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下简称“十四五”电影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

央广网特别策划了《聚焦“十四五”,让中国人看上更多好电影》系列访谈节目,对话权威专家学者。 “每年超过10亿元票房的国产影片超过50部的目标如何实现”“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如何升级”“电影评价体系会发生哪些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有哪些新看点”……迈向新征程的中国电影,将给电影人、电影行业和观众带来哪些“新红利”?在这里,或许都能找到答案。

本期访谈嘉宾:刘俊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学刊《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

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记者刘梦羽 实习记者赵子轩)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学刊《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老师近日就“十四五”电影规划等相关话题接受央广网专访。共同探讨规划中新的亮点,以及中国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央广网:“十四五”电影规划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大”和“强”的区别在哪里?能否解读一下规划中和“电影强国”相关的关键指标?

刘俊: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确实是这次“十四五”电影规划中的一个亮点,从“大”到“强”其实是从“发展目标”的角度去谈的,同时“大”和“强”二者之间并不相互矛盾,电影产业的“大”也是“强”的重要基础。概述起来,在这次的“十四五电影规划”中也明确了六点主要的“从大到强”的发展目标。

第一,电影创作生产更加繁荣。在电影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质量显著提升。

第二,市场和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市场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第三,市场主体充满生机活力。国有电影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主营业务更加突出,骨干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电影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各具特色的中小微电影企业。

第四,电影科技能力显著增强。

第五,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第六,对外交流合作深化拓展。服务外交外宣工作大局,电影国际交流和对话更加深入,“国家名片”作用更加突显。

央广网:“十四五”电影规划明确提出了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据机构统计,2017年以来,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之外,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电影均超过40部。完成50部的目标难不难,还需要哪些努力?

刘俊:完成50部过亿票房的电影并不难,但是这个目标会激励中国电影人不断向前。如果要探讨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第一个是“内容”,第二个是“渠道”,第三个是“产业”。过去我们只强调“内容为王”,但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我们也要同时强调“渠道为王”以及“产业为王”。

央广网:您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升级?“十四五”时期,多层次、多元化电影市场会重点在哪些方面体现?

刘俊:在这次的“十四五”电影规划中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三个表述。

第一,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支持院线公司并购重组,推动资产联结型院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不符合现行准入条件的院线实行退出,显著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开展分线发行、多轮次发行、区域发行、分众发行等创新业务,促进人民院线、艺术院线等特色院线发展。

第二,是要抓好市场调控管理。深入研究电影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积极开展对重要档期的指导调控,推动重点电影发行企业和院线企业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合理把控电影上映的规模与节奏,进一步提高影片和档期的票房产出效益。加大对重点优秀国产影片宣传发行的扶持力度,推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三,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电影市场。密切关注、准确把握全球电影产业及视听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新型电影消费模式。扎实做好传统院线发行,加强影片发行窗口期行业自律。积极开发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规范发展点播影院和点播院线。进一步开发电视、信息网络、移动终端、家庭观赏等电影消费市场。促进电影衍生品开发及授权,推动电影与游戏、旅游等融合发展,扩大电影消费规模,增加电影业整体收益。

央广网:“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影评价体系如何确定?

刘俊:这次的“规划”重点提及了未来国产电影该如何评价,“四个特点和属性”要并驾齐驱。也就是“政治性”“艺术性”“社会性”“市场性”要共同把握,不能单纯的偏向其中一点。

央广网:您想象中未来的电影工业化是怎么样的?新技术、新科技的加入会让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新格局新阶段吗?如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刘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一直都是电影艺术研究者所探寻的经典问题之一,传媒艺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性。如果没有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就不会诞生,也不会得到发展。我们期待科技的发展和电影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概念,科技能够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艺术也能够将“科技诗性”的进行展示。例如,之所以我们选择去影院观看电影,除了它是一个社交的方式以外,我们最希望的是被“大屏幕”的视听奇观所感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电影摄制、后期等技术就对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央广网:“十四五”电影规划中提到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体现在哪里,可以通过哪种手段实现?

刘俊: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观众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符合当代人价值状态、审美状态的电影作品,在我看来有四个词比较重要:“视听奇观”“撩拨情感”“激发震撼”“引发思考”,前两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电视和网络文艺领域,近几年在这两个领域中,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出圈”引发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央广网:我们《金刚川》《长津湖》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受到市场的推崇,这对“十四五”电影创作主题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俊:包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其实一直在创新,这引发了我们的电影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关注和期待,这给“十四五”时期主旋律的电影创作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如果总结变化和经验的话,我想新型主旋律电影的特征是“宏大的主题用细节的方式去展现”。当我们强调了主旋律电影的“人物、悬疑、画面、细节、情绪”时,自然而然会生产出既符合主旋律特点又能引发观众兴趣的主旋律电影。

央广网:“十四五”电影规划中提到,人民院线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2018年提出组建人民院线,“人民院线”的效果如何,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刘俊:“人民院线”这么多年来的发展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呈现出“现象级”的状态。在“十四五”时期,人民院线发展的重点还是应该思考如何以“内容”吸引观众,让走进“人民院线”的观众不仅仅是去感受情怀,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刚需。

央广网: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电影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您能否对从业者说一两句话?

刘俊:以前我们不敢想象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八佰》做到了。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电影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然是挑战就会带来变局。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们要把握住这个“变局”的机会拿出更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高品级的、能为历史所保留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电影、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