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6月30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生赵博文 兰京桥)“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末赴广东学习南派醒狮的盛景,刘德祥仍激动不已。

今年54岁的刘德祥,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岸狮舞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在这一行已经坚守了近30年。除此之外,刘德祥还有一个“隐藏身份”,他还是100余名山区孩子的“父亲”,“以前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不饱饭,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学艺,我们就负责把他们养大。”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岸狮舞的第三代传承人刘德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最辉煌的时候,舞狮团有40余人。一批一批来,又陆陆续续地走,如今仅剩下10余人,除了五六个专职舞狮,其余都是半工半狮。现在来学狮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高难技艺后继无人啊!”谈到这里,刘德祥的声音渐渐低沉了下来。

刘家班队员在梅花桩上训练高难度动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身七尺 甘为筑梦之石

刘德祥从小就受武打片的影响,酷爱武术,在校期间就被同学们称为“武教头”。刘德祥回忆道,“高中毕业后不久便和恩师陶光明结缘,并于1989年正式拜师,系统学习‘僧岳门’功夫。闲暇时,师父便把师爷赵银山传承下来的舞狮技艺一并教给了我们。”

那时的刘德祥没有想到,这一舞,余生便和狮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前,刘德祥对舞狮的兴趣只停留在武术训练之余的“小打小闹”。1998年后,刘德祥和师父陶光明乘上了重庆直辖经济迅速发展的快车,正式成立了“重庆正阳武术醒狮中心”,从此走上了舞狮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2008年,更名为了现在的“重庆刘家班武术龙狮团”。

刘德祥带领孩子训练基本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对我来说,舞在手中的不仅仅是狮头、狮尾,而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1998年到2000年之间,刘德祥多次带领队员去广东佛山学习,将南派醒狮与巴渝传统武术相结合,融入刘家班的狮舞中,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岸舞狮(央广网发 白刁尹摄)

“只要有鼓点,他们就是醒狮!”恰如《雄狮少年》所言,刘德祥心头也装着满腔热血。醒狮,醒过来的不仅是传统,更是文化自信。

狮舞半生 尝尽人生百态

舞狮讲究动作:起势、常态、奋起、发威、上楼台等。刘德祥的舞狮生涯亦是如此。

在这20余年中,他踏足过山巅,也坠入过低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每一年他都要参加重庆各级武术比赛。2003年,他获得了中国武术“六段”称号,2008年、2011年、2012年他和刘家班的成员先后三次参加了香港和峨眉的武术比赛,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最令舞狮团骄傲的,还是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重庆起跑仪式。

刘德祥和师父陶光明以及两个徒弟参加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奖(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狮舞要发扬光大,需要更多的训练时间以及能吃苦的队员。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山区,前前后后养大了100多个山区孩子,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的学费和生活费,衣食住行全包并倾力传授他们武术、狮舞以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帮助他们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刘德祥告诉记者,在2013年,他带领大凉山的孩子舞进了央视一套电视栏目《加油,少年派!》并荣获当期冠军,“节目播出那天,四面八方都打了电话过来。”

刘德祥带领刘家班的孩子参加电视节目(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狮子自传入便是权力、威严和祥瑞的象征,狮舞,便成了人们送福、祈福的方式。千年的传承使其镌刻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但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狮舞,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

狮奔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在重庆刘家班舞狮武术龙狮团训练基地,玻璃橱窗里的奖章和照片展示着舞狮团的辉煌历史。然而,简陋的训练场地,陈旧的道具设备折射出舞狮团从高峰走进低谷,舞狮绝技濒临失传的窘境。

“我们要吃饭呀!”刘德祥的言语中充满了无奈,“目前舞狮又面对疫情的冲击,好不容易接到的演出也可能因为防疫工作而取消。”刘家班门外训练用的梅花桩上,已悄然爬满了青苔,队员们也面临着热爱与生活的二选一。

刘家班狮队日常训练(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刘德祥坦言,“狮舞训练非常辛苦,也没有固定收入和前景,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学狮。”其实,许多散落于民间的非遗传承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选人才难,加上没有经费,人才流失严重,出现很大的传承危机。”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年过半百的刘德祥仍苦苦支撑舞狮团,想方设法寻找商演机会,以期扩大名气,增加舞狮团收入。他还竭力培养徒弟接棒成为南岸狮舞传承人。

刘家班狮队参与商演活动(央广网发 兰京桥摄)

“无论多么困难,我也不可能让狮舞在我手中断代!”刘德祥眼神里透着坚定,“舞狮的传承,除了狮人的坚守,更需要的是年轻人的涌入、政府的支持。舞的人多了,看的人就多了,机会也就多了。”

一日狮人 终身狮神

“就是热爱,只要刘家班需要我们,我们就来……”

“不管是不是义演,不管有没有钱,师父让我们舞,我们就来舞……”

“那时候吃不起饭,是师父带的我们,现在我们也走出来了,但是不可能忘记了师父……”

刘家班的第四代徒弟文发喜告诉记者,他们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仍然会回来参加刘家班的演出,“师父一辈子的精力都放在了舞狮上,我们这些被‘狮子’养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忘记这份恩情呢?”

刘德祥训练徒弟旧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把重庆的舞狮搞好。”如今,刘德祥已经支撑南岸狮舞二十多年了,而后,刘德祥也将继续坚守这项技艺,直至他心中的狮子能够“登上楼台”。

编辑:赵博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