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11月12日消息(记者张志)重庆巴南区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行动中,在“引”、“留”上下功夫,既引导农民充当“主力军”,又培育人才振兴“台柱子”,构筑起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二圣云林天乡(央广网发 赵正荣摄)

重庆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的党委书记郑孝前,是该区本土人才的代表之一。10年前,郑孝前怀揣着“振兴家乡”的初心,从东泉水泥厂“销售经理”变身“二圣镇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带领集体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采摘农业、生态工业、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切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既富“老板”也富“老乡”。

郑孝前指导农民发展乡村经济(央广网发 赵正荣摄)

如今,集体村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集体村荣获“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重庆旅游十大名片”等殊荣。今年6月,郑孝前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受到重庆市委的表彰。

二圣镇万亩茶园(央广网发 赵正荣摄)

据巴南区委书记何友生介绍,巴南区整合全区教育、科技、卫生、农业、文化等专技人才资源,形成服务基层“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达140人;紧紧围绕重庆巴南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从外出经商人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专技人才等方面,集智聚力、挑选人才,建立优秀人才“信息库”,首批入库人员为328名;以镇街为单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重点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复员退伍军人、回引本土人才等人员中物色合适人选,建立后备干部“人员库”,为每村培养储备后备干部300余名。

据统计,目前,重庆巴南区持续滚动回引本土人才1621名,确保每村配备本土人才30名以上,成为乡村振兴的“小能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智力支持,带动发展了“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四大特色产业,帮助6万余名农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