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今年3月,中央依法治国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调研各地创新举措,推出系列报道《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12日播出《开在家门口的“法律门诊”》。

  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珍珠泉村里的大喇叭,是村里主要活动的消息源。9月28日下午,“法律门诊”律师坐诊的消息一经播出,10分钟左右,村委会大会议室里就来了20多位村民,有来咨询法律问题的,有来看热闹听知识的,也有现场来找律师“评理”的,“坐诊”的常鸿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卫东对坐在对面的村民第一句话是:“您别着急,都会给您解答完。”住前后院的两位大姐为了房屋“滴水”的问题一直在较真儿,今天一起来“问诊”。

  常卫东:您别着急,都给您解答完,您说。

  张大姐:我们家现在住的房子是1997年买人家的房子,买房的时候也没有院墙,我们家院子的水也就流到他们家了,这儿“滴水”,就一个地方出去了,后来他们就不让了。

  李大姐:“滴水”,一米之内就是我们家了,她家的水就流到我们家了,我肯定不同意。

  张大姐:我买来就这样,不是我能改变的东西。我认为这应该是公用的。

  常卫东:你给我画个图,我看看。我说心里话,远亲不如近邻,咱们先聊聊确权的事。首先你们都应该有红本(宅基地使用证),把你红本亮出来看一看,因为有一张图。

  常律师给两位大姐分析宅基地使用证上的附图,实地查看“滴水”的位置,从法律规定,讲到人情事理、风俗习惯,终于解开两位大姐的心结。珍珠泉村党支部书记于甫琴告诉记者,“法律门诊”律师调解比村干部们调解更有说服力。于甫琴说:“不太一样,我们肯定不太权威,从文字上来说,我们也不像他们说得那么清楚,我们用‘土方法’调解也满意,但是就没有更大的说服力,现在法律咨询以后,他说得比较透彻,老百姓听了也明白。不像原来‘耍横’得多,‘爱法不法,我该怎么着怎么着’,现在老百姓意识提高了,他有事找法律解决事,他也相信法律。”

  于甫琴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纠纷类型发生了变化,更体现出专业调解的重要作用。“你占我一垄地了,我要收他不让,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因为社会进步了,家庭也富裕了,那点东西都不叫事了,这些小事少了。现在主要是房屋的事、宅基地的事,有点大,但是我们也都解决了。”

  2019年6月以来,16家签约律师事务所84名“门诊”律师到北京延庆区累计服务45600多人次,为街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咨询845次,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260条,参与接诉即办60多次,除了这些,“法律门诊”还开普法课堂。

  村支书:今天咱们有幸请到了常鸿律师事务所的邹凯律师给咱们讲民法典,大家欢迎。

  邹凯:民法典共七编,咱们主要讲一讲婚姻家庭编……

  珍珠泉乡党委书记闫茂先说,各种普法方式让村民逐渐从认人情向认法律转变。“‘认人情不认法’是过去的一个特点。村里边有什么事,邻里有纠纷,合同有纠纷,你应该寻求法律支持才对,他们就不,就去乡里找领导。过去咱们乡政府依法行政这一块也不完善。应该说老百姓也好,群众也好,对律师的解答还是非常相信的。最终还得靠给他解决一些实事,让他相信法律,让他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治门诊”开到了村民家门口,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也要跟上。延庆区司法局副处级调研员李新介绍:“我们法治工作纳入到平安延庆建设,纳入到区政府的绩效考核,这样就用硬性的制度来把工作刚性化管理。同时我们在全市创新建立了领导年度述法履职报告评议制度,促进领导法治素养,提升法治意识。”

  北京市提出,2020年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到15%,2022年达到30%,全市涉农法律法规地方配套保障措施基本完备,涉农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司法保障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全面增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