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近年来,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发展茶叶、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已走出一条独具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为了讲好福建产业富民故事,传播八闽乡村振兴声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央广网福建频道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调研采访,从11月16日起推出“乡村振兴看福建|特色小镇的产业富民故事”系列报道。

“和暖如春意欲融,嘉池山上鼓东风;东西犬岛波涛外,南北竿塘烟霭中……”上世纪60年代,70高龄的一代文豪郭沫若来到连江县黄岐镇,站在嘉池山上,遥望东海的点点渔帆与彼岸的马祖列岛,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黄岐“海上牧场”(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连江县是福建省重要的水产大县,是著名的“鲍鱼之乡”与“海带之乡”。连江所辖的黄岐镇是祖国大陆地区距离台湾马祖最近的地方,最近处仅8公里。

如今,郭老的古体诗《在黄岐》被镌刻在嘉池山半山腰的招手岩景区,从景区俯瞰黄岐镇,红色穹顶为主体色的楼群呈半圆形将福州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渔港——黄岐中心渔港环绕,渔港内舟楫纵横、光影如画。

从资源、资产到“资金”

被誉为“福州小香港”的黄岐镇,伴海而生、因海而兴。

黄岐盛产大黄鱼、石斑鱼、鲍鱼等30多种鱼类和海带、扇贝、牡蛎等海产品。作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水产养殖和捕捞业一直以来都是黄岐镇渔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滩涂“寻宝”(央广网发 程庆雄摄)

1978年出生的程庆密是黄岐镇大建村的鲍鱼养殖户,每天拂晓前他都要早早出海,将一箱箱鲍鱼从海水提升到木排,然后喂食海带与龙须菜。为了避免鲍鱼受到阳光暴晒,9点钟前他要将鲍鱼箱重新沉回海中。

“一共7排,养了4000多箱鲍鱼,以皱纹盘鲍与绿杂两个品种为主。单排可以产出6-7千斤,年收入大概20多万。”程庆密表示。

从事鲍鱼养殖10余年来,除了鲍鱼价格的一路走低,最让程庆密焦虑的是资金难题。由于鲍鱼育成时间长达一年多,导致养殖的时间成本与人力、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回收周期颇为漫长。

2019年,程庆密的难题得以化解。在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力推下,当年2月,大建村首批50位鲍鱼养殖户领到了水域滩涂养殖证,黄岐镇在福建省率先开展个体鲍鱼养殖户颁发养殖证试点工作。

大建村养殖户程庆密已从事鲍鱼养殖10余年(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养殖证的颁发是黄岐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举措,该证实现了四个用途:养殖户的“身份证”——告别了无证养殖的历史;海域使用金的“凭证”——养殖户办理此证需缴纳海域使用金;鲍鱼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追溯到鲍鱼原产地、养殖户等信息;金融政策的“凭证”——养殖户可凭此证获得更多惠农贷款。

凭借这本绿色的《水域滩涂养殖证》,养殖户可向中国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最高可贷30万元,限期3年,利率低至4厘。

中国农业银行黄岐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建村鲍鱼养殖户约170户,目前农行已为大建村的140户鲍鱼养殖户发放贷款2200多万元。2021年8月,农行授予大建村为信用村,给予利率优惠等政策倾斜,并在大建村设立惠农通服务点,以金融“活水”助力鲍鱼养殖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个渔村的变迁

青山石屋旁,碧海蓝天下,彩色浮球沿着海岸线向海洋深处不断延伸,蓝橙相间的软排与木头搭建的硬排排列整齐,一圈圈黄色塑胶的养鱼网箱在海面铺陈,色彩缤纷,宛若“海上牧场”。

黄岐镇全景(央广网发 程庆雄摄)

——这是连江县黄岐镇大建村、一个渔村的海洋产业画卷。大建村以养殖鲍鱼、牡蛎等为主导产业,作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从“路静默,海不语”到如今的“连江鲍鱼养殖溯源第一村”,大建村坚持党建引领,紧抓乡村振兴契机,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经济样板村的华丽转变。

大建村乡村振兴服务站是福州市首个乡村振兴服务站,服务站共设金融保障组等五个服务联络组。

“全村500多户居民,有200多户养殖鲍鱼、牡蛎,海域面积200多公顷,目前鲍鱼年产值达1.8亿,养殖户年均收入可以达到15到20万元……”在大建村乡村振兴服务站,村委会主任方志林用数据勾勒出全村的养殖业情况。

近年来,大建村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先后建设了公园、码头、入村公路与文化长廊,群众生活水平与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即便如此,方志林还是有些遗憾,由于村里的年轻人更希望出去打拼,而不愿接过父辈的渔排去从事辛劳的养殖业,未来的产业升级迭代可能会受到影响。据悉,大建村全村不到2000人,其中有100多人先后漂洋过海到了遥远的南非、阿根廷等国创业、打工。

为了做强大建村的产业,大建村将扩展海域,提供给鲍鱼养殖户更多的发展空间,增加户均收入。后期将结合“海上牧场”,创新发展文旅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垂钓,向游客展示从育苗到培育、养殖鲍鱼的全过程。

渔船、渔排相映成趣(央广网发 程庆雄摄)

打造“海洋经济特色小镇”

古石村位于黄岐镇东北部,依山而建,面朝大海。村落始建于1713年,整个村庄有近百幢古石屋,其中不少是百年古屋,是连江少数保存完好的石头村落。

走进古石村,除了独具一格的石屋,还有古隧洞、古井、古厝等多处人文景观,从观海平台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马祖列岛。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古石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福州地区一个著名的小众网红旅游景点,成为福州市十大乡村旅游点。

黄岐镇镇长王海峰告诉记者,黄岐镇将结合文旅产业把包括古石村在内的东部地区打造成渔港旅游经济区,而黄岐镇的环港大道、西部地区将被分别打造为商贸经济区和渔港工业经济区。

黄岐镇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漫长,岛礁棋布、港湾众多,加上曾经的海防前哨,使得黄岐镇拥有众多极其独特的滨海旅游景观、历史传统聚落、战争遗址遗迹和民俗风情。

海上牧场巍巍壮观(央广网发 程庆雄摄)

“挖掘黄岐的旅游潜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黄岐亲近大海,拥抱马祖,打造海洋经济特色小镇。”这是王海峰的“黄岐构想”。

除了对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开发,黄岐镇亦将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这两大支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摆上案头。

下一步,黄岐镇将祭出多项措施:一是重新组建海兴渔业船舶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将全镇登记在册的近291艘大中型船舶纳入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发起成立鱼丸鱼面行业协会,将分散的近30家鱼丸鱼面手工作坊纳入集中统一管理,引导黄岐鱼丸鱼面生产上档次上品牌上规模;三是以乡村振兴服务站为依托,不定期邀请省市水产养殖专家亲临养殖海区授课指导,不断提高渔民抗风险能力与鲍鱼养殖品质。同时积极引导养殖大户及时掌握四季养殖时令,为鲍鱼迁移山东、防抗台风和赤潮风险等方面提供有力服务支持。

未来,黄岐镇将乘着“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的东风,将渔业与文旅产业深度结合,让渔民端着养殖的“金饭碗”,同时还能吃上“旅游饭”。(严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