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 历史千百年来,彼此的文化认同是各地区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化认同不仅仅是书本文字,更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而民族团结的文化认同,也莫过于此。增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入手,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走访中卫市的过程中,引导文化认同,建立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卫市中宁县第四中学八年级部主任陆建国向记者说道,让孩子们了解和认知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在同学日常的交流中,避免说对方很忌讳的用语,彼此理解,尊重。同时,陆建国有意识的走进学生家里,与家长沟通民族团结的各方面内容,让家长也理解和包容民族习俗的差异,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关心,真正的当一家人一样的对待,当孩子之间无意中出现的不当言语时,家长也可以及时沟通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陆建国用实际行动,关心少数民族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他向记者说起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刚到四中的第一年,班级里有个搬迁移民的住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每周只带些咸菜和馒头过一周,他了解了情况之后,带头发动全班给这个学生捐款,其他同学时常在饮食饭菜上照顾这个学生,全班没有一个人看不起这个同学,也都觉得可以帮助他很开心,启动了孩子们最纯真善良的一面。而这个同学在这样的友情温暖的氛围里也没有丝毫的自卑感,提升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也一路上升,中考成绩进入全县前三十名,之后的高考更是以全县高考状元考入浙大。这位同学始终记得老师的恩情,和全班同学的帮助。

  人生成长路上遇良师,实乃人生一大幸事。陆老师的细心点滴关爱,改写了这个同学的人生之路,也让他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到了第三届,就有很多学生家长慕名让孩子到他的班级里,看到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有的家长更是主动给学校捐了价值30多万的课座椅和电教设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彼此认可,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好,当年中考,全班都考上了高中。

  这样的氛围很快在全校形成,学校民族团结和教学成绩同步提高。学校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学长廊”,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开展“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体验园”活动。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书画大赛”。师生通过阅读书籍、动手绘画、撰写征文、民族团结进步教学设计等途径,深刻认识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在中宁县各个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上,也是各具特色。第九中学在二楼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长廊”长廊两侧,各种不同形式的展示着,56个民族的各种不同习俗,文化,服饰等等。同时学校的各种绘画,手工等社团,也是以民族作品为主,日常文化教学,也把各民族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更是辐射到农村的两个学校,帮扶和合并了距离县城三公里多东华中学和十几公里开外的大战场中学,这是一个有三千多人,回族占比达75%以上的搬迁移民学校,也成立了教育集团,统一了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民族团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是在最重要的位置。”陆建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