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央广夜新闻

央广网

记者调查:通知书“大礼包”背后的利益链条

2015-08-05 23:54: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近期,各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到准大学生手中,同学们也纷纷晒出自己的通知书“大礼包”:各种银行卡、电话卡……大家纷纷感慨通知书“越来越厚”。央广夜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商家早就看中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瞄准“开学经济”,挖空心思在新生的入学通知书中加带各种卡,诱导学生消费甚至强制性消费,这些让不少学生和家长们感到很是无奈。

  录取通知书成商业推销平台

  高校录取通知书本是每个学子十年寒窗的见证,然而,部分高校通知书却成为通信企业和银行的重要推销平台。记者了解,将电话卡和银行卡随同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起绑定,使得新学子未踏入校门,就面临着消费选择权“被剥夺”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来自福建泉州的小夏今年考入武汉的一所大学,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发现,随同寄来的还有一张银行借记卡、一张某运营商的UIM手机卡,要求学生开通。本来他也没太在意,但没过多久,就接到校方专门打来的电话,提醒他必须开通这个手机号,因为学校所有的新生入学信息都要通过这个手机号发送。随后,小夏又拨打电话询问校方,是否能通过网络查询新生入学信息,得到的回复是“不能,只能通过随通知书寄来的这张电话卡”。这让小夏非常不解,自己明明已经有一个常用手机号了,为了另外开通一张手机卡,再去买部特定制式的手机,有点强人所难。“他们把所有的信息全部都发送到这个号码上面,我们用的手机是GSM的,这就意味着要去重新买一台。到时候报道之前他万一如果有什么信息,我们如果不换手机完全用不了。”

  新生小黄说,其实学校通知必要事项可以有很多方法,像这样,校方和运营商合作,要求新生都必须使用指定手机卡,简直就是"绑架"消费:“可以通过建立一个QQ群发布信息,也可以通过短信群发,根本没有必要必须开通这个手机。”

  8月5日上午9点多钟,记者也来到了安徽铜陵一所高级中学,此时正有不少学生前来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天津某高校录取的准大学生小胡拆开厚厚的快件包裹后发现,里面除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手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之外,还有两张来自不同银行的储蓄卡,以及一些商家的宣传夹页等。小胡告诉记者,虽然感到有些反感,但也无可奈何。“我也不是太清楚要办什么东西,这样一来也没得选了嘛,到大学之后肯定一点一点感受到有可能不方便了。”

  记者随即采访了多名学生,发现他们收到的快递包裹中,无一例外地夹带了银行卡或电话卡等物品。班主任张老师介绍说,大学录取通知书中夹带银行卡、手机卡等商品最近几年非常普遍。张老师谈到:“从某方面讲,学校可能认为这是好事,能把学费存到这个卡里面,但是作为学生个体来讲,有的学生可能并不愿意,有可能这个小孩对整个办卡的流程都不清楚,这是他接触到社会的第一步,可以通过自己来办卡。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知道这件事情,现在这样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知情权和自己选择的权利。”

  学校:为的只是统一管理,方便学生?

  实际上,在录取通知书中捆绑销售一些“服务”不是某地某个高校首创,也不是今年才第一次出现。各地部分高校向新生发送的录取通知书中,夹带特定的银行卡和手机卡,强制推销多是打着“服务学生,方便学生”的大旗。

  福建漳州某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姚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寄发的录取通知书里,除了附加了入学须知、应征入伍优惠政策说明等内容外,还同时发放了一张由学校统一为新生办理的银行卡。姚老师说,很多高校都有类似做法,这主要是为了统一管理,也为新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便利:“等于说统一,然后有签一些协议,到时候扣费就直接从卡里面,学校好统计。”

  手机卡更是如此,送卡、送话费还送优惠,新生们看似捡了大便宜,学校还宣称手机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使用,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学校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有学生就表示,学校虽然声称自愿开通,但不开通,有可能收不到重要信息,这就不免让人感觉有“强制消费”的嫌疑。而且据不少用过的同学反映,这样的手机卡虽然省去办卡的麻烦,但并不适合每个人。

  记者随机采访一些新生,对录取通知书过度“夹带”商业卡的行为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示反感。但也有部分认为,类似银行卡、电话卡这种生活必要的卡随之寄送,省去了他们办卡的麻烦。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学校为了管理方便要求使用统一的卡,本身无可厚非。帮助学生提前办理好,也是一种人性化服务的体现。然而,一旦涉及“强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强制学生办信用卡、奖学金打入指定银行卡的现象层出不穷,很难相信学校在这其间没有参杂利益的考量。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好像商业气息很浓的样子,心里上有点不能接受,而且说实话,我们有时候就觉得这个是不是跟学校有什么利益挂钩,就会觉得心里上有点不舒服。”

  家长的担心则可能会更多一些。李先生反映:“学生就读学校需要办理的报名手续,跟手机卡捆绑在一起,这肯定存在一个强制消费的问题,至少侵犯了他的消费权。”河南的朱先生也提出学校发卡在提供方便的同时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现在卡上泄密,卡上丢钱的事咱也听说过。说句老实话,他这学校都跟某个银行直接关联,这也是变相揽储,他这银行卡是指定银行,一个学校下来也几万人。”

  通知书背后的商业链条

  据了解,2011年,国家工信部就下发了文件,明确规定了校园“不能未经用户同意、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移动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业务宣传资料等”。但现状却是,不少高校和运营商还是在明知故犯。

  不少学生心生质疑,为何还未踏入校门,自己就面临了一次消费选择权“被剥夺”的无奈。家长也泛起嘀咕,为何学校可以在没有学生身份证的情况下就为学生办理银行卡,学校和这些发卡的机构是否有什么利益关联,而这其中又是否暗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

  记者在学生小胡的快递包裹中,通过一张装有银行卡的白色信封封面提供的号码,联系到了发卡方——中国建设银行天津苑分理处,咨询银行卡相关情况。但工作人员对于相关问题全部予以回避:“你给学校财务处打电话吧,学校具体让你们干什么你们就干什么,具体有什么问题或者风险什么的,你就问学校。”

  随后记者联系到了与这家银行合作的学校——天津市某高校。学校财务处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这样的回应:“这个如果您缴纳学费的话,是必须使用这两张卡来缴纳学费的,校园一卡通的圈存也是必须需要用这张建设银行卡的……建议您还是用这张,其他的就是没法划转。”

  记者在河南也就家长们关心的“银行在学校不提供身份证的情况下为新生办理银行卡”问题,咨询了中国建设银行许昌分行客服工作人员,对方解释说,因为学校持有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和真实姓名,银行与学校签订了相关的协议才具备开卡资格,这是为学校提供的“批量业务”:“这个卡一般学校发了都是扣学费,学校直接从你账户划拨,只要扣都能查到的,这个我无法解答。”

  在采访许昌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时,校方称学校没有从中获取任何利益,但对于银行卡年费怎么收取、能不能取消以及手机卡选用什么套餐等问题,学校同样不愿多说:“这个我不能告诉你,至于项目是什么,您自己看通知书就明白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录取通知书“夹带”商业卡的背后,其实暗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很多商家为获取规模的学生用户,与一些校内部门“结盟”,不顾学子和家长的感受,推出各类商业服务和商业宣传,让学子还没有走进校园,就成了各方争抢的“唐僧肉”。

  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律师从专业角度指出,这一行为其实涉及到学校、学生、经营者三方关系:“在买卖行为中,学生在作为消费者,应当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而学校仅作为学生的大学教育服务提供者, 在大学生都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情况下,未经过其授权擅自签订协议,侵犯了学生的姓名权。”邱律师认为,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定好位,想为学生提供服务无可厚非,但应更多从学生层面考虑,争取听到学生的意见,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知情权,尽量撇开这些“利益”关系。

  中国之声观察员肖锋也指出,银行、通信商等应该本着服务的态度,更多考虑学生作为用户的体验,建立起自己在大学生中的良好信誉,培养未来潜在客户。而不是依然抱着“搞定了学校就等于搞定了学生”的陈旧思维,通过类似这样的“捆绑销售”,长远看这样下去反而会得不偿失。

编辑:范斯腾

关键词:录取;通知书;大礼包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