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央广夜新闻

央广网

【记者调查】公共场所急救不能只靠善良和热心

2016-07-02 23:50: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3天前,6月29日晚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年仅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突然晕倒,失去意识。身旁路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但最终抢救无效去世。金波的突然去世,引发了舆论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而公共场所是否存在急救乏力问题,也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

  公共场所AED设备缺失

  针对这一新闻事件,澎湃新闻说:中国每分钟约1人“心脏性猝死”,急救专业体系亟待完善。新京报的标题是:急救设施和人员应成公共场所“标配”北京青年报的角度是:金波家属希望看到完整监控,地铁等公共场所急救体系引发关注。

  事件发生后,网上可以看到大约2分30秒的事发现场监控视频,反映的是金波失去意识后,现场的抢救情况,针对这段视频,有急救专家初步判断,金波可能为心脏性猝死。而结合施救的过程,有媒体援引网友的讨论说:存在三大缺陷:第一,胸外按压仅仅占据23秒,按压了55次。不够,不专业;第二,现场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还是不够专业,错失抢救的良机;第三,现场虽有多个地铁工作人员,但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施救,仅仅只是参与沟通、呼救,同样显得不够专业。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突然停止,瞬间心脏的泵血功能丧失,导致以脑为首的所有组织器官血供完全中断,进入临床死亡。而一旦进入生物学死亡即脑死亡,则无可挽救。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资料还显示,对于院外心脏骤停者来说,事发后的4-5分钟内是最佳急救时间。——那么这宝贵的4-5分钟应该怎么做是最正确的?以急诊科女超人闻名前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于莺说:“首先就是说为什么说4到5分钟,因为大脑停止供血供氧4到5分钟以后,脑细胞就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一个死亡了,所以我们把环境时间定义为5分钟之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场如果发现有人倒地了,第一时间跑上去先进行呼叫,第一个就是呼叫患者,‘喂!你醒醒,你醒醒。’看他对外界有没有反应。第二个同时要大声的呼救周围的人,比如说你可以这样喊,赶紧找服务人员打120,然后报警让急救车赶紧过来,这是一个呼救。第二到了人身边以后,要判断心跳和呼吸,我们现在判断心跳的话,主要是用手触摸他的大动脉,比如说像脖子或者说夏天衣服单薄的时候,腹股沟就是股动脉,这些暴露在体表的大动脉活动区,一般来说我们判断动脉的话,应该是在5秒钟以上,10秒钟之内,同时观察呼吸的话,是看他胸廓有没有起伏,如果要是说判断他没有呼吸了,没有心跳了必须马上开始心肺复苏,就是持续的一个心外按压,位置的话是应该在两个乳头的连线的中点,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段,然后方式方法就是一个人跪在这个患者的身边,一定肩膀和肘是要垂直的,这样的话保证你是上半身的力量在压,因为我们要求压的深度是5到6公分,这个是一个非常累的,按压的频率现在要求是100-124这个一个范围,所以基本上一个标准操作3分钟,操作者就应该浑身大汗了,所以我们就说如果现场真是有这样的工作人员经过培训的,两个人这样轮替,而现在对人工呼吸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了,就是说没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做,但是持续的心外按压一直要到120到场这是必要的,这是必备的。”

  在于莺看来,大家关注这件事的意义在于能不能就此发现地铁等公共场所急救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加以改进:“我觉得是这样的,就是首先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它是应该具备有一定的应急能力的。这个应急能力不只是说面对巨大灾害的时候,那更包括的是像类似这样一个突发情况,那包括AED还有现场这些工作人员的心电复苏的基本培训,我觉得通过这件事情其实已经可以给我们大家一个教训了,类似事情其实出现过很多次在公共场所,发现猝死以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救治,那我就在想在国外的那些发达的国家,类似于机场或者说这些公共的服务区,比如说商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措施,而且有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具备一定的操作资质,另外就是说我们从培训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对基本的心肺复苏的培训对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人来说,基本上是经过一整天的实践操作以后,就是可以拿到一个合格证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他这个技能其实并不难。所以说我觉得这方面也的确反映出来我们公共场所的这些公共的服务人员,包括公共场所的设置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机构这样的缺陷或者说机制上的缺陷。”

  在曝光的事发现场2分30秒的监控视频中,胸外按压仅仅占据23秒,而且现场没有见到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媒体事后证实,北京地铁也承认,我们没有配这种设备。

  根据资料,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用AED除颤。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反过来如果3-5分钟内实施电击除颤的话,存活率能达到百分之49-75。然而在对公共场所的走访中,这个被称为“急救神器”的设备普遍难觅踪影。

  记者首先来到位于郑州市国贸商圈的一家大型商场,这里每家商户都配备有火灾自救的毛巾、水桶和灭火器材,但问到疾病的急救设备,商场工作人员表示仅配备有简单药物:“我们商场主要提供的有一些应急的药物,比如说酒精啊、碘伏、速效救心丸这种东西。”

  当被问到如果遇到突然晕倒昏迷的顾客,有无心肺复苏方面的急救设备时,工作人员称涉及专业设备,还是要等医生前来救助:“我们这边是没有配备的,而且就算配备的有,我觉得可以使用的人员是很局限的,商场里也没有医疗人员在待命。我们这个商场交通还是比较便利的,周边医院很多,最主要还是依靠救护车过来。如果真的遇到昏倒的情况,我们就先疏散人群,广播寻找看顾客中有没有医生护士。心肺复苏这种东西需要电击,如果用不好使用者本身也会有一定危险。”

  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是河南省内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站,记者随后又咨询了这里的情况,得到了类似的答案:“没有心肺复苏的设备,像血压计啊这种日常用的有,现在夏天必备的防暑降温的药品,还有速效救心丸都有。因为心肺复苏那些,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平时培训也是常识性的。”

  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深圳的数据:深圳当时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仅有2%,而作为急救“灭火器”的AED设备,深圳公共场所的配置也不过10台。而在北京,从2006年开始,首都机场在全国机场率先安装自动心脏除颤器,当时在T2航站楼安装了11台。随着T3的建成,目前,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的重点区域里放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总数已达76个。今天的采访中,对这种设备的配置计划显得最有信心的是江苏。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顾帮朝介绍:我国猝死率位居全球第一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场所根本没有配置自动除颤仪,更多人错过了黄金抢救期。即便目前全国个别城市已经在机场投放了自动除颤仪,但是并未真正投入使用,江苏将率先全国率先开展全民自救互救:“先期在我们13个市的政务大厅先投放,主要投放在人流比较聚集,流动量比较大的地方。比如说车站、地铁、机场、人力资源市场这样的一些公共场所。”

  在镇江市卫生应急体验馆,工作人员证字进行除颤器的现场操作演示:“按照图示将点击贴在病人胸部的皮肤上,将插头插入亮灯处的插座上……”这一台除颤仪有别于医院使用的仪器,为了便于操作它的每一步都有语音提示:“它通过电极片会把病人的信息传输到机子里面,及其理由一个分析数据的模块,分析完如果这病人需要除颤,它会告诉你。如果分析完这个病人心率并不需要除颤他会告诉你继续做心肺复苏。”

  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小仪器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从我们国内来讲,猝死率抢救存活成功不足1%,AED最大的作用就是病人3-5分钟内得到很好的除颤的话,会很大的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在遇到急症病人时,早一分施救就多一份生的希望,第一时间的救助必须要等到专业人员的到来吗?河南省胸科医院胸痛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张学军表示,公共场所AED设备的缺失,主要还是急救知识的普及不够,其实普通人只要经过简单培训,都能进行操作:“非常简单,它有三个按键,咱一般除颤,先按1选择能量,然后指示开关指到2的时候,先充电,第三按它的要求去放电,一个放心脏处,一个放右侧锁骨下,不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

  价格高昂且培训不足

  很管用也很好用,为什么大家的配备普遍不足呢?调查显示,一是是价格问题;二是培训使用不足。记者走访了机场、公交车站、电影院、广场、商场、超市、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现除机场和医疗机构外,其它地方都没有配置急救设备。通化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承清说:“除颤仪现在按照我们通化市目前来看,配备还是以医疗机构为主,目前虽然在公共场所现在还没有普及,但是我们现在我们市红十字会已经购置了7台除颤仪,下一步我们研究在相应的公共场所,你比如车站啊大型商场还有我们大的旅游景点,人群聚集比较多的场所配备这个除颤仪。”

  对于公共场所急救箱的配置,李承清认为非常有必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市民能够很快拿到除颤仪,除颤仪它有它的优势,毕竟它是一个电子装备。”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冠心病、脑溢血等高危人群容易出现突发性昏厥。特别是在车站等公共场所,类似“行人倒地”的突发情况屡见不鲜,普及除颤仪已经是迫在眉睫,但李承清介绍,心脏除颤器等一套急救设备价格在1万元左右,高投入和缺少使用者是很难普及的主要原因。李承清说:“首先它肯定有一个价格问题,价格问题也是分规格不一样的,再就是老百姓掌不掌握这个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老百姓他缺乏急救意识,第二缺乏急救知识,第三他也缺乏这个急救技能,包括我们对除颤仪这个设备的使用,除颤仪我们也想普及这个东西就想安放,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就是市民素质问题,就是有的市民就把它破坏了。”

  先得有,接下来还得会用,前面我们谈到:目前,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的重点区域里放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总数已达76个。但这个“救命法宝”似乎还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根据媒体公开报道,2015年8月16日,解放军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北京首都机场心脏骤停,配备在首都机场的AED虽然近在咫尺,却因为没有人会使用而让张永刚不幸离去。

  怎么样才能不让这些有限的专业设备成为摆设?我们再来听听于莺的建议:“因为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制度上面去规范,比如说我并不要求首都机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但是它应该有一个应急救助小组,保证每个班次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佩戴呼机也好,或者佩戴手机也好,遇到紧急情况进行呼救以后,必须尽快到场,因为我们要培训一个人会用AED,包括CPR,其实是不光是一次培训就可以的,而且还需要定期的,每到两到三个月就需要重新进行一次熟练性的培训。”

  于莺说到了对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培训并不复杂,但需要每隔2-3个月温习一下,这是长跑。而调查显示,别说是长跑,短跑的急救培训都有个缺乏捧场的问题。

  安徽蚌埠紧急救援中心付昌满副主任告诉记者,他们中心去年成立了急救培训学校,到目前为止市民主动来参加培训的极少,目前只有两家大型的物业公司,一个社会公益联盟定期会进行急救知识学习、培训,付昌满说:“社会急救这一块,我们国家对院前急救发展比较滞后,对市民的基本技能培训这块跟不上。比方说我们蚌埠市吧,真正参加过急救培训的我估计不到百分之一,急救培训学校真正主动培训的人也不是很多,另外经费这块也没有保障,这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政府对这块也没有这方面的投入,我们的人员除了上班,都是运用业余时间来搞这方面的事情。”

  付主任介绍说,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蚌埠万都物业公司,成功救治过股动脉刺穿、溺水、晕厥、猝死等病例,由于救治干预及时、得当,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普通民众了解、掌握急救知识是多么的重要。蚌埠紧急救援中心付昌满说:“我们国家每年发生猝死病人是在院前吧,五十多万人,但是抢救成功率应该讲不到百分之一,对猝死病人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四分钟时间内如果不进行心肺复苏的话,如果你送到医院急诊科或者是等120来,都是很少能抢救成功的,所以我们对于市民的急救培训这块非常重要。在现场发生猝死的话,如果有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的干预,成功率一般会达到百分之30到50。哪些人能在四分钟之内做心肺复苏呢,只有发生在当时身边的人才能去做,像家人或者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路人,这些人才能做到帮助吧。”

  鼓励群众实施急救措施

  其实无论是公园、影院、车站、码头,不能说对工作人员的急救培训丝毫没有,但今天的调查显示,大家接受最多的是常识类的知识了解。

  记者来到郑州市二七商圈的一家电影院,这里每天有上百场电影的排片量,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同样并未在这里看到配备体外自动除颤器。询问对员工急救培训展开的情况,影院工作人员表示,多为常识性的培训:“我们对火灾逃生的培训进行的比较多,每位员工上岗前都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急救的话,简单的比如刮伤啊这些,我们有医药包。但是涉及心脏病这种重大疾病,还是及时拨打120,保护好现场,你毕竟不是医生,万一帮了倒忙,这个责任谁都负不起。”

  在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工作人员称到了暑期或春运高峰,人流较大,难免遇到各种突发情况,一线员工的急救培训必不可少:“简单的、常见的像癫痫啊,我们职工都经过培训,自己动手掐个人中啊。尤其是有陪同人员的话,问问他平常有什么病史没有,比如说血糖低啊,看平常吃的什么药,来帮助他们。平常做的时候还是第一时间拨打120,因为毕竟都不是专业人士,有些病咱不能轻易动。”

  从2012年起,天津市红十字会和市应急办就联合开展了以心肺复苏、急症救护和创伤救护为主的培训,考核通过后颁发急救员证。截至去年,已累计培训急救员近20万人,市民知晓率达到70%。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时刻敢于出手的志愿者只是少数,而大部分持有急救员证的市民却表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也会有很多顾虑:“最不好判断就是你怎么判断这个病人或者什么原因,这个一般百姓掌握起来难度要大,你遇到情况以后人一紧张、一慌有可能就不是那么清楚。”

  在一堂急救培训课上,讲师郭亦侬和助教正在指导3名学员练习使用体外除颤器。然而记者发现,在场的其他一些学员有的聊天,有的在玩手机,根本没有集中精神听讲。一位学员边听课边忙着接电话,她告诉记者,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处理,难免一心二用。

  郭亦侬老师告诉记者,在培训课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由于大家不重视,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他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你救人就是医生的事儿,跟我没关系。就是说他在学习的时候他是被动的,比如说你讲你的,我在底下玩手机,可能我人在心没在。你让他按压的时候,首先他是手就瞎乱放,而且按压的时候没有按照我要求的姿势去按,一看就知道是没听课。”

  2015年6月份的时候,宋女士参加通化市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培训班。宋女士说,拿到急救证的时候挺高兴,觉得自己有了救人的能力,但之后想想,真遇到伤者,也怕抢救的时候出了问题会惹上麻烦。宋女士说:“不敢救人,在路上遇到这种事,我恐怕也不会上手去救,说难听点儿,就是为我自己考虑,现在社会上老太太倒了扶起来都是事,救人更麻烦。”

  通化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承清说,目前,通化市没有急救人员的免责法规,所以在突发状况面前“心里顾虑”成为不伸援手的主因:“这个人倒了到底去救不救他扶不扶他,这里就有一个你去急救他责任的问题,咱们通化市还没有这方面的比较精确的规定,有爱心的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障碍,他们想去急救,但是也担心这个责任算在谁身上,是我急救人身上还是确实不是因为我因素当事人自己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担忧该怎么解决?、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有一部实施已久的法律——《好撒玛利亚人法》,也被翻译做《无偿施救者保护法》。该法源于《新约圣经》中的一个寓言:有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重伤后躺在路边,结果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时不顾教派隔阂,救助了犹太人。在西方很多国家,“非专业的急救人员”被称为“好撒玛利亚人”,指的是慈悲与人道之人的意思。《这个法》包含了两个原则:一是义务救助原则,即人人有义务协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除非这样做会伤害到自身;二是免责原则,对于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给予责任上的赦免,对于造成的伤害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好人法国内有没有呢?——全国范围的目前没有,地方的有。2015年1月1日,《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实施,提到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此种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此外,今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也开始向公众征集意见。《条例》同样提出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要给予施救者最切实的法律保障。

  今年年初,深圳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提出了“现场施救者对伤病员实施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造成被救护者民事损害的,其责任可予以免除”的条款。

  2014年,深圳女白领梁女士倒在了地铁出口的楼梯上,五十分钟无人施救最终死亡,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思,遇见其他人跌倒、昏迷或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时,作为普通市民,扶不扶?救不救?如果产生了二次伤害,是不是要付法律责任?《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鼓励群众紧急施救,善意施救造成损害免除法律责任。

  同时,《条例》也明确提出,政府应当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并规定如学校、公园、机场、车站、大型商场、体育场馆及风景旅游区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单位员工在150人以上的,持有初级救护证书的比例不低于5%。单位救护人员比例不达标要罚款1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条例》仍处于讨论修改当中,并未正式颁布实施。法律界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所长李朝辉认为,紧急救护造成损害,在法律上是紧急避险行为。救护人为了保护被救护人的生命健康,不得以造成被救护人身体损害,所以紧急救护造成损害具有合法性。而在欧美国家,不少国家都有《无偿施救者保护法》,而在欧洲部分国家,如果不施救还要承担法律责任,深圳建立一个损害免责的制度,让大家敢做好事,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而深圳律师协会医疗卫生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庹明生则认为,应根据紧急状况救护人是否存在过失的不同程度区别看待。救护行为适当的,则救护人不承担责任;而救护行为不适当的,则由救护人在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建议深圳应建立紧急救护基金制度,建立救护人重大过失限额赔偿制度,通过建立基金来赔付的方式,间接保护救护人。

  《好撒玛利亚人法》这种情形必须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现场,而且这种救助是无偿的。目的是重点保护医疗人员、警方、消防人员在紧急事件中,救助受伤人员时不必因抢救中出现的问题而承担民事责任,除非上述人员疏忽救助或是救助方式错误或是有意延误。而在我的采访中,于莺也觉得好人法适用的对象既要包括善意也要包括救助的专业性。于莺:“《好人法》的话,它是一把双刃剑,善意的救助,也得分救助是否是规范的,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可以推进《好人法》,不冤枉每一个好人,但是同时也要强调操作的资质,因为我自己就是曾经参加过120急救培训,当然其实每一个认科大夫已经有这样的资质了,但是我就是为了拿到那一张认证卡,就是我拿到这个卡的那节课上,我就发现有几个人完全不是医疗背景,就是公司的白领,资费休一天的假去学那个东西,也就是说《好人法》保障的是有操作资质的人,而不是说就没有资质,就光凭一腔的热情,我觉得光凭一腔热情也不行,但是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想要去学习这个心肺复苏CPI的时候,这个路径是否是通畅的,政府是不是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你免费学习,定期的考核、定期的培训,它每一个机构给你,而不是说真的是要像那些白领一样,自己花个几百块钱,去到120花一天的时间去学习,很多城市的120不具备培训资质那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还是应该是从政府和卫生系统这方面开始,整个城市的应急救援,从这些角度去保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急救的资质,法律法规也保障这些有急救资质的人在救治过程当中自身的安全。”

  无论如何,资金、培训、对救助者能否免责的法律帮扶,种种缺失叠加,导致了目前多地公共场所急救水平和准备能力并不充足。

  据安徽省铜陵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唐永斌介绍,应急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核心业务之一,主要通过心肺复苏、创伤救护、防灾避险等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统计显示,从2013年到2015,铜陵市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达到6000人次,今年计划培训2000人次。唐永斌说:“我们这个培训就是讲在120到达之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救援人员过来的时候他不至于失去生命的体征,以这个为目的。”

  唐永斌坦言,这种普及性的培训一般不会涉及专业的急救设备:“像除颤仪这种专业的设备我们接触的都很少,我们接触的都是简单的生活小常识方面的东西,比如讲你如何止血,按压什么穴位,你在心肺复苏的时候要做什么步骤,像这些常规性的东西。”

  除此之外,红十字会每年还会定期开展“急救员证”的培训考试。唐永斌说:“只要是市民都可以申领这个证,但是它需要经过两天的培训,这个培训以前是55元,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标准,但是有可能下一步这个收费标准可能要提高,据从省里面了解是120元每人,一个是理论考试,第二个是实际操作这两块。”

  由于有一定的“门槛”,目前除了一些特殊行业外,拥有“急救员证”的普通市民微乎其微。去年,铜陵市申领“急救员证”的市民仅有130多人。唐永斌说:“持证人员目前就是一些消防官兵,然后还有一些涉外的企业,比方消防员失火以后他要负责救援这一块,然后还有一些涉外企业的工厂,它必须要有按照比例的这种救援人员,其他的没有硬性的规定。”

  唐永斌表示,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专业的人员配备,加上没有专门的场地支持,目前铜陵市公共场所普遍缺乏专业的急救站点和设备。唐永斌说:“由于我们人力、财力、物力都比较有限,就难以在公共场所这一块设置应急救援的物品,那只有靠各个单位、公共场所里面的商家企业自行配备。最常见的就是三角巾、创可贴啊,就是这些常用的易处理的东西,其他东西配不起来,比方讲心脉复苏上的除颤仪,有多少人会用这个东西?你东西放在这里由谁来管理?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唐永斌还认为,相关法律保护措施的缺失,也是导致公共场所急救机制不完善的关键原因。唐永斌说:“急救人员免责法规这一块整个安徽省来说都没有出台相关的制度,也是很难推动市民去学‘救护证’,那你这个证没用,大家为什么要去学这个证?你只有把这个救人免责的法规制定出来以后,那后面学这个的人就多,那出现紧急救援的问题它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唐永斌呼吁全社会要共同提高公共场所急救意识,以此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唐永斌说:“我自身感觉是市民急救的意识提高的还不快,都感觉不关我的事我就不需要做这个事,如果大家都不关心它,那么这项工作就没办法推动。”

  对此,于莺也提出了她的建议:“投设备,花钱买设备投放到这种公共场所,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让我们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包括越来越多的路人,会这个技能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这个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假如说我很有钱,我会买那么多的AED放到公共场所,同时我会跟急救中心或者说一些三甲医院具有培训资质的进行合作,开放给社会的公众,你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以后,我可以给你发一个资格认证,同时推动立法的建设,类似于这样的有资质的人去抢救病人,最终这个病人不可避免的死亡了,为了避免家属讹上他,必须有法律法规保障这些人的安全,我觉得这是三步不可或缺的。”

编辑:付若愚

关键词:记者调查;公共场所;急救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记者调查】取消老人免费乘车 该不该推广?

近日,上海市停止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政策,改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此举在各大城市引发热议。记者多地调查,目前,各地老年人乘车优惠方式不同:“限时段免费”、“半价优惠”、“免费次数限定”、“全部免费”多样共存。上海新政会否引发效仿?惠老政策如何在社会福利与城市资源分配中寻找平衡?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2016-06-30 23:53:00

【记者调查】中考加分为何这么乱?

这几天,全国很多地方中考都是“进行时”,最近的《人民日报》,有这样一份报道,盘点了全国不少地方的五花八门的中考加分政策,这里面,除了大家熟悉的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等“经典加分理由”,出现了——环卫工人子女中考加分、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家子女中考加分,有的地方林林总总有七八类,人民日报给了一句概括——让人“无法淡定”!中考加分为何种类繁多?是否真的让人无法淡定?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2016-06-28 23:36:00

【记者调查】关注南方汛情

自本月中旬以来,南方持续暴雨,强降雨已经导致湖北、重庆、云南等8省份369.5万人受灾,1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2016-06-22 23:29: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