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福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期间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扶贫的福建实践

云霄县地处福建东南部沿海,是原中央苏区县,县域总面积1166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有19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约43万人,是中国枇杷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城。近几年来,云霄县致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全县3139户10397贫困人口、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稳定脱贫,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如期摘帽。

据介绍,云霄县坚持特色化思路发展农业,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引进种植高优品种,培育形成了水果、蔬菜、茶叶、淮山、食用菌等5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云霄县坚持工业化思维做大农业,积极引办51家食品工业企业,建成总投资38亿元的富佳宝食品科技园,形成了农产品“种、加、包、储、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坚持融合化理念发展农业,精心打造生态旅游路线,举办自由采摘、美食节等活动,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实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有的还做起家门口生意。据初步统计,云霄县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2亿元、比2015年增长3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1元、比2015年增长53.6%,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

“十三五”期间,宁德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宁德提出的“扶贫先扶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提升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等重要论述,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

据悉,宁德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龙头带动、能人引路等10种扶贫模式,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推动。针对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宁德市通过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累计为贫困户贷款9.1亿元、覆盖率达56%,平均每户落实信贷资金3-5万元不等。针对自主发展产业缺少经验的,宁德市则引导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农户”“定制种养”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十三五”期间,共有400多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带动贫困户。针对农产品缺少销售渠道的,宁德市就发动干部、单位、工会和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利用“朋友圈”“亲友团”帮助打通销售渠道。仅寿宁县“下乡的味道”平台,就带动198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宁德全市共有2090名驻村第一书记、蹲点干部和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推进乡村振兴,这几年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到目前为止共选派388名具有乡村情怀、工作经验丰富的临近退休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龙岩连城县宣和乡从党建工作的职能和特点入手,把党建工作进一步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文旅融合”,自2012年起,宣和乡培田村恢复并创新了春耕节传统庆典活动,立足乡土、面向世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城乡民众来这里体验传统的生态农耕,领略客家耕读文化的魅力。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带领村民、贫困户开办家庭农场、家庭旅馆、农家乐,指导土特产的加工和文旅产品的开发等,共同发家致富奔小康。该乡在确立了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9年,培田古村落门票收入超过了300万元,同比增长13.5%;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8%。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十三五”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300亿元,全面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助力宁夏和甘肃定西、临夏州打赢脱贫攻坚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十三五”时期,全省涉农领域制度性改革全面深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1563万亩承包地确权到户,470多万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15362村(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2900多万人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完成。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7.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300个,形成50万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方面,完成1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划定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1250万亩、500万吨。茶叶、食用菌、肉鸡等产量保持全国前列。

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创建8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竹、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2020年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2万亿元,各个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

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8元,居全国第五位,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41:1,缩小到2019年的2.33:1。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8元,同比增长5.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书荣表示,“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全力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实现“双过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全面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今年上半年共受理农户申请2325户,逐户核实认定,并分层分类进行帮扶。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每月组织开展专项筛查,每季度研判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落实搬迁户发展生产和稳岗就业政策,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搬迁户有效融入社区生活。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促进其发挥应有作用和效益。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福建坚持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创建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茶产业绿色发展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健全秸秆、农膜和农药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化肥农药持续减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1%,绿色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8亿元、比增4.8%,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974亿元、比增11%,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34亿元、比增18%,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0多家、上半年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全方位开展“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宣传推介,“福”字号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福建将居住、交通、水环境、风貌、管理品质和样板工程等6类19项重点建设任务逐项明确量化指标,生成项目清单,细化到县(市、区),并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加强工作调度,坚持每月一调度,对各市、县(区)进行排名通报。强化督促检查,运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联网+督查”平台,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以来共办理投诉举报398件;督促各地对国家组织的检查和省政府专项督查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压茬推进落实,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现场推进会,推动各项工作落深落实落细。八闽乡村不断焕发新颜,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强化“米袋子”“菜篮子”两大保障,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把福建建成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预计到2025年,福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2035年福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张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