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全国农村业余演出调演,我和神木合作的《兄妹赶集》被选为进中南海演出的节目,邓小平等中央首长观看了我的演出。
1983年榆林地区组建民间艺术团,我就成了团里的一员。我跟随这个艺术团,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瑞士和东南亚等国家演出。近几年除了演出,我主要是在本地大专院校讲点课,更好地传播陕北民歌文化。
我的天赋就是陕北那块土地。云南的山里养育出来的是"哩哩"音,江南的水乡产生的是丝竹,而陕北的黄土地造就了我的天赋。我是真正爱陕北民歌的,我把民歌当作我的事业去追求,而很多人只把唱歌当成工作,这样是唱不好歌的。
谈陕北经典民歌
陕北人唱陕北民歌是没有任何拘束、任何顾虑、任何功利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场合,想唱就唱,唱生活、唱劳动、唱苦难、唱爱情、唱山唱水。陕北民歌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类。传统民歌主要指那些世代口头流传于陕北人民中间,土生土长的民歌;我们称"山曲"或"酸曲"。像山曲、酒歌、二人台、揽工调和劳动号子,以信天游和小调最多见,有《黄河船夫曲》《兰花花》《走西口》《赶牲灵》《五哥放羊》等,新民歌则主要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多以描写红色革命为内容的歌曲。比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等。
信天游也不能代表陕北民歌。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格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信天游最大的特征是看到什么唱什么,"十个人唱十个样",于是又叫顺天游。我是这样理解信天游三个字的:信,信手拈来;天,海阔天空;游,随处可游(游到哪儿算哪儿)。就像我们把各地民歌叫山歌一样。信天游,在安塞、绥德、米脂一带叫山曲,在神府一带叫漫瀚调、爬山调。民歌手们可以随心所欲,托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马由缰地唱出来。在山野里唱,给大自然听;在崖畔上飘荡,给树木花草听,让她随风游走。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