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两部艺术电影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的目光。一部是《掬水月在手》,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的生平,北影节展映开票当天5秒售罄,成为本届北影节最快售罄的影片,也创造了北影节的国产影片首先售罄的纪录。另一部影片《春江水暖》,作为本次北影节线上影展开幕片,突破了传统的发行方式,首先线上放映再进行线下影院放映,引发多方讨论。

  曾经问津者寡的艺术电影,似乎一时间走出一波“小牛市”。那么这种红火的态势是否可持续,艺术电影的发展方向,会否对整个电影市场的风向产生影响,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艺术电影论坛上,相关专家与业内人士对当下的电影市场需求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艺术电影成为影院复映市场回暖的排头兵

  随着影院复工复产,电影行业逐渐恢复活力。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介绍,截止到8月20号,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后简称全国艺联)的加盟影院复映2633家,覆盖城市达320个,影院复工率为85.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孙向辉表示:2020年对于全世界的电影人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一年,新冠疫情给电影业带来重创,但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艺术电影成为影院复映市场回暖的排头兵,最初获得较好票房,或者受到观众追捧的电影包含大量的艺术电影。经过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协调财政部、国家电影局,共拨付1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艺联开启“重燃·艺术之光”优秀国产艺术影片全国放映计划,这一计划基本内容为今年年内,给予入选全国艺联专线放映的10部优秀国产艺术影片、两个新作与经典影片主题展映,多种形式的宣发经费,激励新生代电影工作者创造更富于艺术追求与创新意义,带给电影观众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优秀作品。

  为了支持全国艺联的发展,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建立了艺术电影标准委员会,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审片评分体系。目前进入专线发行的影片有3部,第一部是《活着唱着》,这部影片于8月28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影片曾入选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中获得最佳影片,这个影片是上一届上海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奖获奖影片。第二部影片是《掬水月在手》,这部影片入围了第23届上影节的金爵奖纪录片单元,记录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的生平,北影节展映开票当天,5秒售罄,成为本届北影节最快售罄的影片,也创造了北影节的国产影片首先售罄的纪录。此外第三部影片是入选平遥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电影展,梁鸣导演的处女作《日光之下》。

  为什么艺术电影会成为影院复映市场回暖的排头兵?“艺术电影在电影与城市的爱情故事里,拥有最长情的观众。”孙向辉说。

  中国的艺术电影放映主要积聚在三类稳定或正在趋于稳定的渠道:1、单体艺术影院。2、电影节展。3、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加盟影院。

  单体的艺术影院中,以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区域的一些数据为例,2019年小西天艺术影院全年放映场次750场,其中一号厅平均上座率57.3%,二号厅平均上座率71.5%,这个数据还不包含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在艺术影院的线上售票。拥有621个座位的一号厅的434场放影中,售罄场次多达140场,占比32%,今年艺术影院是北京影院复映后最先开门的影院,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前24场放映中,创造23场满座记录。这样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地显示出单体影院和艺术电影观众的长久的、黏性的关系。

  第二个稳定的渠道就是电影节展,电影节展的增多是各地艺术电影影迷的福音,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在线下举办的国际电影节,踊跃观影的观众令人感慨万分。此后,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的周末,创造了市区17家影院最低91.64%的上座率,天堂电影院里,观众席里飘出的口琴演奏曲旋律,令人对影迷充满敬意,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加盟影院也正在让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的艺术电影观众享有了和大城市一样的观影机会。

  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国艺联通过专线放映、联合放映和举办影展等形式,共放映了27部中外影片,加盟影院覆盖到380个城市的3110家影院,共拥有3715块银幕。2019年全国艺联专线发行观影人数最多的外国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国产影片《撞死了一只羊》,在二三线城市的观众人次占比分别为60.57%和62.38%。而全国艺联在专线发行奥斯卡获奖影片和专线复映经典修复影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为整个电影市场发行艺术电影新作和经典佳作打开新的一扇窗。特别是2019年全国艺联在《复仇者联盟4》上映、各种影片纷纷撤档的情况下,专线上映了《撞死了一只羊》,并获得了1038.6万元的票房。

  精准化服务,重新认识电影市场需求侧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多年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艺术电影的观影人群是相对稳定且黏性非常高的。所以,实现精准宣发精准服务,是艺术电影市场实现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

  全国艺联工作一直在探索精准发现观众的途径,让对的观众走进合适的故事中。去年,全国艺联与淘票票发布了建设线上互动社区爱艺之城的计划,随后在《徒手攀岩》首映当日,淘票票线上互动社区爱艺之城正式上线。此外,全国艺联与点映平台合作,例如2019年与大象点映平台合作,为国产纪录片《零零后》精准招募观众,实现影片长线放映,最终获得514万元的票房成绩。

  阿里文娱电影演出业务副总裁何弭介绍了淘票票和艺联成立爱艺之城线上社区的相关情况:2019年8月30日,爱艺之城正式上线,目前用户突破了32万,对于一个商业电影来讲,这个用户数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艺术电影来讲,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所有加入到爱艺之城的观众,我们也做了一些用户分析,发现这些用户的人均观影次数达到15部每年,是一批“高消费”的影迷观众。在今年疫情期间,大家都知道我们整个电影行业遭受重创,但是让我们很惊喜的一点是爱艺之城社区在今年疫情期间用户数增长20万。遇见同好、分享爱是爱艺之城的一个宗旨,爱艺之城的社区通过大量线上的活动、线上资讯的传递、线上影迷的招募、线下的活动展映,甚至是一些电影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为整个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了全方位、很深度的交流场地,以及观影、后续体验的场所,我们希望让更多的艺术电影在我们这些方式的孵化和推动下,能够与观众相遇,能够找到更好的喜欢这些艺术电影的观众。

  服务这些用户的同时,我们也为大量艺术电影的宣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我们在《海上钢琴师》这个片子上做了大量活动,在线上利用一些话题的发酵,包括在社区里面也引发了一些互动话题的讨论,在线下我们举办了一些观影活动,甚至在现场做了一个船票的模型,供所有影迷朋友打卡,后面又邀请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帮我们做《海上钢琴师》的映前导览,帮大家深度介绍和解读一部片子。最后我们在线上又发起了“1900该不该下船”这样一个话题,当时这个话题引发了大量的互动,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当时微博上这个话题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最后助推这部复映的老片取得1.5亿票房的成绩,这个也是我们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爱艺之城这个社区在强化文艺青年心目当中的艺术电影品牌的同时,也做了大量扎实的线下工作,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更多的艺术电影能够被市场看到,能够被影迷观众朋友们看到,能够被市场肯定。

   “消失了的第七代导演”在给观众呈现什么

  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艺术电影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都谈到了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人会有对自己的乡土、家乡的共性表达,而当下的新生代电影人却不太容易找到共同的特质,甚至有人把他们称为“消失了的第七代”。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说:“我觉得时代是个基础原因,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他们代表中国向外输出的是整体文化,在那个背景下是基于很大的文学时代背景下共同拥有的环境经历。时至当下,每个城市每个地域可能都会有越来越独特的环境和个体的表达,具体到我们自己,因为我那个片子是我自己写的,首先是基于处女作的成本问题,拍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最省钱。《春江水暖》是基于想拍时代的世纪画卷的母题,这个电影除了故事之外,里面的世纪元素是我想给观众呈现的一种感官上的艺术享受,比如说里面有很多民俗、风俗。不同地域,哪怕是一个小时的车程,可能都会有微妙的风俗和民俗的差异。”

  《日光之下》导演梁鸣表示:关于我们和第五代、第六代的差别,我觉得第五代、第六代都有着共同的集体的伤痕,有那种集体的回忆在,他们的电影当中,赋予了个人私密的东西,但还都是在庞大集体的伤痕之下存在着的。对于我们这一代80后而言,我觉得可能集体的伤痕或者创伤其实没有那么明显,没有那么明确。这些年中国发展特别快速,我们更多的是步入一种更加私密、私人的情感,去记录一些当下或者是追忆一些过往。不管是记录当下,还是追忆过往,都呈现了一种电影的功能,就是记录,让我们不要忘记一些时代,或者不要忘记我们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

  作为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代表,午夜失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片人赵晋谈道:《日光之下》是我们公司在做国际发行。我其实可以回应一下你刚才说的那个第六代、第五代的问题,我个人的私人经验是,电影《路边野餐》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和落差。我现在和很多年轻导演接触,年轻导演第一部电影放在家乡是很无奈的,因为大家没有钱,其实在家乡是一个最熟悉的环境,资源也会越多,拍起来可能会相对方便。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第六代其实也是拍家乡嘛,像王小帅、贾樟柯,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但是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在于从《路边野餐》能看得出,中国电影有一个非常强的美学上的野心和企图,这个企图和我们的时代很有关系。因为现在互联网很方便,我们今天的导演阅片量很大,大家能很及时地看到世界上最好电影节的片子,他们会有一些新的美学的东西出来,你会发现已经不是这么平铺直叙的讲一个个体的私人经验那么简单,可能要做很多美学上的变形。

  对于今天的年轻导演来说,特别是他们想到国际舞台上单纯去讲述一个私人的经验,可能已经不够了,还得在美学上提供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像晓刚、梁鸣,他们的影片提供了一个当下中国的状态,但是可能去征服法国观众的方式是让大家看到那边东方人是这么不同的景观、生活方式和匹配这样生活方式的美学。比如《日光之下》讲的是一个雪国的故事,有挪威的发行商想买这个片子,吸引他们的理由是,挪威也是一个很冷的地方,地理景观上会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又会觉得两边的生活会是这么的不一样。

  类型化是艺术电影发展方向之一

  在讲到如何界定艺术电影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李迅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电影的概念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重新认识艺术电影。最近在朋友圈有人会问,艺术电影现在是一个贬义词了吗?也有人问某些电影是不是属于艺术电影,比如《三块广告牌》《波西米亚狂想曲》等这些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的电影。

  在当下,“艺术电影”这个词,实际上国际流行的叫法是“艺术影院电影”。而在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口中,对于艺术电影,破圈和跨界是他们最鼓励的,无论是纪录和虚构的这种跨界,还是说实验跟类型的跨界,都是他们非常张扬和提倡的。“论文电影”是从胶片时代衍生过来的一种电影方式,基本上应该是一种比较正论的、公共的方式去表达。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艺术电影,就是比较个人化比较散漫比较私人的表达,可以被称为散文电影。艺术电影还有一种解读是艺术家电影,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用video来创作,特别是在跟电影相联系的时候,这些艺术家是艺术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群体。从种种表现来看,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观念很重要的是多样与包容。目前,让艺术电影接近观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类型化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戛纳、柏林、鹿特丹电影节,都会有相应的偏重,特别是出现专做类型的电影单元。另一种手段就是借助网络平台来谋求电影艺术的发展。艺术影院跟流媒体结合在今年的电影节被作为焦点来进行探讨和交流。线下影院跟线上平台两个方面要结合在一起,来谋求电影更大的发展,使中国艺术电影的推广和发展更有效。

  赵晋坦言:其实最近20年,我觉得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国际电影节非常关注类型化这个东西,如果大家关注中国年轻导演,也会发现其实现在中国年轻导演也都会往类型这个方向走。比如徐磊导演的《平原上的夏洛克》,这是徐磊导演的第一个片子,虽然拍的是自己的家乡,但是有很好的票房,我觉得大家也是通过那个作品(成本很低),看到了喜剧、悬疑的类型,这也是新导演的趋向。

  分析这种趋向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现在有很多的创投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来加入,但是你会发现商业公司对年轻导演的影响,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类型化的影响。我们公司一开始是从跑国际电影节开始的,我也非常喜欢艺术片,但是我一直让自己不要忘记掉我自己的初心,我可能最开始喜欢电影这个东西,是看好莱坞电影,就是所谓的大片。所以我觉得艺术电影绝对不是曲高和寡,越做越窄,我们也不要忘记它面向观众的那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