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各行各业都用自己的力量为战“疫”注入强心剂,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共克时艰,这其中就不乏音乐作品的身影。近日,由中国平安人工智能研究院创作的AI抗“疫”歌曲《春回江城》引人瞩目。据了解,这是首个通过人工智能创作的抗“疫”主题歌曲,中国平安希望通过这样“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传递团结、积极的精神力量,形成汇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也为疫情阴影“笼罩”下的人们送去丝丝温暖与慰藉。

 

 

  AI歌曲能否理解并展现艺术情感?“冰冷”的机器、算法模型产出的艺术作品能否打动人心?从《春回江城》这首歌曲的生成机制与受众反馈看,担忧者或可宽心。

  深度学习机器“理解”人类情感

  创作时间小于1分钟的背后,得益于中国平安在AI音乐领域深厚的理解和技术积累。

  据了解,此前中国平安曾为AI作曲积累庞大的数据素材,并不断完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方案。在此次《春回江城》的创作前期,15人的作曲创作团队经过约3-4周的技术积累以及模型训练调优,让机器“理解”歌词中的情感;而5人作词创作团队也耗时两周,新增大量相关训练语料,并以fine-tune的方式对原有模型进行重新调整,解决了如何将武汉以及本次疫情的相关词汇融入到歌词中的难点。

  尤为特别的是,《春回江城》的创作运用了深度学习方案,创作过程中2万首品质高、包含不同风格与情感的华语歌曲为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作词中针对性增加的一千首部分爱国爱党、抗震救灾等题材的语料(包括部分独立音乐人的相关作品)也让作品得以更加贴近主题。

  机器真的“理解”并传递出人类的感情了吗?《春回江城》用实际表现为这一疑问奉上肯定的答案。

  从歌词演绎方式看,《春回江城》以全国人民视角,既表达了对疫区的关爱与祝福,也赞美了湖北是“英雄的故乡”“千年的辉煌”,歌词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当下抗击疫情众志成城、八方驰援的民族斗志,最关键的是,结合当下疫情所特有的地域环境、背景信息、人物特点以及情绪渲染在歌词中拿捏到位。足以看出,人工智能通过大量的学习和调优后,对人类的情感和情绪已经可以做到准确捕捉。而旋律方面,男女生重唱、合唱的演唱方式及恢弘的曲风也同样为整首曲目增添了英雄史诗般的情感色彩。歌曲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的舆论关注,不论是歌曲曲风还是情感表达都和人工创作“真假难辨”。

  深圳交响乐团副团长邵兵在演奏后表示,“《春回江城》表达了战胜疫情的豪迈气概,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好作品。”在谈及此次对AI歌曲的感受时邵兵补充道:“人工智对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作品动情动人,真挚朴实,更有荆楚音乐特点,显示出平安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顶尖科研机构的担当意识,体现了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超认知能力。”

  文艺工作者创作歌曲向抗“疫”传递精神力量并不少见,而通过AI技术创作却显珍稀。对于机器、算法模型来说,如何“学习”到特定环境、时间、事件中人的情感流动、再将其输出为具有恰当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并且让旋律和歌词相互理解、交融,具有很高的难度。《春回江城》的创作,对于此命题的突破性意义和对中国AI技术在音乐行业运用的重要性显然有目共睹,著名作曲家王佑贵对《春回江城》也给予了较高评价:“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作品,我深为今日科技的强大功能感到振奋。此曲音乐情绪积极向上,整体音响丰满、干净,具有一定专业水准。我为平安在艺术领域的探索感到惊叹。”

  破除壁垒行业试水AI音乐

  AI技术毋庸置疑正被普遍运用于多行业,不过,艺术创作却是其中的“高峰”之一。

  需要灵感、天赋、感悟力等的艺术似乎与“冰冷”的机器算法长期以来关联不大,对于机器、算法模型而言,理解并输出情感、情绪具有很高的难度。正因如此,艺术创作也被视为是人工智能中难度最大、壁垒最高、也最具前瞻性价值的领域之一。

  此前,索尼利用AI技术创作出的披头士音乐风格歌曲《Daddy's Car》广受好评,第一部由算法创作的音乐剧《Beyond the Fence》在伦敦上演后备受关注,美国网红歌手Taryn Southern发表的名为《I AM AI》的专辑中,由应用程序编曲的主打单曲《Break Free》颠覆了一般人对AI歌曲的认知……近年来,行业对AI音乐的试水一直未停歇。

  然而,从中国平安近年来的表现不难看到,该公司在AI音乐方面的尝试已卓有成效。世界AI作曲国际大赛、全球AI艺术大赛等多个顶级赛事夺冠;首创AVM自动变奏模型创作多声部、广维度,同时具备复杂性和经典传承性的长篇幅交响乐曲作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亦或是此次首创的AI抗“疫”主题歌曲《春回江城》,都在AI音乐领域大放异彩,这些反映了中国平安的AI技术在音乐领域应用方面不仅日趋成熟,甚至已经走在了行业乃至世界前列。

  借助AI技术强势发力的,并非只有音乐行业。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平安AI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融、教育、健康、安防、零售等多个场景及领域,在提升消费体验、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智能化运用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平安展示的AI绘画、AI作曲、AI作诗等多项创新产品,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人目光。“神笔小安”看图作诗,让人人皆可成为诗人;“人人作曲”小程序让AI与使用者人机互动,简单哼唱一段旋律就可以让使用者展现编曲的“天赋”……当AI技术应用至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人类的文娱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

  再以2019年“平安920”金融生活消费节为例,“AI理财、AI出游、AI健康、AI国潮”四大主题消费场景满足了多样化消费需求,AI垃圾分类、AI猜灯谜等游戏贯穿始终,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展示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日常生活及消费场景的深刻改变,AI公益活动与支教风采的互动在增强消费场景式体验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教育扶贫,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平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论是智慧医疗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复工复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都让人工智能技术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眼光。破除壁垒,深度赋能各个行业,AI技术真正做到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智能创作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行业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创作速度是人类音乐家的数倍;后期混音、母带处理等成本大大降低;应用场景广泛……过去几年,AI技术已经成为协助人类创作的智能帮手,让音乐创作、消费等多个场景更加“民主化”,也对整个行业上下游带来了巨大助力。

  对于服务商而言,AI技术服务自动化、大幅降低成本、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快速发掘音乐人才等好处正在凸显。通过机器学习,企业也能够根据用户的活动数据向其推荐个性化内容,从而获得更精准的营销效果。更为甚者,乐器生产制造、音乐教育、特殊教育、音乐治疗等多行业都将在AI技术的加持之下进行变革,以更加智能、便捷的方式活跃在各个场景中。

  AI技术也正为用户打开一个可以个性化、自动化学习的窗口,不论是音乐创作者还是用户都为此受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了解自己的作品和爱好,降低行业门槛,帮助艺术家通过音乐内容获利并创造收入,丰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人工智能发现并加工润色新的音乐形式和潮流……当AI技术同时化身调音师、作曲家、歌手,整个音乐行业都在潜移默化中被不断重塑和推进。

  创作门槛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借助技术实现音乐梦想,音乐创作者们要失业了吗?这样的担心或许为时尚早。

  以平安此次发布的抗“疫”歌曲为例,尽管采用基于歌词的自动作曲模型和深度学习方案,大大缩短了创作时间,但这背后,是技术研发人员对大量数据不断收集和作品生成模式不断调试的结果。一首音乐作品的产出,仍然离不开“人”在其中的干预。

  对于此前受限于教育水平、创作门槛、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创作者和音乐爱好者而言,AI技术的加持无疑为他们降低了成本,很大程度上实现人人皆可追梦,人人都能原创。而对于专业的创作者而言,AI能够为他们提供更科学、高效的选择,并借此延伸和增强人类的能力,推动创作者转型,进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音乐市场。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与平安科技联手成立了“人工智能音乐联合实验室”。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首次招收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方向博士生的消息曾一度引发关注,这类既会写代码,又懂“吹拉弹唱”的复合人才也正昭示着AI技术与音乐行业融合之下的市场需求。

  发挥人类情感丰富、艺术创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辅以技术推动进行个性化变革与创作,AI+音乐的组合无疑起到了1+1>2的效果,且正激发着整个音乐行业的发展活力,巨头对这一领域的布局也正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