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7月18日消息(记者 龚雯)以“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7月17日在福建福州召开。该主题边会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世界自然遗产对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进一步推动滨海候鸟栖息地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滨海候鸟的跨区域保护协调合作,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发表致辞,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实践摸索出的宝贵经验。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和接近70%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突出,滨海湿地区域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区,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

  中国境内的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在边会上指出,中国将于2022年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遗产地,以保护中国黄(渤)海区域的其它重要候鸟栖息地,推动全球共同守护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力和旺盛活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章新胜表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世界遗产地及提名地是多种濒危候鸟的重要停歇、越冬或繁殖地,构成了全球温带地区最为多样、宏伟的沿海景观和生态系统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突出的全球普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