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央广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艺堂课】系列课程,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多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给非遗纪录片加上一个“评论音轨”,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

(图为非遗影像公开课现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本期,我们将走进四季生产调,聆听它背后的传承故事。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数百年来,哈尼族把梯田的修筑、耕作、经营等技术口口相传,其传承方式就是哈尼四季生产调,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哈尼四季生产调是靠哈尼族的“莫批”们流传下来的,承载着哈尼族的智慧与文化,完整的再现了哈尼族的劳动生产生活风俗和文明变迁历程。

(图为朱小和传唱四季生产调,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2006年,哈尼四季生产调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小和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生长在哈尼“莫批”世家的朱小和,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对哈尼族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跟随祖父朱侯惹在梯田里和火塘边学唱哈尼族民歌,跟随祖父出入演唱场所,很快精熟了哈尼族主要的古典诗歌。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圆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名满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著名歌手。朱小和的技艺学习既有家庭传承,又有拜师所学。主要代表作品有:《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民族古歌》等。1995年,朱小和荣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一等奖。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音乐师”。2006年,被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 “从事文艺工作五十周年以上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