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日趋平稳,这个夏天,大部分公共文化场馆已重新开放,馆员们也像往年一样在暑期活动中重启忙碌。与以往不同的是,受前期因疫情闭馆等影响,馆员们的工作形式、工作节奏等似乎都有了新变化,如何适应并积极应对工作中的这些变化与挑战?听听馆员们的心里话——

  “这些都是我们之前从未尝试过的”

  李 颖(上海图书馆新媒体服务部副主任):

  为期一周的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日前落幕。对图书馆界而言,这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也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平台。对我们上图馆员来说,今年的书展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基于疫情形势,我们特别推出了“馆员带你逛书展”直播活动,连续进行了文艺、大众、文创、少儿、科普5场不同主题的直播,为广大读者推介精品好书。在此过程中,馆里的技术人员变身为摄像、导播,几位馆员化身主播,而我作为活动策划人也当起直播编导,大家为读者提供了一次不一样的荐书服务。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书展严格采取现场限流措施,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1/3。如何满足那些想去现场又未能如愿的读者呢?我们将目光投向了线上直播。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我们就开始了直播的探索。那时,我们在一些讲座、沙龙或培训中尝试邀请嘉宾出镜,带来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直播成了我们复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重要的工作抓手。

  不过,这次逛书展的直播与之前不同。我们以往推荐的图书都是我们先前熟悉的内容,而上海书展是新书亮相的重要平台。为此,我们早在6月就和各大出版社、图书策划公司联系,可拿到各家参展书单后,我们震惊了——今年的候选书目有600多本,其中一部分新书还没正式面市。要在600多本书中选出精品读物,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挑战。为此,我们加班加点开启了大规模的阅读筛选工作。

  前期遇到的难题只是一方面。当我们真正面对镜头,更多的困难接踵而至。这次直播是我们第一次邀请本馆馆员担任主播,考虑到受众接受特点,我们请6位年轻馆员出镜,同时还邀请了6位宣传经验丰富的馆员撰写文案。但拿到文案时,主播们发现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述存在差异,于是我们又反复修改脚本,增加了大量对话、例子等表述内容,使直播在保持专业性的基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要举办一场成功的直播,技术难题也必须攻克。坦白地讲,我们的技术团队在新媒体直播方面经验有限。为了给观众展示更多图书细节,我们提前录制了大量素材。此外,我们设置了两个机位,分别聚焦主播和图书内页,现场还有馆员担任导播,及时切换镜头,以丰富观众视角。这些都是我们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幸运的是,通过不懈努力,这次直播活动顺利完成了,每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不断攀升,也赢得了大量网友的好评,我们的微博“上海图书馆信使”还因此飙升至政务微博文化榜第一名。

  这次直播活动的成功借助了上海书展的热度,但馆员直播带货的中立视角和专业性优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为我们的新媒体传播和公共服务探索提供了全新视角。相信我们以此为起点,未来会取得更多突破。

  在云端陪伴孩子成长

  孙 意(辽宁省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人):

  暑期是孩子们在阅读中汲取养分、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以往每年夏天,我们辽宁省图书馆少儿天地总是人满为患,凭借着充满童趣的装潢设计、丰富的馆藏图书和多样化的品牌活动,我们常常一天服务数千名到馆小读者。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暑期每天到馆的少儿读者数量仅为往年同期的1/10,不过,由于线上工作的开展,我们实际服务读者数不减反增,且服务效能稳中有升。这一切还要从今年2月说起。

  年初,受疫情影响,公共文化场馆关闭,线下文化活动停摆。为保证停工不停“学”,2月11日,我们决定以图文语音直播的形式,以我们馆少儿公益阅读推广品牌“童阅乌托邦”为载体,开展少儿线上阅读活动。

  “童阅乌托邦”之前在馆内开设了小班课程,以绘本分享、国学讲读、手工制作、戏剧游戏、玩具体验等多种形式陪伴孩子成长。突然要把推广活动转移至线上?说实话,接到这一任务时,我充满疑惑。

  我是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近些年一直从事少儿阅读服务工作。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依靠全感官刺激,需要全身心浸润到教育环境中。如果做线上活动,对着一块屏幕,我们无法确定孩子能否真正接收到我们给出的信息,得不到他们的反馈,也不了解家长群体的阅读素养,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图文语音直播对我和同事而言也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做主播,我们能行吗?带着几分怀疑和担忧,我们赶紧到网上搜索了大量在线课程,学习、分析、模仿,相互鼓励着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直播课。

  我们的“童阅乌托邦”分传统文化体验、思维绘本阅读、指尖创意阅读、幼儿戏剧游戏四大板块,线上直播课每周每个板块持续一小时,分别由4名不同的馆员负责。不过,在活动刚开始第一个月,我们4名馆员每节课都同时在线,积极互动,生怕直播冷场。其实,第一场直播就有七八个孩子一直在和我们互动,这让我们顿时有了底气,尴尬和不安也慢慢消除了。

  把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对我们来说仍是一次挑战。以前,从课程整理、设计到后期总结等,为一节课,我前后需要用七八个小时整理。现在,考虑到新媒体传播方式,备课时我要花更多心思,加上课件制作、课后梳理总结等,往往需要用十五六个小时。不过,经过半年多的坚持,我们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120场直播课,一节线上阅读课常常有几百人同时在线,而一节线下课我们最多服务25人。同时,利用线上资料留存方便的优势,我们将课上内容加以梳理,在自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推广,让那些没能在线收听的孩子也能有所收获。从这个角度看,线上课程也有很大服务优势。更让我欣慰的是,开播到现在,家长们给了我很多积极的反馈,和我互动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慢慢爱上了阅读,这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和孩子们约定,等他们到馆时,我会送给他们小礼物。如今,随着疫情形势日趋好转,线下活动也陆续恢复。我期待和孩子们早日相见。

  线上阅读推广群

  今年的文化志愿服务进了景区

  许 姝(山东省文化馆辅导培训部钢琴专业干部):

  这可能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忙碌的一个夏天。往年这个季节,我们都会在文化馆的广场上举办“百姓大舞台”演出,邀请全省各地的文艺团体或组织本馆的志愿服务队伍为泉城群众奉上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但今年因为疫情,这些计划都改变了。

  我们馆持续多年的春季公益辅导培训改在线上举办。馆里提前组织了策划会,我们经过商讨,决定尽快录制“慕课”,并通过我们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进行推送。虽然没能开展线下课,但参加培训的学员依然热情高涨,在课程“打卡”阶段,迟到、早退或者缺席的学员很少。

  前几年,馆内一直重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从平台搭建到活动组织再到技术支撑,投入了很多精力。这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以前数字文化馆的诸多探索是值得的。当然,我们在很多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圆满完成春季线上辅导培训后,我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组织文化志愿服务进景区。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山东同步推动疫情防控与文旅产业恢复。为助推文旅市场提振信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决定组织山东艺术进景区活动,我们馆是开展此项活动的主要力量之一。

  7月25日,山东艺术进景区系列活动的首场在济南市九如山景区举办。我是首场活动的后台负责人,承担着协调、组织、联络等任务。

  九如山景区位于济南市的南部山区。虽然从地图上看,景区距离市区不算远,但是从馆里到景区要走几十公里的盘山路,道路窄、坡度大,而且晚上没有路灯。

  那天在九如山的活动是晚上7点半开始。我和同事们中午12点半就从馆里出发,临行前匆匆在路边店吃了几口饭,冒着酷暑,乘车两个多小时才赶到景区。下车后便是紧张的化装、走台、调试音响等。汗水浸湿了大家的衣裳,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里没有一个人抱怨。

  下午5点,志愿服务队里的很多舞蹈演员开始化装。景区没有专门的化装间,大家要么坐在舞台旁的台阶上,要么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演出开始时,大批在景区住宿的游客来给我们捧场,现场观众有近2000人。每个节目结束时,台下游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在后台看到这种场面,心里真的非常开心。

  当晚快10点演出才结束。我们收拾好道具和服装坐车往回走时,漆黑的山路弯弯曲曲更让人害怕,有些队员已疲惫地睡去。我虽然也很累,但内心十分满足。

  山东艺术进景区是系列活动,从7月25日至今,每个周六我都会去景区组织类似的演出。周末没有办法休息,家人说我“比谁都忙”。但是有什么办法?我干的就是这个活儿,只要观众开心,我们志愿服务队累点儿也没什么。

  我们的群文工作顺利重启

  侯啸澜(湖北省黄冈市群艺馆馆长):

  这几天,我完全没时间待在办公室。8月的黄冈,酷暑难耐,我们要抢在每天太阳暴晒前把市里挑选出来的优秀广场舞节目在遗爱湖公园拍摄完成。从早上5点到达演出地点,协调车辆、音响、拍摄团队等,事无巨细,我丝毫不敢松懈。30名演员,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高温下一遍遍地进行拍摄,十分辛苦,我还要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确保后勤保障到位。

  公园里早起晨练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驻足观看。伴随着“大家跳起来,大家舞起来”的音乐,眼前孩子们这活力无限的舞蹈场景,让我百感交集,不由地感慨我们的群文工作终于能顺利重启。

  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春节期间所有的群众文化活动按下了“暂停键”,我们馆也因此几个月都没开放。6月23日,是我馆在疫后重新对外开放的第一天。那一天,全馆职工早早到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有些复杂的心情迎接着市民的到来。经网上预约前来参观的市民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按照流程有序进馆。之后大家一边认真聆听展厅讲解员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趣地参观。

  我们馆于去年6月开始在上级部门支持下进行了重新改造。今年我们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后期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布展近2000平方米,并且增设了一批新设备设施。在民俗厅、非遗厅、名人厅、美术厅,通过图文、实物、浮雕、场景再现、数字化体验等形式,全面展示着黄冈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生态文化等。场馆内的霍尔沃兹墙、书法一体机、LED高清液晶屏……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建设,让前来参观的市民目不暇接。短短几小时的参观,人们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60多岁的文化志愿者项小平过去是我们这儿的常客,他在重新开馆后动情地说:“面貌一新的群艺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动能唱歌跳舞,静能观看展览,让人幸福感满满。”

  在我看来,文化馆的工作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暂停,而是选择了与市民“云上相约”,通过数字化服务来讲述动人的抗疫故事,用艺术温润心灵,鼓舞人们的战疫信心,推动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文艺下基层线上慰问演出、群文大课堂、黄冈市非遗购物节等云演出、云培训、微展览活动。我们也逐渐形成了数字资源与多元化服务模式相互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如今,重新升级后的场馆终于与市民见面了,我们的群文活动也陆续重启。我坚信人们走出疫情后会对生活充满更多美好的期待,我们群文工作者也会为此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