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央广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艺堂课】系列课程,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多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给非遗纪录片加上一个“评论音轨”,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

  

  (图为非遗影像公开课现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本期,我们将走进侗族琵琶歌,聆听它背后的传承故事。

  侗族无本民族的文字,琵琶歌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是侗族人民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艺术瑰宝,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亦有两者兼备的。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号和定弦的不同,土语不同,演唱场所不同,运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种不同的风格。

  

  (图为吴家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吴家兴是贵州省榕江县侗族人,2008年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琵琶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家兴1960年正式向歌师甫桃拜师学习弹琵琶唱歌,1970年开始出师传徒。他长年在晚寨一带传歌,迄今有30余年,带出了多批优秀的民间歌手和歌师,是四十八寨侗族地区著名的歌师,为侗族琵琶歌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主要代表作有:《妇女歌》、《侗家高兴想唱歌》、《红军长征过朗洞》、《丢久不见常相思》、《侗家娃娃爱琵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