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央广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艺堂课】系列课程,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多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给非遗纪录片加上一个“评论音轨”,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

  

  (图为非遗影像公开课现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本期,我们将走进侗族大歌,聆听它背后的传承故事。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早在宋代,侗族大歌即已较为成熟,其后传沿不绝。侗族大歌绝大多数无需乐器伴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民族学、音乐学、社会学、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广泛流播,侗族大歌这种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图为潘萨银花在教授侗族大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出生于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歌世家, 8岁开始便同其爷爷、奶奶、母亲学习侗歌,后又拜当地老歌师吴哈常及其徒弟吴萨库为师。1961年,17岁的潘萨银花到黎平肇兴参加“吃相思”对歌活动, 唱了三天三夜, 唱赢了当地的很多高手。从此周边侗寨的歌手经常前来找她对歌,她逐渐成为侗族地区公认的优秀歌手。潘萨银花20岁即可自编自唱侗族大歌,其中《感谢远方的客人》、《欢迎你到侗寨来》等最具代表性。她不仅擅长演唱大歌,同时也擅长琵琶歌、牛腿琴歌、木叶歌、叙事歌、拦路歌、敬酒歌、多耶踩堂歌等,是掌握侗族歌种较为全面的一位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