盛期颠峰。

  现在看来杨六练的创新、黄永贵的兼容、岑毓英的融合,让田林壮剧延续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面对当前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引起壮剧的再度“冷落”,有识之士提出了系列保护措施,如保护传承人、壮剧内容的创新和壮剧进校园等等。更多的人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强调演壮剧的说壮话和听壮剧的懂壮语,认为壮语是壮剧的基石,没有壮语就没有壮剧。从源头来保护壮剧,就要提高唱戏和听戏人使用母语的自觉性,自保母语,传承母语。说民族语言的前途,往往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前途。壮语的有效保护事关壮剧的前途,也事关壮族文化的前途。这想必不无道理,因为戏如人生呵。

编辑:刘敬敏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