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备受关注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如约出炉。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可以说一季度成绩单迎来了一个“开门红”,究竟哪些因素促成了两位数增速?展望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还会继续延续这一势头吗?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一季度成绩单备受关注。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我们迎来了“开门红”。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剔除季节性因素后,较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过去两年平均增长5%;需求加快回暖,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5.6%、33.9%。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7%,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

这一个个数字说明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一季度开了一个好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表示:“其实有些(数据)超出预期,比较亮眼。比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增速创2015年的新高;进出口超出预期,特别是出口高速增长,顺差也创历史新高。”

在山东,外贸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了更多海外订单。在山东冰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一批发往东盟的制冷压缩机组正在被赶制。总裁赵宝国介绍:“一季度我们的海外出口同比增长85%,海外的利润较去年增加14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6%,比1月份预测值上调0.5个百分点。在新兴经济体中,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量仍将领跑。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4%,比1月份预测值上调0.3个百分点,高于发展中国家6.7%的平均增速。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已从疫情影响中稳定恢复,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进一步看好。不过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实施好结构性减税等措施,做到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力度不减。孟玮介绍:“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处于恢复发展期,一些经济指标的同比呈现高速增长,与去年同期基数低、今年春节就地过年、工作日增加等带来的不可比因素有关。当前,国内经济恢复也不平衡,一些行业企业恢复还比较慢,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中还遇到不少困难。”

为充分发挥信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信易贷”工作。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信易贷”平台连通地方平台或站点总数达230个,累计注册企业615.4万家,通过相关平台发放贷款突破2万亿元,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持续的减税降费政策也让更多小企业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武汉一家面馆老板表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每年能为店铺节省36000多元。“这个钱可以用来店面改造,可以请人工资开高一点。”面馆老板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随着更多政策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将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徐洪才指出:“企业作为微观主体有活力、有利润,能带动就业和老百姓收入的稳定增加,进而为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当一季度交出亮眼成绩单时,我们要往后看。今年以来,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市场需求复苏、供给短期短缺等因素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部分原材料价格上升。有分析人士预计,未来一两个季度,国内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对此,孟玮表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孟玮介绍:“我国粮食供应充裕,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蔬菜、水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变化。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能够保持在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