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央广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艺堂课】系列课程,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多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给非遗纪录片加上一个“评论音轨”,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

(图为非遗影像公开课现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本期,我们将走进湘剧,聆听它背后的传承故事。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曲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桂阳县等地。因流行地域的不同,又分为长沙湘剧、衡阳湘剧等。湘剧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有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乐,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

  湘剧传统剧目丰富,多数出自宋元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少数系由艺人创作改编而成。大小剧目共有一千多个,高腔、乱弹剧目占98%以上,代表剧目包括《拜月记》、《金印记》、《投笔记》、《琵琶记》、《白兔记》等,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其中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作品。

(图为曹金贵在表演湘剧,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曾金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0年随团学舞台美术兼跑龙套,1952年正式学戏,其后,一直在长沙市湘剧团工作。曾师承朱庆红、杨绍奎、谈丙奎、贺华元、廖升煮等老师专攻花脸。 1960参加全省青年汇演,扮演《孟良颁兵》中的孟良,崭露艺坛,获得优秀青年演员奖;70年代塑造的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舞台形象,至今为人称道;80年代改编主演的《滚鼓》之张飞,获省优秀青年演员表彰;90年代他在《铸剑志》扮演的荣柏,获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在《布衣毛润之》中成功塑造的军阀赵恒惕为该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作出贡献。几十年来他还执导了三十余台剧目,如《玛丽娜一世》《杨赛风》等,获省导演奖,为湘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