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鉴赏

  “张家湾”,相传此镇以元代漕运万户侯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张家湾是元、明、清三代大运河重要码头,繁盛一时。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护漕卫京、防范蒙古兵侵入切断明廷漕运命脉,在萧太后运粮河、大运河、通惠河三河汇流处抢筑镇城,称“张家湾城”,城随河向而建,门不相对,内多“丁”字街,是大运河边唯一一座专门保护漕运要道的城池。在张家湾城边有砖厂、皇木厂、花板石厂和上下盐厂,都是明朝工部、户部在这里设置的建材存储场地和管理机构。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图片

  通运桥

  通运桥原是一座木桥,俗称“萧太后桥”。因这里邻近运河码头,南北商客云集,木桥不堪重负,明神宗下旨修建石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动工,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告竣,是一座三券石桥,赐名“通运桥”。在干旱的季节里,下到桥中间桥洞里,能见到水线下有碑刻,清晰地刻着“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清源陈进儒监造”字迹。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桥端两侧石砌平台,是上下船所用的码头,武宗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率文武百官和宠妃押南昌叛王宸濠等,乘船由大运河回京,即在此处上岸。石桥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木桥改建而成,望柱雕狮石护栏,栏板两面浮雕荷叶纹口宝瓶,线条洗练,脉纹各异,为全国独具,为石桥之最。清咸丰元年(1851年)对桥体进行过修缮。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桥下是辽统和晚期由萧太后主持开凿的运河,叫“萧太后运粮河”。萧太后运粮河全长21公里,途经张家湾镇等四个村汇入凉水河,总长4556米。辽萧太后运粮河由辽陪都南京(今北京宣武区一带)而至此,元通惠河自大都城积水潭而至此,浑河由西而至此,都在此汇入北运河(辽时称“潞水”,元时称“白河”)。萧太后河口以北为皇家码头群,以南为民运码头群,官船客舫货艘,帆樯林立,弦唱相闻,傍民船码头形成三里长街巷,故名“长店”。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张家湾清真寺

  张家湾清真寺明建清修,此寺东向,山门原是山顶砖砌仿木结构。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礼拜殿,圆形嵌山窗六处,其窗棂木制,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义、礼、智、信、孝”六字,世界独有。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鉴赏

  万舟骈集盛景

  据说当时行船从桥下过时,不必放下船帆。桥旁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立“御马太监张烨撰文”的石碑。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维珍的《通州志》中提到通州有八景,八景之一“万舟骈集”就是指张家湾一帯水路码头,粮船荟萃,十分繁盛。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张家湾数百年来流传一句谚语,说“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里二泗村西距张家湾城12里,表明大运河上舟船一望无垠,古赋说得好:“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樯;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相当形象。两岸槐荫连绵,渔村隐现,真有“满径槐花感归游”的视觉美景了。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家湾趣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谷建华个人简介: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2001年春,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为续接千年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5000年泱泱大国的厚重文化,董事长谷建华对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的责任感,以特有的文化大发展的战略眼光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发起了徒步大运河两岸实地考察,收集素材,开始了创作《古运回望图》的浩大文化工程。

   历时5年之久,于2005年末由董事长谷建华担任策划,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了历史长卷《古运回望图》。

   全卷长210米,高0.83米,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与现代水墨技法融为一体,完美地将漕运鼎盛时期京杭大运河的风貌跃然纸上,展现世人。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历史横切面的真实的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