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济宁。

(《古运回望图》济宁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济宁,如今是山东的一个普通城市。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史上,济宁却有过不一般的辉煌。而它的辉煌历史,是和京杭大运河命脉相关的。

历史上的济宁,也叫任城,位于山东运河的南部,南面掌控着徐沛,北面接着汶泗,处在京杭大运河的咽喉位置。一如一个人,父母所给血肉之躯的基调,不一定左右一生的命运,却对生命的某一些阶段有很大影响。基调好的,可能某些时段会顺水顺舟,坐享其成;基调差的,可能会某些时段命途多舛,劳而无获。如果把京杭大运河比作一个母亲,把她怀抱中的每个城镇比作儿女,那么济宁,无疑是很得运河惠泽的——它就那么先天优势地处在大运河的中枢位置。明清时代,凡是在三吴一带作贸易的联樯大舶,北上途中,或南下途中,一般都停驻在济宁。明代中期时,济宁已成为一座赫赫有名的“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趋末者众”的商业性都会。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作为转运贸易的主要码头,济宁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货集散地。万历《兖州府志》中记载:“江南之材,从河入漕;山西之材,从沁东下,由济濮故渠入漕……”总之,服食器用,鬻自江南者十之六七的商品货物,皆由济宁转输而来。鲁南及鲁西南地区盛产的煤炭、棉花、梨枣、毛皮、药材、粮食等,这些土特产的外流,也都是先运达济宁,然后再辐射式通过运河转输到江南地区。

万历年间的陈伯友曾在他的文中记述:“济宁当南北咽喉,子午要冲,我国四百万漕艘皆经其地。仕绅文舆舟如织,闽广吴越之商持资贸易者,又鳞萃而猥集。即负贩之夫,牙侩之侣,亦莫不希余润以充口实。冠盖之往来,担荷之拥挤,无隙晷也。”从中足可见济宁当时商贸之盛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之后,济宁的城区也在不断扩大,在城南靠近运河码头的一带,又形成了周围长达30多里的郭城商业区。商业区内,店铺林立,市肆栉比,一派生意兴隆的旺相。万历年间的《兖州府志》中记载:“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江淮、吴楚之货,毕集其中。”这一代,渐渐取代旧城区,成为全城的商贸中心。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因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地段,济宁不但因地利而顺其自然地成为中转贸易的重地;而且,也因为“天时”(比如元明清三代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看重京杭运河的漕运),济宁也顺其自然地受到朝廷的“行政”垂青:元明清三代,都曾把这段河道作为漕运重点,把济宁运道的维护和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列为朝务中的重中之重,先后不断地派高官重臣到济宁治运司运。

历史上,管理运河河道的机构,早期叫行督水监,明、清时期改称河道总督署,一般是二品官,有时是一品官。设在淮安的是漕运总督署,管辖整个运河的漕运事宜;设在济宁的则叫河道总督署,是管理整个河道的,列为中央直属机构。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鳞次栉比,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都将最高的水利衙门——河道总督署开设在济宁。三朝共计数百位河道总督,都以济宁为大本营和司令部,不辞辛苦地呕心沥血,为600多年漕河畅通及漕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明朝晚期,济宁驻军竟达20多万,主要责任是坚防河盗。

(创作期间,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元、明、清三代,都是建都北京,但因为北方的连年战乱及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其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南方,所以“百司庶计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南北纵贯的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纽带,顺天应时地成为维系三代王朝生命的干线。

济宁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地段,它是举世闻名的孔孟之乡,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市域的东部,有三孔、四孟、七圣人;西部则有水浒英雄聚义的水泊梁山;中部是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北面则有微山湖及汶、泗等水镶边儿。但这一带的运河,地势起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源严重不足,水位很不平衡,再加上与黄河交汇,黄河冲淤严重等情况,使得这段河道的开挖与运营十分艰难。济宁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地势之险要,古书里曾如此描述:“南控江淮,北接京畿;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所以三代统治者都把漕运重点放在济宁一段,因为此“天关”过不去,其它地方的漕运再顺又何用?所以三代统治者均将司运总司令部设置在济宁,实在算得上最佳的选择。

元代初年,开设督水监管理全国水政,运河列为管理的重点。元代的漕运,职业官司大体分为总部、差巡和分理三类。到了至元十三年(1276年),丞相伯颜伐宋时,一路寻访江南至大都的水道;而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则奉命到河北、山东等地查勘地势,经过4年6次的辛苦查勘之后,规划出一套新的治水方案,即:将隋唐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运河裁弯取直,改建为从大都至杭州、经由山东济宁的京杭大运河路线。绘图上奏朝廷,得到允准,随后实施了方案。至元十六年(1279年)时,都水丞张楷又建议从东面引汶泗河水进济宁运河、以保障漕运顺通。第二年,设立汶泗都漕运史,府衙在济宁。至元二十年时,又设立都漕运司,驻地还是济宁。

到了明代,驻济宁的司运管理机构,职业官司开始分为:总部、差巡、监司、分司、丞卒等五类。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