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播歌选 > 广播歌选 > 对话音乐人

央广网

德艺双馨“二度梅” 著名婺剧演员陈美兰小记

2015-04-16 13:30:00 来源:

  文/王晓明

  一处小小的江南庭院,一片洁白如莹的初春瑞雪,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我走近了陈美兰,这个著名的婺剧表演艺术家。

  她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甜美的笑容里带有几分腼腆,江南的早春令人如痴如醉,身后的院子里有几树腊梅正在雪地里傲然怒放。那一瞬间里我有些恍惚,只觉得那些梅花已经奇妙地和她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一时间分不清哪是梅花,哪是她……

  呕心沥血“二度梅”

  婺剧是浙江省仅次于越剧的第二大剧种,充满江南戏剧柔美典雅的韵味。可跟着父母在北方军营长大的陈美兰,小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家乡的戏剧,直到14岁随转业的父母回乡,才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奇妙的剧种,从此一见如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那年她瞒着家人偷偷报考了婺剧训练班,开始了与婺剧艰辛漫长的生命之旅。

  当时正值我国传统戏的低潮时期,家人担心她未来的前途,加上16岁又错过了“童子功”最佳的练功年龄,因此学艺初期,陈美兰常常感到分外艰辛困苦。不过从小争强好胜的她记住了老师“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导,也认定了古人“笨鸟先飞”的道理,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清晨,当大多数同学还在甜甜的睡梦里时,她已经早早起来练唱喊嗓子了;晚上别人都已熄灯休息,她仍在练功房里跌爬滚打。即使躺到了床上,心却还在舞台上欢腾,不时琢磨着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的细节处理。为了练好腿功,她天天在腿部绑上两个沙袋,走到哪里练到哪里。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为她打下十分坚实的基本功底,却也落下了一身的伤病,整个人仿佛变成了一个“小气象台”,一遇刮风下雨,身体就会感觉不适与疼痛。但她却照旧乐此不疲,把枯燥重复的练功当作了自己每日必修的功课,职业生涯中的一种乐趣和享受。前几年单位体检,医生提醒她已经患上了哮喘症,运动强度稍大就会发作,有时甚至演出中途就气喘得厉害,但陈美兰却总是咬牙坚持,直到演出结束后才匆匆地服药。

  演员从艺不但要苦练还要讲究巧练,要从生活与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吸收借鉴。陈美兰十分注重学习,是抓紧一切时间、机遇,虚心地向前辈艺人、同行及老师求教。她不仅注重本剧种的继承延续,还注意向外地剧种学习借鉴,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费赴外地观摩兄弟剧种和其他艺术门类,从中吸取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技艺与学问。

  在婺剧表演艺术家葛素云悉心传授下,她的开学戏是《辕门斩子》,凭借英武亮丽的扮相、婉转入情的唱腔而一炮打响,学艺第二年就获得了浙江省优秀小百花奖。老艺术家徐汝英和楼敦传又教她学习折子戏《拷打提牢》,其他老师也看中了她,分别给予热情施教,使她在很短时间内就脱颖而出,先后在《穆桂英》《三请梨花》《奢香夫人》《十三妹》《仇大姑娘》等几本大戏中出任主角。

  1984年陈美兰从艺校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婺剧团,又拜著名的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为师。郑兰香素以唱功闻名梨园,经过她不遗余力的指教,陈美兰的唱功有了很大提高,为她今后在艺坛上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85年团里为参加省戏剧节开排《白蛇前传》,陈美兰被选中扮演“小青”。可小青终究只是个配角,该怎样表演才能既让观众叫好,又不抢主角白蛇的戏份呢?经过反复的思索尝试,她决心要充分发扬婺剧“文戏武做”的独特传统,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容纳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长处。为此她与来团指导的舞蹈老师多次交流探讨,决定要采用一些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来艺术地反映小青的心境,以与白蛇的表演相呼应。为此她们共同设计了十几组造型,然后从中选中六七组在合适的情节推出,一改以往小青在白蛇演唱时只能愣愣站在一旁的尬尴状况,使整个舞台表演丰富多彩、高潮迭起、美不胜收。

  有句古老戏谚说得好,“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要细致地在舞台上传递角色情感,演员必须十分重视眼睛在传情表意中的作用,努力让自己的眼睛充分入戏,时而温情脉脉柔情似水,时而激情四射咄咄逼人,这样才能把小青纯朴善良、敢爱敢恨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陈美兰经过反复设计,把这一想法充分诉诸表演,为自己的舞台形象增色不少,也成为她以后表演中为人称道的一大特色。

  《白蛇前传》在浙江省汇演中引起轰动,不久后又进京演出,陈美兰扮演的全新小青形象一炮打响,在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取了这朵让全国万千戏曲演员魂牵梦萦的亮丽鲜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沿着艺术小径一路攀登,30余年来陈美兰在舞台艺术长廊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英姿勃发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爱憎鲜明的西域昆仑女,深明大义的才女柳彦卿,娇羞扭捏、思凡心动的小尼姑,嫉恶如仇、锋芒毕露的小青,善良悲苦的洪苏秀,还一人兼演仁慈厚道的哑巴父亲和天真活泼的瘫女李美娘……

  对勇于攀登的人,路边的风景总是越来越壮丽,在2007年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的名单上,陈美兰又光荣地成为“二度梅”获得者,实现了婺剧“二度梅”零的突破,成为古老婺剧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演员。

  谈起闯荡艺术海洋的心得体会,陈美兰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台下十年功”其实还远远不够,一个优秀演员需要奉献的,绝对不是什么十年,而是需要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时光,包括许多被旁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伦之乐与情感。为了自己心爱的艺术,几十年来她舍弃天伦之乐,没有时间去尽为人之女的孝道,反而需要父母为她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她舍弃了作为爱人的许多,为艺术多次推迟了婚期,好几次婚礼已经筹备好了,却因为重大演出只能一次次推迟,直到33岁那年才结婚。为了艺术,她舍弃了作为女人的许多爱好与享受,甚至舍弃了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许多乐趣,例如不敢享受太多的美食、饮料,也不能像别人一样化妆美容。这些年她随剧团走遍全球五大洲,可是每到一地总要先集中精力准备演出,只有在演出任务全部完成后,才能随团去参观游览一下,因此与许多世界著名的风景点擦肩而过,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事业成功了,但陈美兰却越来越感觉到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不能陪伴,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许多应有的关怀与呵护。“戏比天大”,在陈美兰心目中,一个为艺术献身的演员,就像听着军号声奔赴前线的战士一样,誓必要舍弃自己生命中的许多美好,用自己的不易,去换取广大观众的愉悦与幸福。

  德艺双馨是根本

  自从第一次“梅花奖”蟾宫折桂,陈美兰又接二连三荣获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艺术殊荣,然而时刻珍藏在她心底的,却不是这些金光灿灿的奖状与奖杯,而是普通观众对她的喜爱与真情。她十分看重的是那个由中宣部、人事部和中国文联联合授予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她没有向我讲述颁奖时那些盛大的场面,兴致勃勃回忆着的全是那些与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朝夕相处的难忘经历:一次去农村演出,她登上一个简陋的乡村草台,只见一片黑压压望不到边的人群拥挤在台前,震耳欲聋的呼喊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我们要陈美兰上场,我们要看陈美兰的戏??”

  原来此刻拥挤在台前竟然是四村八乡专程赶来看她演出的戏迷!滚烫的泪水顿时从陈美兰眼中夺眶而出,心底的激动一时难以用言语表达。这些来自普通观众的厚爱从此包围着她,激励着她,让她不再把获奖作为自己努力的唯一目标,而是当成了一种鞭策、一种警示、一种动力。她决心要以感恩的心态去报效戏曲、报答观众。像一朵真正的梅花那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为艺术的原野传递更多春天的信息。她觉得,这才是一个演员必须坚守的“艺德”。

  因此,尽管已有一身伤病,陈美兰依然坚持上山下乡演出,每年至少要在乡村基层演出一百多场。她的身边总是带着自己那只使用多年的化妆包,包里除了一些油彩粉底画笔之外,还有两样药品,金嗓子喉片和舒乐安定,以防止常常突然发作的伤病。她也仍然会提前寻找一个尽可能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坐下来一边化妆一边进入角色,以便尽量让观众们满意。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巴黎、东京演出,还是在偏远闭塞的乡村草台;无论台下是中央领导和外宾,还是普通的农村观众,她的演出态度始终一样执著、一样认真。

  2003年春节期间,陈美兰正在杭州参加浙江省政协会议,团里打来电话,说义乌演出点的观众听说团里刚获得国家大奖的新编历史剧《昆仑女》有“农村版本”,强烈要求她能亲自前往演出。对于她来说,观众的要求就是至高无上的命令。因此会议一结束,陈美兰用面包和矿泉水简单填了下肚子,就匆匆驱车赶到演出地点。那晚演出倒数第二场时发生了意外:她和另一位演员正紧张开打时,左眼角突然被对手的刀尖划破一道不小的口子,鲜血立刻流了下来。前排观众一时愕然,纷纷呼喊“别演了,别演了!”当地领导也登台让她赶快去治伤。可看着满场不肯离去的观众,陈美兰只简单处理一下,便闭着一只眼睛又忍痛登场,直到把戏演完,才在同事和戏迷们护送下去医院治疗。

  还有一次在农村演出《梦断婺江》大戏,因为临时搭建的草台不平,演到第二场时她不小心从平台跌落,脚筋韧带意外撕裂了。虽然剧痛钻心,她仍然咬着牙坚持把戏演完才连夜去医院救治。接诊的医生连声感叹“不可思议”, 并嘱咐她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半月。同伴们继续披星戴月穿村走乡,陈美兰在家里如坐针毡,不到一个月,她又坚持随剧团一起去了演出现场。那天晚上,当听到台下又响起“我们要看陈美兰”的呼喊声时,她再也按捺不住,让先生背着她登上舞台,拄着拐杖、缠着绷带和观众们见面,在满场惊呼声中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清唱。半个月后又不顾医生劝阻,提前登台照常投入演出。

  那年金秋十月,陈美兰参加完党的十八大会议刚刚到家,顾不上休息就立刻马不停蹄赶到汤溪镇上境村参加演出,并现场向演职员和村民们传达十八大精神。第二天又给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及社区居民作十八大精神宣讲。翌日又赶往演出一队的演出地孝顺镇上傅皮村参加演出,为观众献上了经典剧目《辕门斩子》。演出一结束,立即登台向演职员和村民传达党代会精神,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参会感受。

  在坚持面向农村为民演出的同时,陈美兰仍孜孜不倦地坚持艺术进取与攀登,坚持勤学苦练提高自己的演技与创新能力。她始终觉得,只有坚持精品创作,剧团才能出效益、出人才,剧种才能得到振兴与发展。

  愿做春泥更护花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舞台上认认真真唱戏,舞台下诚实守信做人,陈美兰如今担任着金华市人大常委、省剧协副主席、市剧协主席等多个社会职务,公务活动繁忙,却始终在剧团里把自己放在普通演员位置上,从不搞半点特殊,在角色安排上虚心听从导演指挥,从不挑挑拣拣,既演主角,也演配角。

  在剧团同事眼里,陈美兰始终只是他们中间一个普通的成员,是背着铺盖卷和他们一起跋山涉水、一起自带碗筷在农家就餐的伙伴战友。冬日里寒风袭人,大家一起顶风冒雪,在设备简陋的草台上彻夜献演、在四面通风的农舍中一起打地铺。夏日里高温难耐,大家一起在几乎要让人窒息的江南酷暑中粉墨登场,汗流浃背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传奇。

  旁观者清,二位素不相识的外地媒体记者先后深入采访,写下的却是惊人相似的评语:

  “陈美兰从艺几十年,但她身上至今保留着最初的单纯,这在演员当中非常少见。她从未烫过头发,从未打过‘老K’。和她接触,你会感觉她像个小女孩那样单纯的快乐。有人笑她‘名字一个不记,台词一字不漏’。”

  “舞台上陈美兰以俊美的扮相、柔美的唱腔、细腻生动的表演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生活中的陈美兰以谦逊、宽厚、纯朴、善良的品行感动着同事和戏迷。”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的传承人,陈美兰未雨绸缪,又自觉担负起培养婺剧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她觉得一个剧种的发展,光靠一代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更要靠一代代后来人共同积累研究。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开始考虑培育新秀、让婺剧后继有人的问题,决心使自己成为一架“人梯”,让那些后起之秀踏着自己的脊背,加速走向艺术的更高峰。

  青年演员杨霞云的武功底子非常扎实,为人踏实勤奋,但唱功比较薄弱。陈美兰就每天清晨督促她一起练嗓子,耐心地教她如何发声、如何运嗓、如何运用唱腔塑造人物性格。每次排练时手把着手,毫无保留地亲自指教传授,有时演出前还亲自为她化妆,一面化妆一面给她说戏。

  杨霞云很快脱颖而出,接连获得浙江省“新松计划”戏曲青年演员大赛第一名和首届浙江戏剧金桂奖。2013年7月由陈美兰担纲执导的青春版《穆桂英》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她又主动推荐杨霞云担任主演,让她和其他六位主演都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她还力挺杨霞云在上海举办了个人表演专场,使她一举登上了上海“白玉兰奖”的榜首,并在浙江省“金桂奖”评选中名列前茅。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另一位学生楼胜也迅速成长为团里的“台柱子”,佳绩连连,在前不久上海“白玉兰奖”中又再次获得大奖。

  陈美兰的另一位学生黄曼婷来自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由赣剧改学婺剧,经过多年的培育指导,她不仅连续当选为共青团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还多次获得了省婺剧节、婺剧基本功大赛的金奖。

  几年来,由她领衔的“陈美兰创新团队”着重选拔培养一批二三十岁的艺术新人,加速形成婺剧艺术阵容的梯队方阵。目前她的学生已经涵盖了四十多岁和二十多岁以及艺校学员等几个年龄段。

  目前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人才储备充足、梯队结构合理、青年演员茁壮成长,包揽了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的头几名,正在成为婺剧界大有希望的新一代。

  当我结束采访的时侯,抬起头,一片金色斜阳正将不远处的腊梅装点得格外美丽,让我依然很难分清哪是梅花哪是她。对了,陈美兰不就是一株幽然怒放的梅花吗?而那些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馨香,分明就是她美丽的艺术人生在轻舞飞扬!

  (作者系金华市文联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刘敬敏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