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1988年7月,在部队服役近40年的陈荣超,从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大队政委岗位退休了。一天夜里,电视中播放了“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大眼睛小女孩渴望上学的画面让他夜不能寐反复思量。他和老伴商量着要在有生之年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他感到参与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兴教,是回报党恩回馈社会的好办法。2000年10月,陈荣超、杨玉仙用10年积攒的20万元为启动资金,在雅安捐建了第一所“晨阳希望学校”。对于老两口来说,余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把捐资助学一直做下去。
从健步如飞到步履蹒跚,陈荣超夫妇数十次跋山涉水赶赴学校,看望师生、关心孩子们成长。他们坚持捐资助学20年,累计捐资110余万元,在四川、内蒙古建立了2所希望学校,为老区、山区、灾区的35所学校捐建爱心书屋,先后资助4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这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强烈的宗旨意识、一名老军人的优秀品质、一名老干部的思想境界。他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先后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入选“2009年度中国好人”,荣获“2013北京榜样”称号。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陈荣超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夫妇长达数十年捐资助学之路的真实写照。
图片摄影:毕迎春 樊 松
编 辑: 邓支悦 樊 松
监 制: 卢 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