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2%,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14日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外贸取得的成绩,是国际需求回暖和我国外贸产业强大供给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要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9.2%、38.7%和19.3%,进出口增速创2011年以来同期新高,即使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说,一季度外贸“淡季不淡”,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际需求有所回暖和中国外贸产业强大供给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稳外贸政策的保障能力、外贸企业的创新活力、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能力形成的叠加效应,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就地过年’等阶段性因素也拉高了进出口增幅。”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深耕传统市场成效显著,对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46.9%,拉动整体出口增长2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与新兴市场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1.4%。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有利于增强外贸韧性,并能充分发挥国内制造业的产能优势。

“因为外贸出口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贸增长的韧性会更强,应对不确定性,比如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虽然当前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呈现一些上升的走势,但是整个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机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在全球供应总量和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方面还是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可以使国内的制造业大国的产能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这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外贸的发展。”赵萍解释。

一季度,全国新增备案的民营对外贸易经营者达4万家,增长4.2%,民营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出口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60.3%。产业基础更加稳固,自主发展能力继续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超过60%。

与此同时,新业态、新模式展现蓬勃生机。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46.5%,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新增100多个海外仓,平均面积1.5万平方米。赵萍认为,中国的跨境电商支持政策是独有的,实实在在为企业创新发展减负、提速。她说:“当前跨境电商的主要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制造’所带来的产业优势,为跨境电商提供了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二是中国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所带来的政策优势。我国实施了跨境电商综试区,经过五批试点达到105个。在这种试点的区域内可以实行无票免税、所得税核定征收、通关便利化及放宽进口监管条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在世界来看都是中国独有的。”

不过,李兴乾对记者表示,在外贸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同时,仍应清醒看到,当前面临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对于全年外贸发展不能盲目乐观。“首先,疫情仍是最大不确定因素,全球疫苗供应失衡,跨境货物和人员流动依然受限。其次,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问题政治化直接影响国际化生产、供给和贸易能力,干扰国际贸易秩序。第三,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不稳定性增加。微观上看,外贸主体多重承压。国际物流运力紧张、运费高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3月PMI主要原材料价格购进指数创近4年新高,抬高企业综合成本。部分地区招工难招工贵问题也较突出。预计全年外贸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不能盲目乐观。”

李兴乾透露,中国外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各国消费者青睐,依靠的正是创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贸易创新。“我们已确定2021年为‘外贸创新发展年’,重点实施优进优出、贸易产业融合和贸易畅通‘三大计划’,推动外贸量稳质升,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