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央广夜新闻

调查:“全民健身”如何突破体育设施不足瓶颈?

2014-10-21 23:38: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社区运动器材老化,面临维修难题。

运动场不开放,市民只能在外观望。

    央广网10月21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这样几个数字尤其醒目,比如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要达到100%。未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要能基本覆盖全民。

  但目前“全民健身”的现状如何呢?记者在各地展开调查。

  市民“望馆兴叹” 露天运动大军逐渐壮大

  太极拳在吉林省通化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协会会员人数近五千人,通化市太极拳教练李侠常常为场地发愁:“场地一点也不好找!我们就是在机动车道上练,我们在那练的时候,汽车把给我们冲得乱七八糟!”

  市民健身需求欲望高,但场所太少,又有一大批公共体育场馆被用作盈利,却不对市民开放。在福建永安市,今年刚落成一个占地150多亩的体育场馆,本以为多了运动场所的市民们发现,体育馆竟拿出一部分场地租赁给商家开展经营活动,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气息不禁让市民疑惑。不仅如此,市民想要在这个体育场馆内踢一场球场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宽大的体育馆内,运动人数寥寥无几。 “我也知道外面危险,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我们作为学生也没什么钱,如果它免费的话我们可能会去更愿意去里面。”在校学生这样告诉记者。当地的文体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做实属无奈之举,因为150多亩的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维护资金,而单靠政府补贴的维护资金远远不够:“我们最早有免费施行一段时间,单单一个月的水电费就要四万块钱,意味着我们一年的水电费成本是五十万块。”负责人无奈表示。

  体育场馆无力免费开放

  一方面,市民支付不起高昂租赁费,“望馆兴叹”,另一方面,一些开放的体育场馆情况也并不容乐观。

  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早在2009年就尝试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体育场所,居民到社区办证之后,凭证可入校锻炼身体。但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开放后,维修费用随之增加,比如,一个篮球场的地面维修要花费2到3万元。同时,学校聘用保安的花销也增加了不少,教育局每年两万元的补贴只是杯水车薪。

  “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无法保证

  除了对于运动场地的要求,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也提出了“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现实生活中,这一小时能得到保障吗?

  在河南商丘市兴华学校,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每天都安排有半小时的早操、20分钟的课间操和10分钟眼保健操,三项活动加在一 起刚好达到运动一小时。体育老师贾东介绍说,除了三操,同学们参加组织体育活动的时间就只有每周每班两节的体育课了。虽然学校也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班,但因为场地、配套器材等原因,无法很好的开展起来。通过走访多所学校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体育课、课间操、体育项目活动加在一起算运动时间,这样勉强可以符合“每天1小时”的要求。

  专家意见:整合资源 建立城市健身圈

  在打造体育设施方面,上海市走在全国的前头,上海市体育局长李毓毅认为“上海模式”可以给其他城市以下参照:

  第一是做好规划,“规划上已经布局我们还要兴建2千2百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这是按照人均2平方米的要求去做的。”第二就是整合资源,有四大资源,一是按照既有的健身点、健身圈的地理特征组合成一种综合性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第二,把老楼宇当中的空间逐步改造成市民体育锻炼的场所。第三,我们工业结构调整,有些很大的厂房现在都变成综合性的体育健身场所了,上海人均面积达到13平方米,平均用掉一个平方米变成体育设施。第三是加强建设,加强建设主要是加强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第四是攻其内部,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把它拿出来。“比如晋安功能体育场是一个内部设施,向晋安区、政府区出钱,把它每天早晨8点到晚上9点的时段买下来,对社会开放,把这种综合性的功能充分利用。”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抓好学校体育产业的开放,在早晨和下课以后,或者星期六、星期天,把这一块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这样的整合30分钟生活圈能够尽可能满足市民健身提高的需求。”

  观察员声音:打破“学区”“小区”的围墙 公共资源需要向公众开放

  中国之声观察员洪琳认为过去这几年里,健康产业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大家在健康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把钱花在健身上,也不愿意把钱花在药上。全民健身这样的基础是存在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对竞技体育最关注,因为毕竟还是一个体育弱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已经从竞技体育开始过渡到全民健身。每一个中国人如何能够进入到这个圈子里来,要求我们平时生活、工作圈子里应该有特别适合健身的器材,而且距离不能远,就像刚才谈到的上海,有15分钟的健身圈,你想健身的时候周围一定会找到相应的器材,或相应的区域。我觉得对于未来来讲,五万亿的数字在2025年还是能够达到的,甚至这个数字有点保守了。”

  中国之声观察员徐冰则从借鉴国外的角度出发,发现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我发现在国外,学校很多是没有围墙的,比如哈佛、牛津在大学城里,但大学城不是所有的都是大学,甚至不同的学院都是分布在不同的街区,但我们的大学都是有围墙的,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小区都是有围墙的,但‘小区’这个概念可能国外很多都没有,建立学区或小区是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安全,但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公共资源,所以我是觉得对于学校来说适度的开放是有必要的,可能需要增加一些管理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和这个全民健身的这种益处比起来还是值得的。

  徐冰认为,作为校方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或者作为政府可以强制开放,而不能说引导或者鼓励,有些东西需要规定。

编辑:刘云龙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